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玉娟 林沈丹
摘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分析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并就農民如何進行有序政治參與進行探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民;有序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是現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政治民主程度。我國一直很重視公民的政治參與問題,因此建立了很多可供公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的制度和法規(guī)。其中的村民自治制度就為農民有序政治參與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證。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面臨諸多矛盾問題,其中村民自治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影響了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笆濉睍r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努力提高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水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供推動力
第一,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可以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農村社會環(huán)境。“十三五”時期,我國發(fā)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zhàn)。只有擁有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目前我國農村發(fā)展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教育、環(huán)境等問題突出,社會發(fā)展城鄉(xiāng)差距不斷擴大,等等。這些都可能引起農村社會的動亂。實行村民自治,村民可以有效地進行政治參與,通過政治參與表達心聲,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實現自己的正當利益需求。通過村民自治,實現政治上的穩(wěn)定,可以較好地維持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我國農民數量眾多,農村的穩(wěn)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而“實現政治穩(wěn)定的關鍵,是能否動員農村民眾在承認現存政治體系而并非反對它的條件下參與政治?!盵1]這就需要農民能在現有體系下進行有序的政治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政治穩(wěn)定,進而維護社會穩(wěn)定。
第二,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可以推進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進而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一定的推動力。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衡量一個社會民主政治的基本標準。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作為國家主人之一的農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農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是我國推行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之一,反過來,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也有利于推進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民主政治屬于上層建筑范疇,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為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力量。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上層建筑都是為人民、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所以我國良好的民主政治可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從而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建立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第三,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有利于推進“十三五”時期社會發(fā)展目標的實現,進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可以集中民智民力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建言獻策,為當地謀出路,筑發(fā)展。通過集體的力量發(fā)展當地的經濟,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進而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的目標。農民經過長期的有序政治參與,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自身素質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就有利于推進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為了能夠保證和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相關部門會更加積極地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法規(guī)。這就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制度建設,進而推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當前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政治參與意識有所提升,無序參與行為增多
首先,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受教育水平也不斷提高。美國學者阿爾蒙德指出“公民的受教育程度與參政欲望和參政質量成正比?!盵2]農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后,一方面他們對自身享有的權利有了更多的認識,更想要充分展現自己所享有的權利;另一方面他們的文化水平提高,對事情有了自己的見解,可以為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建言獻策。因此他們會產生更大的政治參與意愿。其次,我國對政治民主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國家積極推進政治民主化的過程中,為農民進行政治參與提供了多種渠道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民政治參與意識的提升。他們越來越了解自身享有的政治權利,越來越關心國家、社會事務,希望通過自身的政治參與來表達自己的意愿,維護自身以及社會利益等。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有所提升,這本來是很好的事情。但是由于農民自身存在的一些弱點,容易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出現非法、盲從、暴力、不理性等無序的政治參與行為,這不僅達不到有序政治參與的目的,反而還會增加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
(二)與農民政治參與相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亨廷頓指出“在政治參與不斷擴展的同時,旨在吸納與整合參與要求的政治體系的制度化水平也必須一并提高,唯有如此方能保證政治發(fā)展與社會秩序穩(wěn)定同步而行。”[3]雖然我國的民主制度建設取得了很大發(fā)展,但是在某些領域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第一,一些保障農民進行政治參與的法律制度尚停留在文件上,實際操作性不強。致使一些看似能保證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制度,在很多農村地區(qū)因缺乏程序性和技術性的制度支持而流于形式。第二,各級人大代表和選民之間的溝通制度不健全。在農村,人大代表和選民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致使人大代表沒能充分反映農民的訴求。第三,政務公開的法律制度還不完善。一些地區(qū)利用這種法律空缺,在進行政務公開時避重就輕,流于形式。農民因無法了解到有效的政務信息,而影響其進行有序政治參與。第四,司法救濟制度不健全。我國還沒有健全的司法救濟體制,很多時候農民就是因為沒法通過正規(guī)的途徑維護自身的利益,從而出現大量無序的政治參與行為。
(三)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首先,一些農村中存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等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村黨支部、村委會等組織形同虛設,長期不開會也不開展任何活動,即使開會也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村干部長期不上班等,嚴重阻礙了村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其次,農民沒有建立起一個合法的能表達自身利益的組織,組織化程度低?!霸谡螀⑴c中,組織化的行為比個人行為更易得到控制和規(guī)范,因而較少出現無序化行為。”[4]我國農民人數眾多,但是組織資源卻嚴重不足,農民缺少有效的組織對其行為和利益進行組織化管理,這樣農民在極度想要維護自身利益的時候,只能通過無序的政治參與尋求自身的利益,這樣無序的政治參與行為就會增多,主要表現為通過暴力手段進行政治參與、進行無序的游行示威活動、越級上訪、行賄、報復村干部等。這些無序的政治參與,很有可能會造成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動亂。農民無序的政治參與,不僅會造成社會的動亂,而且農民也很難從中維護自身的利益。農民個別的、無序的政治參與行為,無法通過利益整合的方式來對政府政策產生影響,所以難以實現自身的利益需求。這于農民自己和社會都是不利的。
三、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
(一)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意識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農民的經濟條件不斷改善,農民的參政意識不斷提高。在農民參政意識不斷提高的同時,必須引導農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而這需要經過一個陶冶和熏陶的過程。因此,必須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意識教育。首先,要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加強對農民的政治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的政治教育,如給農民上政治課、進行政治講座、政治標語、政治文藝表演等,提高農民的公民意識、民主意識,充分激發(fā)農民的主人翁意識,讓農民更加積極主動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其次,要端正農民的政治參與思想,增強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的意識。農民進行政治參與是農民的權利,但也不能仗著自身的權利去破壞農村的集體利益為自己謀取私利。所以要對農民進行民主理論知識的普及教育,通過系統(tǒng)、多次的教育,端正他們的思想,使農民正確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規(guī)范他們的政治參與行為,增強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意識,引導農民有序地進行政治參與。
(二)建立健全與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相關的制度體系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想加強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必須建立健全與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相關的制度體系。首先,社會不斷發(fā)展,農民政治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為了更好地維護農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的權利,就得在現有制度體系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開發(fā)一些適合當今形勢發(fā)展需要的制度體系。通過開發(fā)新的制度體系,加強農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其次,完善現有的制度體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有的制度體系暴露出一些問題,必須及時解決暴露出的問題,不斷完善現有的制度體系,更好地保證和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再次,建立健全與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目前與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還不夠健全,應大力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不斷建立健全與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為農民有序政治參與提供堅實的保障。此外,還要“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增強社區(qū)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盵5]
(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是影響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必須大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首先,要把農民組織起來,發(fā)展農村的各種社會組織。政府應該多鼓勵和支持農民成立一些合理合法的社會組織。并對農民建立的組織給予一定的指導,必要時也可給予一定的活動經費支持。通過發(fā)展農村的各種社會組織,將農民個體的利益要求通過組織化的形式集中整合起來,進而通過合法的方式輸入到政府公共政策的過程中去,這樣既有利于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也可以大大提高農民利益需要的實現程度,還可以提高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程度。其次,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既可以增加農民的合作,又可以增強農村的經濟實力。有了經濟實力就更可以為建立更好的上層建筑提供資金支持,在資金方面為農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提供保障。再次,創(chuàng)新農村黨組織和村委會。通過創(chuàng)新農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解決農村中存在的村黨支部、村委會等組織軟弱渙散問題。從而加強村黨支部、村委會對農民的組織程度,并可以有力地引導農民進行有序政治參與。
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不僅是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當前,必須努力解決影響農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問題,加強農民有序政治參與,通過此既可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提供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也可以充分發(fā)揮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亨廷頓著.李盛平、楊玉生等譯.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74.
[2]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 和政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243.
[3][美]塞繆爾·亨廷頓著. 李盛平、楊玉生等譯.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4]韓珊珊.中國農民有序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9-30.
[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