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一輪復習中,課內文言文如何復習,一直是困擾高三語文老師的一個難題。對一篇已經(jīng)學過的文章,教師還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教師“炒剩飯”如何能吊起學生的胃口?一篇文言信息量很大的文章,教師到底該怎樣取舍等等,這些問題常常會讓高三語文老師犯難。而近期北京大學古漢語研究專家蔣紹愚先生在《文白關系與文言文教學》中說“如果從讀懂文言文角度來說,首先是詞匯教學,詞匯教學又重在常用詞的教學”,可謂一語中的,為文言文教學指明了方向,也啟發(fā)了我們如何進行文言文復習。然而如何來進行常用詞匯教學與復習,蔣先生卻語焉不詳。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在高三一輪文言詞匯復習中的一些做法,談談自己的理解。
路徑一:借助成語,激起興趣
成語作為一種特殊的固定短語,具有歷史的習用性。大多數(shù)的成語都已具有1000年到2000年的歷史,有的甚至更早。因此成語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保留古代漢語詞匯最集中的一種短語樣式,幾乎每一個成語都包含著文言詞匯信息。這就為我們復習文言詞匯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再者成語具有結構比較固定——以“四字格”為基本的格式,形式簡潔,便于記憶等特點,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復習效率;還有很多成語源于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如果利用好,就一定會增加學生記憶文言詞匯的興趣。如筆者在復習到“窮”這個文言實詞時就提供了:“窮兵黷武”“窮形盡相”“山窮水盡“圖窮匕見”“窮途末路”“日暮途窮”“窮寇莫追”“窮則思變”“窮鄉(xiāng)僻壤”“窮山惡水”“窮而后工”“窮且益堅”“窮原竟委”“皓首窮經(jīng)”“窮家富路”,然后加以歸類合并就可以講清“窮”的常見義項。①作為“窮盡、到盡頭”意思的成語有:“窮兵黷武”“窮形盡相”“山窮水盡“圖窮匕見”;②作為“阻塞不通、走投無路”意思的成語有:“窮途末路”“日暮途窮”“窮寇莫追”;③作為“困窘、不得志”意思的成語有:“窮而后工”“窮且益堅”;④作為“荒僻”意思的成語有:“窮鄉(xiāng)僻壤”“窮山惡水”;⑤作為“徹底研究、徹底推求”意思的成語有:“窮原竟委”“皓首窮經(jīng)”;⑥作為“貧窮”意思的成語有:“窮家富路”;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窮”的常見義項,又復習鞏固了大量關于“窮”的成語,也覺得文言詞匯并不枯燥,收到“一石二鳥”的復習效果。一輪復習教師如果有意識地利用成語,通過分析、解釋成語中的語素,讓學生從日常接觸的語言現(xiàn)象中積累文言詞義,學生會倍感親切,也有利于破除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從而提高復習效率。
路徑二:利用“小學”,添點理趣
“小學”作為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學,是研究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的學問。已故的北大文史研究專家吳小如先生在其《吳小如演講錄》一書中指出“治文學應該略通小學”。其實,作文語文老師更應該通點“小學”,這樣在講解文言詞匯時就不僅可以讓學生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筆者在一輪復習中就經(jīng)常適當?shù)刂v點文字學和訓詁學的知識,以提高學生理性辨別詞義的能力。如在復習《逍遙游》中“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時,我順帶問學生“適”作何解,結果很多學生回答不上來。接著我就把“適”字從構形的角度加以分析:“適”從“辵”即走之旁,啻聲。根據(jù)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凡從某者皆有某義”,我們可以推知“適”應該和行走有關,再結合語境就可以明確此處的“適”當解釋為“到……去”。接著我又拓展了“辵”部關于行走動作的字:“逆”“遁”“逡巡”“還”“逾”“違”等;“辵”部關于行走性狀的字:“迥”“通”“達”“迂”“速”“遐”“邇”等;“辵”部關于行走有關的事物:“跡”“途”“道”等。以類相從,學生就可以掌握大量同一部首的文言詞匯。著名文字學專家王寧先生在《再談漢字教育的科學性》中所說“漢字總是因義構形的”“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因此我們在文言詞匯的復習中完全可以借助分析漢字的構形來理解它的含義。
依據(jù)字形,我們還可以弄清字的本義,然后根據(jù)或借代或比喻或抽象等詞義的引申途徑,我們就能弄明白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原委。如“兵”甲骨文中像兩手拿著斧斤,本義就是兵器,如“棄甲曳兵”就用的本義。通過借代引申拿兵器的人“士兵”;眾多士兵一起就組成了“軍隊”如“不敢興兵以據(jù)大王”(《荊軻刺秦王》);軍隊進行的活動就有了“戰(zhàn)爭、打仗”義如“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打仗需要策劃“兵”又引申出“謀略”義如“紙上談兵”等等,這樣的復習,就讓學生從字理上、規(guī)律上理解掌握了漢字,也提高了文言詞匯的復習效果。
訓詁學作為傳統(tǒng)的語義學,在訓釋詞義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高三一輪文言文復習是在學生擁有一定的文言閱讀量和詞匯量基礎上進行的。如果能適度、有選擇地講點訓詁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文言詞匯學習的方法和提高學生辨別詞義的能力。筆者連續(xù)多屆高三復習都要講訓詁學中的“對文”“連文”“變文”“互文”方面的知識,以便讓學生更好地解決文言文閱讀中的問題。如2013年安徽省文言文實詞考查題“人眾車輿”中“輿”釋為“眾多”,根據(jù)對文知識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出該釋義是正確的。再補充點對文同義對文反義的例子,學生就更明白古人的這種行文規(guī)律?!斑B文”指具有同義或近義關系的兩個詞語往往連接起來使用的一種行文方式。這種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也大量存在,如下面例句中加點的詞語: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②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對》)③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④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說趙太后》)⑤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和“浸潤”“咨諏”“諷諫”“扣問”“豐登”“殄滅”“窮困”“零落”“兒息”等等不一而足,學生如果知曉古人的這種行文方式,在具體的語境中認真地加以體察與推究,就會大大提高他們的詞義辨別能力。如果老師能講講“凡同聲多同義”的規(guī)律,學生也就明白為什么“元”“源”“原”都有“本來、原本”的意思,“午”“仵”“迕”均有“違反、抵觸”的意思。
一輪復習文言詞匯時,如果講點“小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明漢字之理,得漢字之法,從而能夠以簡馭繁,記的文言詞匯也更具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正如黃侃先生在《聲韻略說》中所言“夫所謂學者,有系統(tǒng)條理,而可以因簡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雖字不能遍識,義不能遍曉,亦得謂之學。不得其理與法,雖字書羅胸,亦不得名學”。
路徑三:穿插故事,添點情趣
流傳的中學生“三怕”,文言文就居其中之一。不少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往往是懼怕記憶文言詞匯。詞匯不通導致文意不明,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了興趣。尤其在復習中他們會覺得更枯燥、更單調乏味。如何在文言詞匯復習時有點味道,穿插篇幅短小的故事,不失為一種奏效的方法。如筆者復習“鬻”時加入了《韓非子》中:“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币簿褪恰百I櫝還珠”的寓言故事,熟悉的成語,“陌生”的故事,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復習“舍”時,筆者引入了《戰(zhàn)國策》中“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原文如下:“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插入故事既提供了語境,鍛煉學生推測詞義的能力,又增添了情趣,讓學生覺得文言文不再那樣面目可憎。
總之,在一輪復習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的興趣,更要講清詞匯含義的來歷,使語文課堂多點理趣,讓學生知道更多的所以然?!胺参镏灰玻赜衅涔?。而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保ā秴问洗呵铩徏骸罚┻@樣方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文言詞匯量。
鄭偉,教師,現(xiàn)居安徽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