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在所有的文學作品中,只有詩歌是最集中表現(xiàn)人的情緒,并通過意境和韻律給人以美感的,實際上它已經(jīng)包涵了繪畫和音樂。如果說文學是“人學”,詩就是“人學”中的情感學、靈魂學和審美學。黑格爾說,是藝術這雙慈祥的手把人從蒙昧中解脫出來。詩歌藝術是物質人與精神人的最后分野。讀詩可以修補人的心靈,完善人格,讓懦者勇,惡者善,躁者靜,浮者安。詩歌使人去丑、去鄙、去粗、去俗、去愚??梢哉窬?,化世風。一個沒有讀過詩的人,還沒有受到文化的洗禮,就像一塊沒有冶煉的礦石,一粒沒有發(fā)芽的種子。一個沒有優(yōu)秀詩歌遺產(chǎn)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不會有顯著的位置。文如飯,詩如酒;文如人,詩如心。詩之于人是靈魂,是思想,是美感。人比動物只多了一點,就是思想與情感,因此也多了一樣本事,寫詩、讀詩。不少家長盼子成才,家里再窮也要買一架鋼琴,其實不如備一本唐詩更現(xiàn)實。
常德柳葉湖,為國內(nèi)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北望武陵,南接洞庭,山光秀麗,煙水茫茫,南來北往,游人如織。雖處鬧市而幽靜,是仙境卻在人間。向來景為詩之魂,教人心動;詩為景之眼,給山水增輝。這里人文深厚,詩風綿長。當年屈原見放,曾在湖邊行吟。唐孟浩然、王昌齡、劉禹錫、司空圖都曾在此留下詩篇。劉禹錫更是在這里一住十年,他的《竹枝詞》《陋室銘》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版《唐詩三百首》共收入七十七位詩人,其中到過或寫到常德的詩人就有十六位??梢姵5略谔迫诵哪恐械牡匚?。唐詩為中國古典詩歌之最,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做完”。今主政者,著眼于全民文化之養(yǎng)成,傳承經(jīng)典,寓教于樂,重刻《唐詩三百首》于湖邊,使游人徜徉于山水之美時,順便臨風品讀,憑欄遐想,詩心唐韻,山高水長。不亦快哉?此主持者之初衷。
常德詩墻至少給了我們?nèi)c啟發(fā)。一是經(jīng)典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經(jīng)久不衰;二是經(jīng)典需要傳播,要經(jīng)常請出來擦拭擦拭,以重放光亮;三是經(jīng)典要回歸生活,反哺民眾,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對當政者來講,傳承經(jīng)典是一種文化自覺,它不如辦一臺歌舞那樣轟動;也不如上一個項目立見政績。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種子,如湖邊插柳,會長久地蔭護后人。當年唐朝人寫了那么多好詩,如果沒有以后的代代傳播,特別是清朝人精編成一本《唐詩300首》,也許早已散佚不存。今天我們把它刻在墻上,這又是一種薪火再續(xù)。歷史的發(fā)展常會起伏跌宕,我們曾經(jīng)文革動亂,焚書毀文;后又重商崇官,追眼前之利,好虛榮之名。當此時代交替,人心浮躁,經(jīng)典漸遠,文化淡忘之時,主政者立詩墻于碧水之岸;振詩心于名利之世,誠為一大善事。湖水蕩蕩,楊柳依依,這面詩墻就是立于精神世界中的一根定海神針。當游人信步湖畔時,偶一回首,讀到了這墻上哪一首詩或者哪一句話,或許會心有所悟,點亮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