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梅
山東省青州市中醫(yī)院(山東青州 262500),E-mail:zyjlyn@163.com
?
葛根湯加味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劉元梅
山東省青州市中醫(yī)院(山東青州 262500),E-mail:zyjlyn@163.com
摘要:目的觀察葛根湯加味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CSA)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CSA(風寒阻絡證)病人130例,按病人就診順序隨機分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5例。治療組口服葛根湯加味,對照組靜脈輸注尼莫地平。觀察治療前后病人癥狀體征、眩暈積分,檢測椎動脈、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變學指標,并評估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后病人癥狀體征、眩暈積分均有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病人椎動脈、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提高(P<0.01),治療組提高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治療后病人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92.31%,高于對照組81.5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葛根湯加味治療CSA能緩解病人癥狀體征,尤其是眩暈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且簡便、安全性高、病人依從性好。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葛根湯加味;尼莫地平;血液流變學;平均血流速度;眩暈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網(wǎng)絡技術的普及,發(fā)病率在不斷提高,且發(fā)病對象也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群[1]。有資料表明,頸椎病變所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約1/3病人5年內發(fā)展為腦梗死[2],因此及時合理地治療CSA不僅能解除病人病痛,而且可預防中風的發(fā)作。由于其發(fā)病機制復雜,一般認為單一療法難取佳效,多采用藥物、牽引、手法等綜合治療,治療成本較高,造成極大社會負擔,而且手法運用不當容易造成副損傷。為探尋簡便、安全的治療方案,本研究采用葛根湯加味治療CSA,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1年3月—2013年5月就診于青州市中醫(yī)院門診及住院的CSA病人130例,按病人就診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人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男31例,女34例;年齡20歲~70歲(39.2歲±5.2歲);病程1個月至5年(3.0年±1.0年)。對照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齡19歲~69歲(40.5歲±5.4歲);病程2個月至5年(2.8年±1.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所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3]。
1.3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具備以下主癥、次癥各2項或2項以上可診斷風寒阻絡證。主癥:發(fā)作性眩暈,曾有猝倒病史,頸部受風寒后發(fā)??;次癥:惡心、嘔吐、耳鳴,頸部強痛、活動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舌質暗、苔薄白,脈沉弦或沉遲。
1.4納入標準符合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所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為風寒阻絡證;年齡18歲~70歲;病程≤5年;長期藥物治療,經(jīng)過2周洗脫期者;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5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疾病者;神經(jīng)官能癥及精神病病人;腰椎腫瘤、結核、滑脫者。
1.6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葛根湯加味,組成:葛根30 g,白芍、赤芍各20 g,川芎12 g,麻黃、桂枝、生姜、甘草各6 g,大棗12枚。將上述藥物加水1 000 mL,浸泡30 min后,用自動煎藥機煎煮取汁400 mL,去渣再濃縮至200 mL,每袋100 mL,早晚各服1袋。對照組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入尼莫地平(天津藥業(yè)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4 mg靜脈輸注,每日1次。兩組均連續(xù)用藥2周。
1.7觀察指標①總體癥狀、體征積分量表,參照《頸椎病頸椎功能評定表》[5],總分24分;②眩暈評估積分量表,參照《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初步建立》[6],總分22分;③采用德國產(TC-4040型)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椎動脈、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④采用R80-A型血液流變分析儀測定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⑤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以上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評估或檢測。
1.8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頸椎病療效標準制定[4]。臨床痊愈:眩暈、頸部疼痛以及相關癥狀全部消失,不影響生活及工作,隨訪3個月無復發(fā);顯效:眩暈、頸部疼痛以及相關癥狀基本消失,僅勞累或者天氣變化時偶有輕度癥狀,功能恢復,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有效:眩暈、頸部疼痛以及相關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但病情不穩(wěn)定,停藥后或復發(fā),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甚至加重。
2結果
2.1兩組癥狀體征積分、眩暈程度積分比較(見表1)
分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比較(見表2)
mPa·s
2.3兩組治療前后TCD平均血流速度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TCD平均血流速度的比較(±s) cm/s
2.4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5安全性兩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圍。
3討論
椎動脈受壓是公認的CSA主要的病理機制。但隨著后循環(huán)缺血概念的提出以及動物實驗證實[7-8],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狀不能簡單歸咎于椎動脈受壓引起的缺血性損傷,更確切的理解是椎動脈受壓病人基底動脈環(huán)的代償功能較正常人差,容易發(fā)生腦組織血流量失代償。這就為藥物,特別是中藥治療CSA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CSA屬中醫(yī)“眩暈”等癥范疇,其病機復雜,但歸納起來病理產物無外乎虛、風、痰、瘀,病變臟器多涉及脾、肝、腎。由于CSA發(fā)病年齡不斷下降,一些病人發(fā)病年齡不到3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來說不存在肝腎虧虛的情況,而年輕人的發(fā)病多由坐姿不正或長久伏案,感受風寒、勞損,致陽氣被遏,經(jīng)脈閉阻。正如《靈樞·大惑論》所云:“邪中其頸,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系,以入于眩,入腦則腦轉,旋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眩以轉矣”。葛根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原方主治太陽病經(jīng)氣不舒癥?!秱摗吩唬骸疤柌。棻硰妿讕?,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傷寒集注·卷一》亦言:“太陽經(jīng)脈,循于脊背之間,今風邪襲于分部,而經(jīng)氣不舒,故項背強而幾幾然也”。不難看出,CSA病位、癥狀及病理機制等方面皆與太陽病葛根湯證相符合,宗異病同治的原則,治以葛根湯加味。方中葛根升津通陽,濡潤筋脈;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麻黃發(fā)汗祛邪,使氣血上榮頭目,腦有所養(yǎng);川芎、赤芍化瘀通絡;諸藥合用,升陽解肌,化瘀通痹。
本研究結果顯示,葛根湯加味治療CSA能緩解病人癥狀體征,尤其是眩暈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且簡便、安全性高、病人依從性好。
參考文獻:
[1] 潘文宇,王愷.電針督脈經(jīng)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3,10(6):80-81.
[2] 曹莉.椎動脈型頸椎病對中風病的發(fā)生影響機理探討[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5):12-13.
[3] 孫宇,陳琪福.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7-349.
[5] 王曉紅,丁明甫,何成奇,等.頸椎病頸椎功能評定表[J].華西醫(yī)學,2003,18(1):35-36.
[6] 魏毅,梁偉雄,蔡業(yè)峰.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初步建立[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18(7):410-412.
[7] 陳黎佶,苗玲.后循環(huán)缺血的研究進展[J].神經(jīng)病學與神經(jīng)康復學雜志,2007,4(3):179-182.
[8] 何海龍,賈連順,李家順.椎動脈阻斷對小腦后下葉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2,12(1):23-26.
(本文編輯郭懷印)
(收稿日期:2015-12-02)
中圖分類號:R681R289.5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9.038
文章編號:1672-1349(2016)09-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