楊宏杰
前不久,江蘇省高?!皽p招事件”在當?shù)匾疖幦淮蟛?。江蘇省教育廳緊急召開發(fā)布會,向公眾解釋招生計劃:雖然從江蘇省內(nèi)高校中調出3.8萬個招生計劃去中西部地區(qū)以及錄取率較低的人口大省,但是江蘇錄取率不會因此降低。6月9日,全國900多萬考生結束了他們?nèi)松牡谝淮未罂迹裢暌粯?,高考招生公平又一次成為國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最近網(wǎng)上流傳一個段子:“北京孩子考530分上北大,父親高興地說,到上海旅游去!河南孩子考530分上了三本,父親無奈地說,別讀了,到上海打工去!”雖是調侃的話語,實則道出了看似公平的高考中的真實差異,為什么不同省份上名校分數(shù)差異如此巨大?在自主命題外衣掩蓋下的真相便是名校招生指標在各省差異過大。這種不公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有媒體統(tǒng)計,在北京大學(含醫(yī)學部)2013年總計2065個普通高考招生名額中,408個給了北京本地生源,而其在山東、河南、四川這三個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額總和也只有268個,而上述三省當年報名參加普通高考招生的人數(shù)總和為170.9萬,是北京本地報考人數(shù)的23倍多。因一紙戶籍而被綁架的高考公平之爭持續(xù)多年。因為一些重點高校在各地投放的招生計劃不均等,不同省份之間,考生考上名校的幾率甚至相差數(shù)十倍。深層次問題在于北京是全國經(jīng)濟文化中心,由于行政權力的介入,使得北京考生占有了更多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曾表示:“一些重點高校在招生比例的投放上會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包括所在地的高等教育資源、自身辦學特點、生源等。但是一些重點高校是‘央地共建,地方財政對眾多部屬高校提供資金支持,作為回報,高校在招生時則提高本地生源的比例?!毙茉洪L所說的“央地共建”,也被稱為“省部共建”,指由教育部和當?shù)厥》莨餐鲑Y共建的大學,初衷是為了鼓勵地方政府關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但當?shù)卣谕度胭Y金之后便以增加招生指標“作為回報”,這種功利行為則違背了共建辦學的初衷。
“千軍萬馬獨木橋”,曾是中國民眾對高考競爭激烈程度的比喻。也有網(wǎng)友調侃:“有人在擠獨木橋,有人卻在走鋼絲繩。”當下高考招生最突出的問題便是行政權力的干涉,因此,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要破除這種權力和政策對考生升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