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述祥
彌渡:故鄉(xiāng)的味道
●余述祥
走進(jìn)彌渡,讓你不僅是面對絢麗風(fēng)光、物華天寶的目不暇接,不僅是感悟厚重文化心靈的心凝形釋,還有品嘗特色美食的口齒生香。
彌渡夏無酷暑,冬無嚴(yán)寒。在彌渡15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立體氣候帶來的生物多樣性,使彌渡擁有更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一年四季都產(chǎn)好蔬菜。這里有超級美味的綠色野菜宴,有絕對震撼的山珍宴,有可登大雅之堂的豆腐宴,有各種名貴中草藥當(dāng)作蔬菜吃的食補宴。在彌渡,每一種食材、每一道工藝、每一個美食的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彌渡的美食沒有重油重辣,而是悠長委婉。與其他地區(qū)的相比,彌渡美食更像彌渡的姑娘,說話輕巧,不著急,熱烈不失矜持,慢悠悠展示著自己的味道,很符合養(yǎng)生之道。
一
最有家的味道的是彌渡酸腌菜,彌渡酸腌菜貫穿彌渡的飲食之中,一年365天,一天早、中、晚3餐,少了彌渡酸腌菜,就是饕餮大餐,感覺也是清湯寡水沒有味道。有了彌渡酸腌菜,即使再沒有食欲,會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吃到肚子撐。
有外地的作家這樣描寫彌渡酸腌菜:“彌渡酸腌菜在彌渡這塊神奇的土地醞釀下,與貴州茅臺酒一樣,成了不可復(fù)制的資源?!痹趶浂?,幾乎家家都會做酸腌菜,記得到了冬天,家里地里的大青菜經(jīng)過冬天的霜“軋”成熟了,看到媽媽就成捆成捆地往家里搬大青菜,放在太陽底下曬去多余的水分,洗凈切碎了,加入足量的德苴辣、鹽巴、姜、蒜、白酒,再放入適量的胡蘿卜絲、蔗糖、茴香籽面,我站在旁邊呆呆地看著媽媽將這些佐料攪拌均勻后放入彌渡興隆燒制的陶罐里使勁壓緊,蓋上蓋,壇弦中加滿水密封,她說再過上一個多月在自然發(fā)酵中這菜就腌熟了,我們家里一年四季就可以吃上色味俱佳的彌渡酸腌菜了,酸腌菜可以保質(zhì)儲存一年二載,酸香味更加耐人回味,只是平時 別忘了給壇弦加滿水,每次將壇子的蓋子打開時,那股酸溜溜香噴噴的味兒就會撲鼻而來。
彌渡一家綠色食品公司生產(chǎn)的彌渡酸腌菜,走進(jìn)了北京、上海、浙江、四川、廣東等10多個省市,走進(jìn)了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現(xiàn)代超市,小小彌渡酸腌菜年產(chǎn)值超億元,足見彌渡酸腌菜是何等的受到消費者歡迎。
記得有位本土作家這樣描寫彌渡酸腌菜家的味道的:“極具趣味的彌渡酸腌菜甚至還講究 ‘緣分’,一起拌勻裝罐的腌菜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腌制后會有完全不同的味道,還有的一些人家怎么做腌菜就是不會酸,這就被人說是沒有緣分了。彌渡的大姑娘小媳婦幾乎都是做腌菜的能手,因為從小就會被母親手把手教著做腌菜,說是‘嫁人后不會做腌菜是要被婆婆打的’,如果你問彌渡人哪里的酸腌菜最好吃?答案都是統(tǒng)一的:‘我媽腌的最好吃!’可見彌渡酸腌菜的味道已然是彌渡人心中家的味道了?!?/p>
二
可作為故鄉(xiāng)味道頭牌名片的,要數(shù)彌渡獨有的美味“五百年一種吃法”的彌渡卷蹄。
彌渡卷蹄古為清廷皇家貢品,御膳房的佳肴。相傳,清朝年間,彌渡一位赴京趕考的學(xué)子,帶了一罐卷蹄到京城,被一些學(xué)者有幸品嘗后倍加贊賞,后來竟驚動了皇上,御口親嘗彌渡卷蹄,并降旨列為朝廷的貢品?,F(xiàn)如今,彌渡卷蹄獲第三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云南省歷屆旅交會、大理三月街、巍山特色小吃節(jié)最受歡迎的特色旅游食品,成為大眾美食,家常菜肴。
今天的人,已經(jīng)很難體會到彌渡卷蹄的珍貴了,那是因為現(xiàn)在彌渡卷蹄一年四季都有生產(chǎn)作坊在生產(chǎn),已經(jīng)成為家常菜肴,大眾食材。而在我的兒時記憶里,彌渡卷蹄是逢年過節(jié)飯桌上的“奢侈品”,是招待最尊貴的客人的美味。每到過年的時候家里的桌上才會有,感覺卷蹄的味道總和年味交織在一起。彌渡卷蹄的美味,源于制作好的卷蹄,記得家里的大人制作的時候會將肉與蘿卜絲混合放入密封罐中使其深度發(fā)酵,讓肉的咸味和紅粬米及多種佐料氧化成鮮嫩酸香可口,紅白分明,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對于“五百年一種吃法”的彌渡卷蹄,在自然經(jīng)濟(jì)條件下乃至計劃經(jīng)濟(jì)的年代,由于彌渡卷蹄的珍貴,遠(yuǎn)方外地的人對彌渡卷蹄“五百年一種吃法”只聞其說,不知怎么吃,鬧過不少關(guān)于吃彌渡卷蹄的笑話和尷尬。那是在彌渡卷蹄極其稀罕的上世紀(jì)80年代初,云南省高考研討會在彌渡舉辦,來了幾個我的外地遠(yuǎn)方的同學(xué),走時我以彌渡卷蹄相送,過了一段時間一個同學(xué)來信,這個同學(xué)把卷蹄放進(jìn)鍋里“煮”了再吃,說我送的卷蹄和在彌渡吃到的不是一樣,不僅色香味一塌糊涂,就連形狀也糊涂一塌。其實彌渡卷蹄 “五百年一種吃法”,說的就是彌渡卷蹄從古到今都是從腌制卷蹄的陶罐里取出后,切開裝盤即可食用,也就是隨取隨吃極為方便。每次吃卷蹄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現(xiàn)在這樣的尷尬永遠(yuǎn)不會再發(fā)生了,因為彌渡卷蹄成為了商品,大眾美食有了食用說明書。
三
彌渡紅粬米讓彌渡卷蹄成為彌渡美味的第一名片,也是彌渡紅粬米成就了彌渡卷蹄500年一種吃法,同時也讓彌渡許許多多的普通飲食成了特色美食。
在彌渡,老百姓在日常生活飲食中使用紅粬米司空見慣爐火純青,家里每到冬季家家戶戶都喜歡腌制肉制品,放入了紅粬米的肉制品顏色鮮艷味道別具一格,經(jīng)久不變。最讓人難忘是紅粬米粉蒸肉了,盡管用的是油膩膩的豬膘頭肉,那種麗而不艷,香而不濃,油而不膩的色、感、味覺真的是妙不可言,讓你有一種吃不夠的食感。因此,粉蒸肉從古至今,都是鄉(xiāng)里客事中待客傳統(tǒng)八大碗的頭碗大菜。就是在美食物質(zhì)高度豐富的今天,傳統(tǒng)的八大碗已經(jīng)被新十幾碗、幾十碗替代,粉蒸肉仍有它的一碗之位,就是因為紅粬米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可阻止生成膽固醇。
豆腐宴 李亮花 攝
彌渡紅粬米是純天然生物綠色無公害食品防腐保鮮劑、染色劑、調(diào)味佳品。紅粬米的制作屬口耳相授的祖?zhèn)鞴に?,工藝配方極其神秘,有著傳子不傳婿,傳媳不傳女之規(guī)。記得在果子營村的張青家制作的紅粬米呈玫瑰色,又似櫻桃一樣鮮紅誘人,上過央視《致富經(jīng)》欄目,在云南《支部生活》上評為“可以用于食品加工的天然色素”。一年可以生產(chǎn)紅粬米10噸左右,盡管這樣,每天訂貨的電話鈴聲不斷,產(chǎn)品供不應(yīng)求,遠(yuǎn)銷香港、新加坡等地,走俏東南亞國家。
四
到了彌渡,有一種美味是不得不嘗的,那就是寅街黃粉。說寅街黃粉,可能外地的朋友會覺得,這“稀豆粉”到處都是,又不是彌渡獨有,可寅街啟官營黃粉歷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就以制作工藝的獨具特色和鮮、嫩、爽的色香味,美名揚四方而傳承至今。
寅街黃粉制作程序繁雜,過程中的配料、攪拌、加料、火候全靠自己的經(jīng)驗掌握,所以寅街黃粉的制作都是一代一代家傳下來的。在寅街,有很多傳承很多年的“老字號”黃粉店。而且寅街黃粉對時間的要求也很苛刻,當(dāng)天做好的黃粉必須在當(dāng)天賣完,過時黃粉的鮮、嫩、爽,色香味全無。起鍋后的黃粉放進(jìn)鋪了紗布的淺淺的黃粉篩里緊緊地包裹起來,一般的一百多斤“一篩”,多的可達(dá)兩百多斤“一篩”,隨著溫度從外到里冷卻凝固起來,凝固的用黃粉刀“打”開食用,包裹在中間的是用來當(dāng)早點的稀黃粉,很受食客青睞,尤其在大冬天的早晨,我都會來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稀黃粉,加上花椒油、芥末、辣椒醬、姜末、蔥末、蒜末(水),吃起來滿口鮮爽,綿香四溢,溫暖酸辣,直至心脾,一整天身子都是暖烘烘的。
在縣城里每天都有眾多寅街黃粉小食攤沿街而擺,每個攤位有兩三張小方桌,一溜排的小凳子,隨時都坐滿了吃黃粉的男女老少。吃黃粉,攤主準(zhǔn)備的佐料、調(diào)料那是一樣也不能少的,特別是夏天,吃了黃粉后,再喝上一碗攤主自制的“木瓜甜醋”,渾身通泰,自制的芥末味雖重,卻能解暑提神。每逢彌渡街天,來自四鄉(xiāng)八嶺幾日不見的老少爺們聚在一起,吃著黃粉,呷著小酒,真真的“黃粉下酒越吃越有”。
舊時大家吃黃粉是圍篩而坐,人們又給吃黃粉起了一個好雅致的名字“上月亮館”?,F(xiàn)在的寅街黃粉上了賓館酒店的餐桌,很受歡迎,很多到大理、昆明走親戚的彌渡人都要帶上黃粉,讓遠(yuǎn)離家鄉(xiāng)的親人嘗鄉(xiāng)味,記鄉(xiāng)情,遠(yuǎn)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回到彌渡,也一定要去吃一碗黃粉解鄉(xiāng)愁。游子詩曰:“離鄉(xiāng)赤子喜回還,老友齊聚相見歡,沽酒寄興‘月亮館’,眉飛色舞贊家鄉(xiāng)。”
五
故鄉(xiāng)的味道一定還少不了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拿莒矶垢缌?,它們不需要用文化包裝,密祉街上大蘿小框的豆腐亙古不變地透露著原始的氣息,很多時候幾乎可以冒充這座小鎮(zhèn)的代言人。
說到密祉豆腐,就想到了“白伙食”農(nóng)家樂的豆腐宴。不論是平常的日子里,或是雙休日還是“黃金周”,各地攜家?guī)Э诘挠稳舜蠖紩萍诖?,放開為減肥而被苛刻的腸胃大飽口福。
每次去吃豆腐宴,眼前滿滿一桌子的菜肴原材料全是豆腐:腌豆腐、炒豆腐、煮豆腐、麻婆豆腐、豆腐圓子、豆花、豆?jié){、雞腰豆腐、口水豆腐、黃金豆腐、香辣豆腐、口袋豆腐、懷胎豆腐、蛋松豆腐、金絲豆腐、火燒豆腐、瓦烤豆腐、純味豆腐、鹵水豆腐、三鮮豆腐卷、油炸臭豆腐、脆皮豆腐、原汁豆腐、鍋貼豆腐、白油豆腐、家常豆腐、麻辣豆腐、酸湯豆腐……幾十上百種,這是一些以當(dāng)?shù)貎?yōu)質(zhì)豆腐為主料的佳肴。問了做菜師傅才知道這些豆腐通過涼、煎、炒、蒸、煮、烤,制作方式千變?nèi)f化,色、香、味、型各有奧妙,真真把豆腐化為神奇,琳瑯滿目,讓你不知道要先從哪里下手,照著以上菜品各來一碗,號稱“八大碗”。傳統(tǒng)的手工廚藝、純粹的地道風(fēng)味,物美價廉,食客贊不絕口。
密祉豆腐之所以味道純正、質(zhì)地優(yōu)良,得益于一眼得天獨厚的珍珠泉水和一門傳統(tǒng)的制作工序,從淘洗、磨漿、慮漿、煮豆腐、點豆腐、壓豆腐最后到捂豆腐,七道工序缺一不可。正是因為這水、這人、這廚藝,使得密祉豆腐香飄四方,深深烙在了食客們的記憶里。密祉豆腐宴的美味難以言傳,只有親自嘗嘗才能知道。
六
故鄉(xiāng)最有年味的要數(shù)米花大圓糖,那是彌渡的“獨門年貨”,也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在兒時的記憶里,過年前隨大人到彌渡縣城去趕“盡頭街”,總是一雙眼睛像鉤子一樣的鉤著路邊攤點上的米花大圓糖,期盼著大人買大圓糖,買多大的大圓糖。
到了大年初一,到舅舅、姨媽家拜年,最想得到的就是缽頭大的米花大圓糖了,如果得到了,那種喜悅至極的滿足快樂感是今天的娃娃們怎么也想不通的,就飛快地跑回家在屋樑上釘一顆釘子牽一根線下來掛住圓糖,每天傻傻地看著、聞著、想著,夢里都能笑醒,這樣的景致要等到過了正月十五把寓意祝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的米花大圓糖吃了才結(jié)束。
在彌渡有一個“圓糖村”叫吳家營,每年春節(jié)前一兩個月,“圓糖村”家家戶戶炒米花,做圓糖,忙得不亦樂乎。孫家祿一家是做“獨門年貨”大圓糖的大戶,每年要做大圓糖3萬多個,最大的比缽頭還要大,最小的也有拳頭那么大。
炒米花選用優(yōu)質(zhì)糯米,經(jīng)過泡、煮、蒸熟后,又把它曬干,然后同洗干凈的細(xì)河沙一起均勻翻炒制作而成。糯米炒制的米花雪白鮮亮,又泡、又香、又酥。
大年初一,無論你進(jìn)入富有還是貧困的人家,主人一定給你奉上一杯暖暖的甜甜的蔗糖米花開水,喝了它,讓你一年的日子甜甜蜜蜜,紅紅火火。
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家里來的客人走時,送一份米花大圓糖,送一年的闔家生活甜甜美美,順順利利,健健康康,圓圓滿滿。
或許是米花大圓糖讓人們想起了春節(jié)的樣子,吃到了年的味道,老孫講最近幾年,他家的生意是愈來愈好,每天做的大圓糖供不應(yīng)求,還有商販把圓糖賣到了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很受歡迎,銷量年年增加。
彌渡米花大圓糖,包裹著的是家的氣息,濃濃的年味,聚攏是割舍不了的親情。
七
家有錢財萬貫不能吃黃粉皮腌菜湯下飯,說的是彌渡最普通的食材黃粉皮配以彌渡最有“家”的味道的彌渡酸腌菜做成湯,就是家道殷實的大戶人家,也不輕易做黃粉皮腌菜湯這道美味,因為把黃粉皮和彌渡酸腌菜一起做成湯,透著的那種鮮香,極為爽口送飯,會因為這道美味把家底吃薄。
對于黃粉皮腌菜湯,沒有什么更好的詞匯把它那種神奇美味準(zhǔn)確描述,吃過的人才知道,黃粉皮腌菜湯是會讓人念念不忘的。
小時候還聽大人說過關(guān)于黃粉皮的故事,彌渡馬尾村有一戶人家,賢惠的女主人早早起床做好了豌豆粉留作晚飯,又做好早飯叫起丈夫一起吃過,夫妻雙雙外出勞作,一直忙到太陽落山了才回家吃晚飯,女主人端出金黃的豆粉一看已經(jīng)變硬了不能吃了,心中好生懊惱,這樣的好東西丟棄了實在可惜,隨手剔了一根馬尾將黃粉削成薄皮狀晾在簸箕里,第二天做早飯時恰好沒有菜就把晚上晾干的黃粉皮用油炸過后,真真是化腐朽為神奇,不僅顏色鮮黃而味美,口感還相當(dāng)?shù)南愦嗷靥?,這正是一個不小心一道絕佳美食傳世了。也留下了 “馬尾村的女人最聰慧,馬尾村的黃粉提不得”的美麗佳話。
從此彌渡老百姓一日三餐碗里便多了鮮黃香脆的景象。彌渡人承襲了祖先的飲食精髓,癡迷食物的滋味,追求口感的豐富,讓黃粉皮在烹飪中生出無窮變化,將黃粉皮的魅力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就有了黃粉皮腌菜湯這款美食和 “家有錢財萬貫不能吃黃粉皮腌菜湯下飯”的古訓(xùn)。
八
彌渡人自古熱情好客,請吃殺年豬飯是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俗,殺年豬時友人、親戚、鄰里相聚來吃殺年豬飯共享美味和快樂。而“肝生”則是彌渡苴力地區(qū)殺年豬飯的宴席上最醉人的滋味。誰也說不清這道美味是何時擺上殺年豬飯的宴席上的,只記得每一個土生土長的彌渡人都是在“肝生”的滋潤中長大的。
我見家里的女長輩用新鮮的豬肝、豬脾臟、豬皮、小里脊肉經(jīng)過處理混合,把它們和發(fā)好的粉絲,切成絲的新鮮卷心白、大白菜、胡蘿卜一起加入蔥、姜、芫荽、蒜泥等各種配料,放入適量的食醋、醬油、鹽巴、草果粉、花椒粉、油辣子等調(diào)料充分?jǐn)嚢?,其色紅黃白綠青橙紫,扎實誘人,其味酸辣可口鮮味十足。
“肝生”擺上八仙桌,就著“八大碗”鄉(xiāng)里團(tuán)座,鄉(xiāng)音絮繞,在推杯交盞中,在把酒言歡中,“肝生”那種悠長的清爽和開胃酣暢淋漓的感覺,陪伴著每一個人,一如那縷淡淡的、綿長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和鄉(xiāng)愁,讓你久久不能釋懷。
九
清代云南著名學(xué)者師范有詩 “見蝎聞嶺盡有情,眼前鄉(xiāng)味況分明。終輸二月毗江路,手剝新仁帶露烹?!钡莱鲈娙藢亦l(xiāng)“山茅野菜”的眷戀。
蘇軾有詞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描寫了詩人在春日里咪著小酒配著山野的蓼菜、茼蒿、竹筍,享受著“山茅野菜”清歡的滋味,這樣清歡的滋味實在讓“營養(yǎng)過?!崩_的現(xiàn)代人羨慕。
其實,在彌渡這樣一個“天氣渾如三月里,風(fēng)花不斷四時春”的全國菜籃子生產(chǎn)先進(jìn)縣,云南省商品蔬菜基地縣,林木蒼翠,流水潺潺的良好生態(tài)系統(tǒng),乃是“山茅野菜”的天堂,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更喜歡“山茅野菜”的清歡。那些被人們帶到餐桌上的樹頭菜、枇杷菜、龍刺花、山芹菜、香香菜、蕨菜、香椿、魚腥草、賴黑麻等“山茅野菜”,綠色而清淡的滋味勝過大魚大肉飄香。
生長在“道山佛地、古滇瑰寶”海拔3064米的太極山十三峰九溪畔,漫山遍野的野蕁麻,也許是吸收了青山綠水天然大氧吧的精華,被滋潤養(yǎng)育成純正的綠色食品。
密祉蕁麻通過現(xiàn)代科學(xué)測試,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及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其營養(yǎng)價值極高,而且具有降血壓、健脾胃促消化、清熱解毒的功效。
密祉蕁麻可以烹飪加工成各種各樣的美味菜肴。但最不破壞營養(yǎng)、最綠色、最環(huán)保的烹飪,就是蕁麻煮湯。密祉蕁麻尖極嫩,只需放在沸水中幾個攪滾之后,點幾滴香油就是一道鮮美的蔬菜,有筋有骨,透著純正,透著涼涼的清香,實實在在一道綠色環(huán)保的健康美食,難怪,那些食用了密祉蕁麻的游客離開彌渡時個個神清氣爽。
十
一種叫香酥梨的水果,是故鄉(xiāng)最驕傲的味道,詩曰“東谷有仙子,香酥天下絕”,說的就是彌渡香酥梨天下獨一無二。
香酥梨,有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說的是東山有一位既漂亮、又善良名叫香酥的姑娘,為了讓東山的父老鄉(xiāng)親不挨饑受餓,過上好日子化身變成的。因此,這種梨樹,只要離開東山,無論采取何種栽培方法,就是不會成活。那是香酥姑娘不愿意離開故土的緣故。
香酥梨果實不大,成熟早,底色金黃,陽面胭脂紅,肉質(zhì)細(xì)嫩無渣,香甜酥脆如蜜。熟透的香酥梨皮薄、鮮紅透亮、肉質(zhì)細(xì)嫩,猶如那青春美少女的臉蛋一樣嬌艷,甚是惹人喜愛。離果數(shù)米香氣誘人,置于室內(nèi)滿屋飄香,在炎熱悶燥的夏秋季,吃上一個香酥梨,讓人滿口清香,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中秋節(jié)前是香酥梨成熟的最佳時節(jié),每天清晨,人挑、馬馱、車?yán)?,滿眼風(fēng)景,酥梨飄香。走進(jìn)這沁著甜香的梨園中,想象著那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東山萬畝梨花開的東谷山嶺的初春,聞著這萬山叢中的“東谷梨香”,看著“天橋掛月”、“萬花溪瀑布”的美景,那是怎樣的風(fēng)花雪月的浪漫。
中秋夜,品著月餅,嗅著梨香,賞著圓圓的明月,體驗著、感受著甜甜的月餅、香香的酥梨所蘊含著的“文化密碼”,浮想聯(lián)翩。
十一
故鄉(xiāng)的味道還有那些冰甜的涼蝦冰粉水;清爽的揸揸粉;太極神補朗摟妹;肉厚籽飽、味香辣醇、辣勁十足、辣而不燥、味道鮮明而不張揚,刺激卻不放縱的德苴辣子;“芋大如瓜,水漲就,香膩可口,營養(yǎng)最佳”彌渡大芋頭;色彩鮮艷,味香醇厚,風(fēng)味獨特的彌渡風(fēng)肝……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了眾多人的胃,也俘獲了無數(shù)人的心,走進(jìn)彌渡,放開你的肚皮,把為減肥而制定的節(jié)食計劃一咕嚕拋丟,來一場舌尖上的艷遇狂歡,豈不快樂悠哉。
編輯手記:
來到雙廊,蒼山、洱海、陽光、烏云、水浪的質(zhì)樸與平和都會自然呈現(xiàn)在眼前;我們在落入城市繁華的同時也陷入了無限的忙碌之中,《雙廊的溫情之美》卸下平日的繁忙后,帶著輕松愜意來體味這片純凈安寧的天地,這也讓在雙廊的每寸時光彌足珍貴。云龍?zhí)斐匚挥谠讫埧h城西部20余公里的天池山中,這里猶如心靈的世外桃源;《云龍?zhí)斐?,云朵之上》撥開柔軟如緞的云霧,沉醉在雄偉的山峰里、清澈的湖泊中,氤氳繚繞、宛若仙境,從繁瑣中解放,回歸內(nèi)心的自在。點蒼山云弄峰背后就是鳳羽古鎮(zhèn),古鎮(zhèn)的整體格局還基本完整的保持著舊貌,這里擁有馬幫馬蹄曾經(jīng)的遺韻和厚重的白族文化;《又見鳳羽古鎮(zhèn)》通過瓦宇間的微光漫射觸摸到生命溫柔的質(zhì)地,在古鎮(zhèn)里無處不充滿著細(xì)節(jié)、轉(zhuǎn)折和驚喜。無論時光怎么打磨我們,味蕾上的記憶卻一直存在;美食的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只不過現(xiàn)在的美食早已和溫飽無關(guān),更多的是一種寄托和雅趣,在我們心里,它們像是由長久歲月寫就成的一縷風(fēng)情,承載著無數(shù)的家長里短與人情世故的更迭變遷;《彌渡:故鄉(xiāng)的味道》,作者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彌渡人來講述那里的美食,筆下的文字仿佛散發(fā)著食物里簡單純粹的清香,那些濃濃地鄉(xiāng)愁也在歲月的沉淀下更加具有魅力,也正是這些“味道”,緊緊留住了彌渡所獨有的美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