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有一篇為《蘇軾詞兩首》,其中一首為《定風波》。此詞是作者醉歸遇雨的抒懷之作。詞作本身在字詞方面很淺顯,詩歌篇幅又很短;從學情來看,學生對作者蘇軾比較了解,對其思想情感也比較確定;再加上作者在前面的小序中,將寫作緣由寫得很清晰,因此學生理解起來沒有什么困難。而這卻讓很多教師苦惱萬分。因為教師均知此詞好,卻不知該教給學生什么?如何教出廣度?如何教出深度?
在此詞的教學上,老師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都是集中在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要求讀出文字背后的樂觀和豁達。而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樂觀,他的性格是如何養(yǎng)成的?這個目標的設計就將此詞帶到了蘇軾的整個人生中,將此作品放入蘇軾的整個作品中去審視。在課堂上,我運用下列手段,將此短詞教得更有深度和廣度。
一、交流個人體驗,比較感受
在導入階段,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評價蘇軾,意欲讓學生將自己了解的蘇軾說出來,由此來探知學生對作者的了解程度,也為中心目標做鋪墊。
學生1:蘇軾是一個偉大的天才。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其詩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學生2:蘇軾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在《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分锌芍鋵ν銎薜纳钋?;在《水調歌頭》中可知對其弟的感情;他還有好多像佛印一樣的好朋友吟詩作對,互相唱和,可見其對朋友也有情有義。
……
在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對蘇軾的理解都闡述完之后,我展示了自己最欣賞的評價。林語堂曾說,“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無可救藥,貶詞褒用,可見其樂觀豁達已經達到了人們難以企及的高度。這也不禁讓人們產生疑問,難道蘇軾天生就是一個樂天派嗎?他與魯迅筆下的阿Q的樂觀又是否一樣呢?
通過不同學生、老師、林語堂等不同的人的評價,學生在交流中不斷豐富知識,也不斷產生疑問,這也就自然而然的轉入到文本的學習。我們獲得經驗感受的方式還是來自于閱讀,來自于作者的文字。
二、深入文字背后,挖掘內涵
這首詞是典型的借事抒懷的詩歌,有許多敘事的成分,因此降低了理解的難度??舌嵨撵淘u此詞:“此足征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保ā妒峙鷸|坡樂府》)由此評價,可見此詞必有可讀之處,必須要深讀,讀出“曲筆”中的“深意”。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將蘇軾的豁達情懷和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不多的抒情性文字中,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去挖掘內涵,讀出其深意。
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莫聽”、“穿”、“何妨”、“輕”等文字之后,自然而然地將目光集中于上闋的核心,充滿抒情色彩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師:蘇軾的詩歌可謂字字珠璣,“一蓑煙雨任平生”很明顯并非只是指向于今天所遇之事,由“任平生”可知,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1:我的理解是,蘇軾愿意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個“任”字,寫出了自己的灑脫,風雨則預示著前路的艱辛,可見蘇軾已經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難的準備。
生2:我認為蘇軾有厭惡爾虞我詐的官場,回歸自然,回歸山林之意。自然界的環(huán)境無論怎樣惡劣,也比官場干凈,更加舒適。
學生的理解互為補充,能夠有不同的理解,又能自圓其說。下闋同樣有一句具有抒情色彩的點睛之筆值得同學們深深玩味——“也無風雨也無晴”。學生暢所欲言,談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認為這是一種在困難之后的釋放。天已放晴了,回顧途中所經風雨,自有一番感觸。自然界陰晴圓缺的循環(huán),司空見慣;宦途中風雨的襲來,雖難以預料,卻也總有晴朗的一天吧。
生2:我不同意。我覺得蘇軾的感受應該更上一層,應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困難來也罷,走也好,作者都坦然面對。
師:這種境界確實是很難企及的,在困難面前的堅守更多的是見到風雨之后的彩虹,但是如果你不以此為目標的時候,那又是什么支撐著你度過黑暗呢?蘇軾為何會有如此淡然的心態(tài)?他的這種豁達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豁達了。
三、引入背景材料,拓寬視野
在教師的引導下,在這個階段,學生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已經很充分了,也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讀出了蘇軾不一般的豁達和樂觀。但是與我設置的教學目標相比,這僅僅還是個開始。蘇軾的這種樂觀豁達與阿Q有何不同?他的性格是怎樣煉成的?我打算引入有針對性的背景資料,讓學生知道他們的不同。
教師展示了蘇軾被貶謫路徑圖。蘇軾從出生、生活、為官,一共經歷了十七州,遠至儋州,偏如定州,其中有很多個州府處于蠻荒之地,這對蘇軾的身心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縱觀蘇軾的一生,起伏不定,經歷了諸多磨難。而其中黃州是蘇軾一生中具有符號意義的地方。那是一個荒僻之地,也是一個蘇軾經歷了無數(shù)次情感戰(zhàn)斗的地方??梢哉f,貶謫黃州是蘇軾仕途生涯的重大轉折點,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前后共在黃州生活了四年零四個月。在此他的政治態(tài)度、生活態(tài)度,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梢哉f,蘇軾的樂觀豁達真正的歷練之地正是黃州,就像是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淬煉一般,讓他脫胎換骨,在精神層次上有了質的飛躍。
在此處我引入一首詩作為比較:
獄中寄弟子由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雨夜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這首詩是蘇軾很少見的充滿悲情的詩作。因“烏臺詩案”被捕后,蘇軾曾多次想到自殺。在坐船去汴京途中,曾想跳湖自殺;在獄中也曾想了此一生。此詩便是佐證。在以后的貶謫生涯,起伏人生中,蘇軾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他為何能樂觀面對呢?這就不得不重新審視黃州之于蘇軾的意義。
師: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成就了黃州。對蘇軾而言,黃州意味著什么?有何象征意義?
將學生的觀點篩選并總結為:
“黃州”=苦難+堅毅+樂觀+成熟……
每個人在一生中總會遇到艱難、困苦,也有特別低潮,在這些時候怎么辦?我們看看東坡是怎么辦的?后人往往說東坡性格中有一個特點是“樂觀”、“豁達”,看得破,想得開。而我認為,東坡的樂觀的實際上是他行為的表面現(xiàn)象,他最核心的精神是堅毅,是一次又一次與困難的戰(zhàn)斗。
四、引入其他作品,印證觀點
在學習和欣賞蘇軾作品時,學生往往有這樣的疑惑:蘇軾似乎一次次陷入迷惘、悲傷,又一次次從中跳脫出來,他不是個樂觀豁達的人嗎?為何會如此?
這個疑問也恰恰印證了我們的觀點。蘇軾的樂觀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堅忍,是一次又一次與自己情感的斗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作品作為印證。我做了部分展示: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甚么時,也不妨熟歇。
五、綜合所學知識,實踐運用
在以上認知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道題,綜合考察學生的運用能力。
下列詩句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寫,根據其情感變化經歷,猜測以下詩句寫作的先后順序。
①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②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③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解答:正確的順序為③②①。蘇軾在黃州正是經歷了前期的失意自傷,憂愁苦悶;中期的糾結;后期的樂觀向上,灑脫曠達。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曾引起了諸多名家的爭議:其中情感,是一種消極情懷還是一種釋懷。不過正是這種爭鳴,也恰好反映了蘇軾當時的內心的復雜,作為過渡期的心理寫照,再合適不過了。
當短文、“淺文”入選教材時,其實它給了教師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如果教師能夠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材料,分析材料,引入材料,能夠讓課堂變得充實而有趣,全面而深刻,讓學生能夠通過一篇文章的學習,從而發(fā)現(xiàn)更大的未知空間,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葉隆曉,教師,現(xiàn)居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