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夢汐 陳悠 胡薛英 楊一青
摘 要 個人所得稅是我國調節(jié)收入分配公平的政策工具。伴隨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個人所得稅所依賴的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稅負不公平的現(xiàn)象更趨嚴重。在此背景下,探討公平視角下的個人所得稅制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公平;綜合所得稅制;教師
一、引言
隨著我國貧富差距的擴大,國民收入越來越廣泛,現(xiàn)行的分類所得稅制應稅項目覆蓋不完全,使應稅所得綜合收入少,來源單一,相對集中的工薪階層多納稅,例如:教師等。另外,不同地區(qū)的家庭的生活成本的差異,也會造成稅負的不公平。2015年兩會期間提出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征管機制,要求能夠以納稅人為單位歸集納入綜合計征范圍的應稅所得項目,適用綜合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并進行匯算清繳。
二、文獻回顧
(一)國內研究現(xiàn)狀分析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研究相比國外,起步較晚。馬淑紅、趙晟、李慧、李麗萍、甘泉等學者都對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制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建議。周金林、施正文、王越、郭慶旺等從公平的角度對個人所得稅制進行了闡述。2015年兩會中,孫祁祥等幾十位學者發(fā)文探討新常態(tài)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由于中國經(jīng)濟的轉型之路要朝哪個方向發(fā)展。以上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對我國個人所得稅進行了研究,大多認為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制不能滿足如今的需求,很大程度上缺乏公平性。
(二)國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
個人所得稅起源于英國。英國William Petty首先提出稅收的公平原則,稅收設置的四個標準為:公平、確定、簡便、節(jié)省,其中“公平”是指對納稅人不能差別對待要公平課征(《賦稅論》)。德國瓦格納提出了四項稅收原則:財政政策、國民經(jīng)濟、社會公正和稅務行政。Richard和Eric研究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再分配作用,認為為了稅收公平,在發(fā)展中國家個人所得稅稅制的完善可實施三種政策:綜合所得稅、推定征稅法、二元所得稅。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公平性分析
(一)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
目前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主要有三種: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以及混合所得稅制。分類所得稅制課征最為簡便,因為征收成本較低,行政效率較高,但是其應稅所得項目,常不能跟上現(xiàn)代多元化收入形式變動得步伐,尤其是高收入群體收入的復雜多樣化,較為不公平。綜合所得稅制一般只列舉不予征稅的項目,其余按統(tǒng)一的累進稅率征稅,因此能夠較為全面衡量納稅人的負擔能力,較為公平。但是這種稅制模式需要極高的完整體制,尤其是政府極高的征管能力和納稅人強烈的納稅意識。由于體制的不完善,大多數(shù)國家所采用的都是混合所得稅制。所以現(xiàn)在混合所得稅制是最廣泛實行的模式,也反映了分類所得稅制模式和綜合所得稅制模式的趨同態(tài)勢。
(二)個人所得稅稅制要素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類所得稅制模式,采用分項扣除制度,對列舉的 11 種應稅所得均有不同的扣除標準。以工資薪金所得為例,上調免征額,可以減輕中高層的負擔,但對低收入者沒有優(yōu)惠,反而拉大了兩者的收入差距。所以對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高低不是重要因素,而是在于目前費用扣除標準過于單一,無法適應各類納稅人的不同情況。另外,相比發(fā)達國家來說,我國工資薪金所得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級偏多,邊際稅率偏高。這更容易使高收入者通過非常手段逃稅;而低收入者由于源泉代扣代繳制度,收入單一,逃稅能力不足,這樣反而加大了貧富差距,有失公平。
(三)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繳方式主要是代扣代繳制度,以自行申報制度相輔。但至今為止我國沒有針對個人所得稅獨立的征收管理的立法,而是參照《稅收征收管理法》以及相關實施細則。首先專門法的缺失,不利于制度的執(zhí)行和社會公平。其次代扣代繳制度,一定程度上為扣繳義務人幫助納稅人逃稅提供了便利。最后我國稅收征收機關自身的條件不足,加上稅務稽查、強制執(zhí)行等后期工作執(zhí)行不到位,逃稅違法行為懲罰力度不高,助長逃稅現(xiàn)象。這些都擴大了分類所得稅制的不公平性。
四、實證研究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采用網(wǎng)絡調查問卷的形式來收集數(shù)據(jù)。選取了南昌各高校教師作為調查對象,收集問卷350份,其中312份有效,有效率為89%。
(二)數(shù)據(jù)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顯示的結果,結合課題研究方向,經(jīng)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教師個人所得稅基本情況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大學教師一般具有較為穩(wěn)定的工作,其應稅所得較為單一,有76.28%的教師只有工資薪金作為應稅所得。有48.39%的教師認為“收入低,來源少”是影響收入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且一般收入來源多的教師,職稱多為教授或副教授,月收入也偏高。教師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有16.13%不關心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情況,有12.9%不清楚每月需繳納個人所得稅數(shù)額,這些都說明納稅人納稅意識不強烈。
2.教師對個人所得稅看法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教師普遍認為我國稅負偏高,影響家庭生活開支。有71.62%希望個人所得稅能按照家庭人數(shù)和總收支或者根據(jù)地區(qū)的不同來征收個稅,有46.45%希望能適時引進夫妻聯(lián)合自行申報制度,說明公民對我國以綜合所得稅制或混合所得稅制為方向的改革抱著很大的期待。
五、中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建議
(一)規(guī)范納稅申報制度
一是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申報制,根據(jù)不同家庭狀態(tài)征稅,較好地解決了同等稅收群體不同稅收負擔問題。二是進一步完善自行申報制度,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對于納稅人在自行申報時相關收入的確定方法予以明確解釋,做好為納稅人服務的各項工作。三是要制定科學便捷的申報程序、健全高效的申報服務體系,使納稅者主動、順暢地完成納稅申報。
(二)完善外部配套設施
一是建立納稅人涉稅信息數(shù)據(jù)庫,包括納稅人的總體收入狀況、婚姻情況、家庭成員情況、家庭成員的收入情況等信息全國聯(lián)網(wǎng)。二是加強部門配合,建立健全協(xié)稅護稅網(wǎng)絡,實現(xiàn)稅務機關與相關部門間的個人收入信息和交叉稽核系統(tǒng),形成對征收個人所得稅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三是建立全國性的計算機稅收信息網(wǎng)絡,為每個納稅人建立一個唯一的終身不變的納稅人識別號,便于對納稅人財產(chǎn)的監(jiān)控。四是強化稅法宣傳,強化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意識,加強違法懲罰力度。
(三)試點運行,逐步改革
我國各地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平衡,可先選擇經(jīng)濟發(fā)達、財政收入形勢好、條件相對成熟的省市地區(qū),如上海等進行試點。通過試點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進而逐步向全國推廣。
六、結語
本文以南昌各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情況為例,主要從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模式、征收要素和征收管理進行公平性分析,經(jīng)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問卷調研多種方式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進行研究,得出我國實行的分類所得稅體制缺乏公平,并提出我國以綜合所得稅制為方向的改革建議:一是規(guī)范納稅申報制度;二是完善外部配套設施;三是試點運行,逐步改革。
參考文獻:
[1]Adelman,Irma and David Sunding. Economic Polic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M].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87
[2]Richard M. Bird. Eric M. Zolt The Limited Role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Asiam Economics, 2005(16): 928-946.
[3]崔淑娟.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的思考[D].濟南:山東大學經(jīng)濟學院,2006
[4]高培勇.個人所得稅:邁出走向“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腳步[M]. 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11
[5]趙晟:“建立家庭申報制個人所得稅的思考”,《商業(yè)經(jīng)濟》,2014年第8期
[6]于瑞杰:“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管理初探”《石家莊學院學報》,2015年第二期
[7]曾仕文,郝楊:“淺析個人所得稅存在問題及措施”,《現(xiàn)代商業(yè)》,2011年11月
[8]李慧:“淺談我國個人所得稅的不足與完善”,《經(jīng)營管理者》,2013年第32期
[9]李麗萍:“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綜合稅制改革的意見和建議”,《經(jīng)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71期
[10]甘泉:“綜合分類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探討”,《中國經(jīng)貿導刊》,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