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熙
編者按:越來越多的中國政府官員在海外發(fā)聲不再是“千篇一律”,用跨文化思維和語言講中國故事,尤其是講地域性的故事已蔚然成風。本文作者以武漢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述永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演講為文本,分析闡釋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講好中國故事。
一次入腦入心的公共外交演講
2015年9月18日,武漢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述永,應邀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演講時,巧妙地將膾炙人口的中國楚文化經典故事,與當今中國國情和武漢市情,特別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銜接,通過幾組古今故事相互襯映的講述,使美國聽眾真切感知今日中國和武漢文明的文化基因,從而極大提升并優(yōu)化了武漢城市文明形象傳播,有力彰顯了當代中國的主流價值。
演講剛一結束,不少聽眾和網友便上網分享心得,交流感受,數(shù)量眾多的跟帖稱李部長的演講“內容充實、觀念現(xiàn)代且富于傳播靈氣”,風格“平實、平等、平?!?,“是對中國文化和武漢城市形象的成功傳播”。中國駐蒙古大使館文化參贊李薇寫道:“她的演講的確精彩。啟迪我們每個從事對外文化交流事業(yè)的人,都應不斷創(chuàng)新,用人類共通的理解力對外講述、講好中國故事,讓世人了解并理解中國的價值和理念……”;天津市公共外交協(xié)會的李想認為:“李部長從荊楚文化講起,用充滿地方特色的方式,向美國人民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我相信,這對于大洋彼岸的受眾來說,2015年9月18日(演講日)將是難忘的。他們會因為這一天而記住武漢,記住湖北,記住中國!”這位公共外交專家還意猶未盡地二次發(fā)帖:“剛才又一次拜讀了帖子,真的要感謝李部長,感謝湖北省武漢市為中國公共外交事業(yè)所做的貢獻!”網友“自然之林”是斯坦福大學中國武漢籍留學生熊貝貝的母親,她也激情跟帖:“部長的演講的確很精彩!我女兒貝貝當時就在現(xiàn)場,她來信說,她和美國同學們都非常激動……”
一場公共外交演講何以激起網友如此熱烈的反響?它在對外傳播學上有何創(chuàng)新意義?
古今對應,講好中國故事貴在創(chuàng)新
摒棄空洞說教,形象可信可感,是演講收獲好評的重要原因。
海外文化傳播演講,最忌滿嘴空洞無物的政治說教。長期以來,外宣工作中動輒拋出的生硬和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常令西方聽眾如墜云里霧里,勢必退避三舍。李述永深得公共外交之髓,一舉摒棄那種“大帽下開小差”的傳播積習,演講以柔性的“水”字開篇,托出“一城擁有166個湖泊”概念,令西方聽眾倍覺親切。在概括武漢擁有舉世罕見的“水資源”時,她的描述尤為感性:“從飛機上看下去,武漢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城市?!币粋€清新的“水”字,瞬間激發(fā)聽眾對武漢市的無窮想象力。
然后,演講者順勢點題:“武漢如同這不盡的長江之水,綿延數(shù)千年,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武漢,每天不一樣!”
鮮明的當代中國主流價值觀,如行云流水般地呼之欲出。武漢城市的文明形象,潤物無聲地沁入美國聽眾心田。
用故事傳承經典,使文化一脈相連,是李述永演講的又一利器。她把武漢城市文明的淵源鎖定于“楚文化”基因圖譜,又賦予它嶄新的時代活力,從而摸準城市文明傳承的脈絡,激發(fā)出西方受眾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化的巨大熱情。
長期以來,對外宣傳中的“楚文化”因被過度學術化而在海外知音寥寥,影響力式微。但是,李述永美國演講中善于用活楚文化的經典,通過彰古顯今,使外宣主題具有歷史維度,對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掘,也因擁有深厚的基因積淀,因而活力盎然,令人信服。
“篳路藍縷、屈原投江、高山流水、一鳴驚人……”,都是楚文化中膾炙人口的精華典故,每一個成語都凝聚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演講者以“溫故知新、古為今用”的關聯(lián)手法,把精心擷選的故事與武漢城市精神和文明傳承的現(xiàn)實故事無縫對接。她以實事求是和自然無痕的講述技巧,提煉每一典故與當今現(xiàn)實二者之間的文脈傳承,使聽眾在時空穿越中既深切感知中國傳統(tǒng)文明的魅力,又得以了解中國武漢城市文明的淵源,從而對中國五千年偉大文明崇敬有加。
這種銜接古今講述故事彰顯文明傳承的模式,不僅需要對典故與現(xiàn)實均具有科學的把握能力和解說力度,更需占據(jù)審視楚文化與今日城市間文明傳承的思維高地。這種高屋建瓴的宏觀視角體現(xiàn)了演講者的功力。因此,她的演講不僅再度激活古老的“楚文化”,更發(fā)掘彰顯了今日武漢的城市文明之根!這一演講過程,恰似對城市文明的歷史涂層進行“拭擦清理”。通過擦拭清理,城市文明的發(fā)展脈絡愈加清晰,愈加通體锃亮,熠熠閃光。
當今世界各國無不注重文明傳承。一個國家,一座城市,離開對其歷史文化基因的開掘、研究與弘揚,它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使被自我描述得再花里胡哨,充其量也只是無根浮萍。只有深度挖掘自我文明基因,才能知曉自己的歷史遺傳密碼。李述永這次在美國的演講,正是深入淺出地說清了楚文化與城市文明的關系,才得以有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明,武漢城市的國際美譽度才得以有力提升。這種創(chuàng)新傳播模式,不僅有助于西方社會對中國當代文明的了解、理解乃至認同,更有助于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在全世界展現(xiàn)傲人身姿。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