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孌
摘 要: 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老師與學生接觸的同時也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積極回答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使他們對老師產(chǎn)生特別親切的感受,并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質(zhì)的提高。
關鍵詞: 誠信 感恩 敬師 合作 愛國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作為思想品德教學的一員,我深感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和學生的品德教育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下面我對在小學品德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zhì)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大家共勉。
一、教學生誠信
2010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信義兄弟孫東林,孫水林的事跡令國人動容,他們的誠信品質(zhì)感染了許多人。孫水林、孫東林兩兄弟以他們的行動詮釋新的歷史時期信義道德的標準,他們是誠信的標桿、道德的楷模,無愧于感動中國的人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由此教育學生誠信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生動活潑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受到激勵和感染,引導學生做誠信的好公民。同時針對學生考試作弊、抄襲作業(yè)、說謊話等不誠信的行為進行反思,明確自己的不足,今后做到言行一致,做道德高尚誠信的好公民。
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老師與學生接觸的同時,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務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真正地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積極回答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這樣使他們對老師產(chǎn)生特別親切的感受,并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質(zhì)的提高。
二、教學生感恩
現(xiàn)在部分家長重智輕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優(yōu)秀,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特別是部分學生的生活條件優(yōu)越,依賴心理嚴重,缺乏自我料理能力。我曾對學生的自理能力進行調(diào)查,了解學生在家里是否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比如:自己的衣服、襪子能否自己洗、自己的屋子是不是自己收拾;能否在節(jié)假日幫助父母做飯、打掃衛(wèi)生等。結果表明,學生在家里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弱。針對這種情況,我教育學生,懂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組成成員,父母的工作非常辛苦,下班后還要照顧我們,所以我們要為父母分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收拾屋子、洗刷碗筷、放假時幫父母買菜做飯等,改變依賴父母的習慣,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在生活中逐步實現(xiàn)“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用具體行動回報父母的愛,從而培養(yǎng)自理能力。上完這課我調(diào)查學生:知道父母、爺爺奶奶的生日是哪天?知道母親節(jié)是哪天?等等。結果只有少數(shù)學生知道,但是當我問道學生自己的生日時,他(她)們非常高興說出是那一天,并且自己生日那天請同學一起慶祝。由此感到學生不懂得感恩,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后來我布置作業(yè),今年父母生日時送一份禮物,問候父母生日快樂,讓學生的感恩教育落實到實處。
三、教學生敬師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被期望為智慧的化身、真理的代表,這種過高的角色期望使教師不能有一點閃失,否則會影響教師角色的履行效率;而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保證,這種力量來自于學術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統(tǒng)一,教師必須致力于人格形象的塑造。首先必須具備強烈的職業(yè)意識和職業(yè)道德,熱愛教育事業(yè),鉆研業(yè)務,提高業(yè)務水平,這種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都能成為學生的表率;其次必須具備創(chuàng)造力,拋棄保守、守舊思想,在信息瞬間萬變的社會中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捕捉新的有價值的信息以指導課堂教學;再次,必須具備一顆平常心,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擺脫物質(zhì)誘惑,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對那些引起人們混亂的事情能保持一種平靜、泰然自若的態(tài)度。
“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教師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會引導學生助人為樂;教師的責任心會引發(fā)學生的使命感;教師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會激發(fā)學生的不斷進取精神。
四、教學生合作
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是現(xiàn)代青少年應該具備備的基本素質(zhì)。當前的中學生由于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往往自我中心意識較強,自私自利,任性,自以為是,人際交往能力弱,針對這些現(xiàn)象,以學會相互幫助,實現(xiàn)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
比如在教授某一部分知識時,我就讓學生分成小組,在課前預習階段讓他們在課下準備自己最熟悉的百科知識,設計成問題,在上課的時候讓他們互相提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百科知識競賽,氣氛熱烈。學生的問題涉及的寬度和廣度超出我的想象,而課堂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生愛國
中國人歷來把“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坐標。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歷代所頌揚。我們可以把“先憂后樂”作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準則,并注入集體主義的新內(nèi)容,以此作為激勵中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心扶貧幫困、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精神動力。
中國人民歷來崇尚氣節(jié),注重情操。愛國主義思想可培育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觀,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氣,出現(xiàn)過無數(shù)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岳飛、“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及愛國詩人陸游等。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們的稱頌,這是因為他們具有“舍己為國”的高尚精神。教師應通過謳歌愛國志士和他們感人的業(yè)績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增強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總之,思想品德課中的德育教育應該以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對學生加強誠信教育,自理和感恩教育,團隊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等,注意陶冶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做道德高尚和遵紀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