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德剛
不少同學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識而出現強行翻譯的情況。因此,同學們最需要在翻譯的“老君爐”中不斷煉就準確判斷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點解決那些臨場翻譯中最不應該忽視的句式問題。
特殊句式這個小考點平時考試中涉及不多,同學們除對特別明顯的句式能譯出外,對其他稍復雜的句式往往會因忽略而丟分。原因多樣,但一個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識不強,尤其是不會通過語言標志詞譯準特殊句式。事實上,只要能辨識出特殊句式,譯準不成問題。辨識特殊句式,除結合文意外,強化根據語言標志詞辨識特殊句式這一方法意識也十分重要。
[判斷句和被動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總有語言標志,這些標志就是我們判斷的主要依據,包括判斷句和被動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帶任何標志的意念判斷句和被動句。因為無標志,所以較隱蔽。要想譯到位,全憑對文意的把握。
[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句種類較多,用法復雜。除常見的類型外,特別要關注易忽略、易錯的賓語前置句。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句,當“之”作代詞賓語時,易被看做結構助詞不譯;其實,它是個人稱代詞,必須譯出。
2. 非疑問句中“以”的賓語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3. 方位詞、代詞“自”作賓語時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
4. 辨析兩種“之謂”形式的固定結構。下面例析之:
①……之謂
例句 其李將軍之謂也?
解析 這種“之謂”形式,“之”是提賓標志,“謂”是謂語動詞。其特點是“謂”無賓語,可譯為“說的是……”。
答案 這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②(此、是)之謂……
例句 大而化之之謂圣。
解析 與上一種句型相比,其不同之處在于賓語是在謂語動詞后,“之”取消句子獨立性,可譯為“這就叫做……”。
答案 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夠隨機應變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定語后置句]
1. 定語后置句是同學們在翻譯過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譯到位的句式之一。雖說有標志,但實踐中很難把握。這里,有一個方法可以輔助判斷:當要譯成“……的人中有……的”時,它極有可能是定語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報秦者。
未譯出句式特點的譯法:找一個人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
按定語后置句來譯:找一個可以出使回復秦國的人。
2. 有一種特殊的定語后置句,就是數詞或數量短語作定語,有時置于中心詞之后,中心詞與定語之間無標志。
[狀語后置句]
1. 位置相對靈活的用“于”字引領的介賓短語。
用“于”字引領的介賓短語通常放在謂語動詞后,翻譯時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動詞之前;但它用法較靈活,有時也有例外。
2. 需要仔細區(qū)分用“以”字引領的介賓短語。
當“以”字引領的介賓短語放在謂語動詞后,翻譯時一般要提前,但要仔細區(qū)分“以”字是作介詞還是作目的連詞,作目的連詞則不能提前。
例題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萬寶常,不知何許人也。妙達鐘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獻于齊。又嘗與人方食,論及聲調時無樂器,寶常因取前食器及雜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于絲竹,大為時人所賞。然歷周洎隋,俱不得調。
開皇初,沛國公鄭譯等知樂,初為黃鐘調。寶常雖為伶人,譯等每召與議,然言多不用。后譯樂成奏之,上召寶常,問其可不,寶常曰:“此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上不悅。
寶常貧無子,其妻因其臥疾,遂竊其資物而逃。寶常饑餒,無人贍遺,竟餓而死。將死也,取其著書而焚之,曰:“何用此為?”見者于火中探得數卷,見行于世,時論哀之。
(選自《隋書》)
(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于絲竹,大為時人所賞。
解析 “諧于絲竹”,介賓短語后置句,譯時提前;“為……所”,被動句。
答案 (萬寶常)用筷子敲擊,定其音調的高低,五音配齊,敲擊起來,和樂器一樣音調和諧,被當時的人大為贊賞。
(2)上召寶常,問其可不,寶常曰:“此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
解析 “不”,通“否”;“此亡國之音”,判斷句。
答案 隋文帝叫萬寶常來,詢問他這首曲子可不可以,萬寶常說:“這是亡國之音,難道是陛下您該聽的音樂嗎!”
(3)何用此為?
解析 “何……為”,固定句式。
答案 還用這些干什么?
譯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準確地識別特殊句式為前提的。
1. 審題時要具備“語言標志意識”。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語言標志,如判斷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則”等作標志,被動句多以“為”“見”“于”等作標志。同學們應特別注意這些標志詞。
2. 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語后置句和賓語前置句、無被動標志的被動句、無判斷標志的判斷句和表反問的固定句式、省略句。
總之,平時要多積累,在審題時方能激活原有記憶,借助上下文語境進行辨別。
練習
1. 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B. 何厭之有
C.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 以其無禮于晉
2. 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 夫晉,何厭之有
B.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C. 悟已往之不諫
D. 莫之夭閼者
3. 下列句子句式與例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相同的一項是( )
A. 請辭于軍
B. 姜氏何厭之有
C. 大王來何操
D. 則告訴不許
[參考答案]
1~3 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