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璐
【摘要】本文以勞倫斯·韋努蒂的翻譯文化目標理論為基礎(chǔ),探討文化身份構(gòu)建中的文化要素,并輔以具體案例詳細講述。
【關(guān)鍵詞】勞倫斯·韋努蒂 文化身份構(gòu)建 文化
【Abstract】Based on translations cultural objective proposed by Lawrence Venuti,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ultural identity . In addition, several cases are cited to explain specifically.
【Key words】Lawrence Venuti;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e
一、引言
本文作者認為翻譯是實現(xiàn)兩種語言轉(zhuǎn)化的過程,其中涉及諸多因素,從最基本的語言層面的考量到文化碰撞過程中宏觀微觀因子的綜合審視。本文從勞倫斯·韋努蒂的翻譯文化目標理論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翻譯實例,探討在文化身份構(gòu)建中的文化要素。
二、勞倫斯·韋努蒂的翻譯文化目標
勞倫斯·韋努蒂是解構(gòu)主義翻譯派的重量級人物,他不僅繼承了德里達的解構(gòu)理念,并在詳盡研究西方翻譯史后,反思譯者的邊緣狀態(tài),發(fā)現(xiàn)以目的語文化為取向的歸化策略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在他看來,歸化策略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主導(dǎo)文化社會中常見的政策,即“盲目自大地使用單語,把外來文化拒于門外”。(Venuti, 15),因此,他提出了異化策略,也被他稱作“抵抗”(resistancy),是一種不流暢或疏遠的翻譯風(fēng)格,意在突顯原文的異質(zhì)性身份,并保護不受譯入文化的支配,顯示譯者的存在。(Munday, 220)韋努蒂的理論影響深遠,但也頗有爭議。比如國內(nèi)學(xué)者賀顯斌認為韋努蒂“把翻譯策略與效果混為一談”(80),任淑坤也指出韋努蒂異化策略在弱勢文化國家翻譯實踐和強勢文化國家翻譯實踐中不可避免的缺陷(56-57),但是作者認為必須明確的一點是韋努蒂再三強調(diào)他所考察的是英美文化作為目的語文化,其他弱勢文化作為源語文化,因此在把源語轉(zhuǎn)化為目的語時,要突顯源語文化的位置,是有其可取之處的。另外針對一些對“抵抗式翻譯”產(chǎn)生“不通順”譯作以彰顯譯者對原文的干預(yù)是否可取的質(zhì)疑,作者也認為這是把翻譯中的語言問題和文化問題混為一談,突出源語文化和語言通順以便讀者理解二者之間不存在矛盾,可以共存。
由此可見,韋努蒂的翻譯理論站在文化高度,探討社會文化框架的價值驅(qū)動,對促進文化碰撞、交織及保護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具體案例分析
以沈祖芬《魯濱孫漂流記》的譯本為例。沈祖芬是晚清時期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希望通過翻譯書籍,警醒國人,改造國民性。由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進行了刪減、增補和改動,比如魯濱孫從南京到北京的所見所聞,對中國官僚、士人的諷刺,對中國人窮困、傲慢、野蠻之類評價,均被刪除,只用一句贊美之辭概括,“支那民居比櫛,城市繁華,田疇沃衍,車馬絡(luò)繹不絕?!彪m然譯者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作者認為這種處理并不完全妥當。晚清時期的中國的確是問題重重,閉關(guān)鎖國的政策不僅使經(jīng)濟發(fā)展停滯不前,更使得中國人的思想和外界脫節(jié),國民劣根性暴露無遺。在這個時候,通過外國人的眼睛和記述對當時的社會問題針砭時弊是十分必要的,起到鞭策、警示的作用。不過譯者在后文的翻譯中確實翻譯出“余始知支那人柔懦無用,不能自強也。”(崔文東,19-24)盡管笛福在原文中并沒有強調(diào)中國人的“柔懦無用”,譯者則著重點明,激勵國人學(xué)習(xí)西人??傮w來看,沈祖芬的譯本在實現(xiàn)批判國民性、自強國民的目標上有其可圈可點之處。其實,1895年,頗有影響力的清末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和翻譯家嚴復(fù)在多篇文章提到了“國民”意識以及振興民族精神,這是翻譯與文化身份構(gòu)建在特定社會背景下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翻譯體現(xiàn)先進西方思想的著作,有力沖擊中國落后保守的舊有觀念,解構(gòu)封閉、傲嬌、盲目自大的文化身份,重構(gòu)開放、虛心、包容的新文化身份。因此翻譯中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需要明晰翻譯的初衷和最終譯本的受眾,確定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初始關(guān)系和希冀達到的關(guān)系,從而有效解構(gòu)并重構(gòu)文化身份。
四、結(jié)語
文化是文化身份構(gòu)建過程中必須考量的關(guān)鍵要素,此文化概念不是單一單向的,而是包含了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兩個層面及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
參考文獻:
[1]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and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New York:Routledge,2001.
[2]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崔文東.翻譯國民性:以晚清《魯濱孫漂流記》中譯本為例[J].譯史縱橫,2012(5):19-24.
[4]賀顯斌.韋努蒂翻譯理論的局限性[J].外國語,2007(3):76-81.
[5]任淑坤.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芻議—兼論韋努蒂的翻譯思想和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4,11(8):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