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堅強
提高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能夠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體育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促進體育教育的發(fā)展。通過舉例簡析提高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措施,并提出個人見解。
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學生據(jù)教育專家分析,當前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尚未達到新課程標準,部分學生聽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教學方法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本文將在淺析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從開展層次性教學,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等三個方面來舉例淺談。
一、中學體育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
(一)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中學生自控能力不強,聽課注意力不是非常集中。據(jù)調(diào)查,部分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的時間僅能維持15分鐘,一節(jié)課有40到45分鐘的時間,意味著學生的聽課時間所占比例僅有1/3左右,這必然會嚴重影響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
(二)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
教育專家曾經(jīng)針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了全面的調(diào)查與研究,發(fā)現(xiàn)有57%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沒有做好課前預習,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及時復習所學的功課,導致對體育知識的講解不懂之處越來越多。
(三)教學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像教學模式相對單一、過于依賴計算機技術、課堂活力不足等。部分教師依然采用的傳統(tǒng)教學法,不注重課堂互動,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課堂缺乏活力,這必然會影響教學效率。有37%的教師在開展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工作時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長期下去,既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也不利于提升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
二、怎樣提高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
(一)開展層次性教學,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教師可以采用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來開展層次性教學活動,逐步提升體育教育的難度與質(zhì)量。例如,在講解中學體育各項體育運動時從基本的準備動作講起,對運動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介紹。第一步,逐步講解各項運動的動作要點;第二步,講解提升體育運動效果的方法,并告誡學生,如何通過刻苦的訓練來提升成績。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基本常識和注意事項,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積極參與體育學習活動。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提前預習功課,找出自己對體育課程中的問題。首先,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帶著問題聽課,并及時向教師請教問題。其次,教師可以在講課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第二節(jié)課回答問題,這樣能夠引導學生認真預習功課。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布置高質(zhì)量的體育游戲活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樣可以鞏固學生的體育基礎,幫助學生解決知識問題,從而有效提高中學體育課堂效率。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首先,體育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它與中學教育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性。體育文化是開展中學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文化作為支撐,那么這個學校將是沒有靈氣的,體育文化是教育的潛在靈魂,它不僅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體育文化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學生可以通過體育文化中的得到美的熏陶或享受,而在精神文化中可以得到思想方面的教育。
提高體育課堂的實效性,教師應注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借助現(xiàn)代技術來完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認知體育概念,掌握各項運動技巧。教師還要注意把握個體差異和總體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關系,采用“求同存異”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嚴密的體育思維,在開展體育問題教學活動時,要依據(jù)學生的體育基礎分層不一的問題,把相對運動量小的體育活動留給功底弱的學生,讓體育素質(zhì)好的學生可以嘗試一些有難度的體育項目訓練,這樣可以輔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工作中普遍存在實效性低下,學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教學方法不完善等問題。因此,教師應采用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做好各系那個體育訓練活動,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體育課堂的活力,從而全面提高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促進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艷紅.中學體育課堂互動失范行為的研究[A].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15.
[2]周桂華.如何將拉丁舞引進中學體育課堂[A].基礎教育理論研究成果薈萃(下卷)[C].2007.
[3]肖明善.關于新課程理念下中學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體育科研,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