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于史詩主題的分析與討論長久以來都存在因人而異的情況,史詩《貝奧武夫》也不例外。本文意在從以下三個角度探索《貝奧武夫》所反映的主題:貝奧武夫的行為反映出的人的本性與魔的本性;其為公平正義而戰(zhàn);及基督教中關于人性與神性大討論。
關鍵詞:魔;人;神;行為;公平正義;基督教
《貝奧武夫》被公認為是英國文學史的起點以及最重要的作品,同時也是古日耳曼部落遺留并保下來的最偉大的史詩巨作。對《貝奧武夫》藝術生命力的探索是一個動態(tài)的、永無止境的過程。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曾說過:“《貝奧武夫》從不同的角度引發(fā)了深刻的思考,同時也引發(fā)了對于人類議題的長期思考,為人們打開了通向人類心靈深處的一扇窗?!?/p>
一、貝奧武夫的行為反映出的人的本性與魔的本性
作為史詩中的英雄,貝奧武夫是“行善者”的終極代表。作為日耳曼民族的保護者,貝奧武夫以自己的英勇神武,懷揣著孜孜不倦的熱情,與邪惡作斗爭。他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成為這部史詩中所闡述的榮譽與高貴的準則,這也恰好強烈反映出人性。很明顯,對于貝奧武夫的臣民們來說,他的行為就是神圣的,就代表著人性。與其說貝奧武夫的崇高地位與聲望是從赫赫戰(zhàn)功中得來的,不如說是從面對強大邪惡勢力的挑戰(zhàn)時,他勇于面對并接受挑戰(zhàn),哪怕要冒著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的危險中得來的。正是由于這種信念,當妖怪格蘭戴在霍格國王設宴款待眾人再次捉食戰(zhàn)士時,就發(fā)生了他與格蘭戴的格斗。正是因為他堅定地職責感與正義感,最后他打敗了妖怪格蘭戴及格蘭戴的母親。
二、貝奧武夫為公平正義而戰(zhàn)
整部史詩被分為兩部分,由三場戰(zhàn)斗構成:第一場戰(zhàn)斗是他與妖怪格蘭戴;第二場戰(zhàn)斗是他與格蘭戴的母親;最后一場戰(zhàn)斗是他與巨龍的搏斗。在戰(zhàn)斗中,人、神與魔之間發(fā)生摩擦,并且造成了主人公內心的波動。而這一切激烈沖突的源頭就是不同的價值觀。日耳曼人認為,殺死怪獸便可獲得榮譽。然而基督教徒認為,人類只有來世才能獲得榮耀。在基督文化中,“怪物”被認為是先天不足,墮落以及厄運的象征,并且會給國家?guī)頌碾y。格蘭戴極不喜歡人類,人類吟唱的歌曲傳達給他的意思就是他的祖先是被人歧視的壞人,這也是他發(fā)怒的潛在根本原因。在這點上,格蘭戴就不足以被稱為人類,但是事實上,他是本身帶有一定程度人性的妖怪。
貝奧武夫天生勇猛,在戰(zhàn)斗中無往不勝,舉止紳士,從不趁人之危。如果對手喝醉酒,他不會揮刀舞劍向他刺去,而是克制住自己。作為一個戰(zhàn)士,他注意控制自己所擁有的上帝賜予的力量和強大的的自然力量。貝奧武夫沒有讓他的人民失望,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已是一位垂暮老人,他毫不猶豫地選擇與巨龍決斗。他做了他認為自己必須做的事情。他下定決心就像人民期盼的那樣,無論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踐行自己的職責。他的所言所行,使他不僅僅成為斯堪納的那維亞人的表率,更是現代讀者眼中的英雄。
三、基督教中關于人性與神性的大討論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貝奧武夫》是一部宗教作品,這部史詩反映出了體系完善的基督傳統(tǒng)。但是,許多學者認為,這只是一部帶有一些基督元素的異教史詩。史詩本身就揭示了異教與基督教兩者之間的沖突與融合。
在我看來,人性與神性就像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另外,上帝的神性也許事實上就是魔怪的法力加上人類的理性。在某種程度上,人、神與魔之間的復雜關系就注定了英雄與妖怪之間的戰(zhàn)斗永遠都不會停止。在人性中存在著惡的一面,但是,人性的理智會引領著人類穿過黑暗,走向善的一面,更加接近神性。人類最終會發(fā)現自己得到了重生。
從傳統(tǒng)的藝術角度來看,文學作品存在的價值就是它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神(基督教)。毫無疑問,貝奧武夫提供了理解榮譽的重要新視角,同時打開了通往人類心靈深處的一扇窗。貝奧武夫引發(fā)了對于人性的思考,對于人與魔、人與神之間復雜關系的思考。言而總之,本文通過這種形式的對比,專注于人性的討論。史詩主要注重于刻畫出英雄貝奧武夫的形象來反映在日耳曼民族心里和基督教中榮譽的價值,以及人類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貝奧武甫夫的版本從沒有更改,但是對于這部巨作的思考與分析非但沒有隨著時間而停止,反而更加轟轟烈烈。這部作品當之無愧有其藝術存在價值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肖明翰. 《貝奧武甫》中基督教和日耳曼兩大傳統(tǒng)的并存與融合[J].外國文學評論, 2005(2).
[2] 馮象譯.貝奧武甫[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2.
[3] 劉乃銀. 時間與空間: 《貝奧武甫》的結構透視[J].國外文學, 1995(2):69.
[4] Ji-hui Wang. The concept of kingship in Anglo-Saxon and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owulf and Xuanhe Yishi [M]. 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6:81-84;91.
[5] Angelia Greiner. Beowulf: novel guide [M].Teachers discovery, 2006.
作者簡介:宋丹陽(1993–),女,漢族, 內蒙古人, 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口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