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要]現(xiàn)階段農(nóng)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即由青壯年單身進城演變?yōu)榕e家遷移,自此,外來工子女數(shù)量開始不斷攀升,其教育問題也愈發(fā)凸顯。若在基礎教育上,其無法獲得平等的教育,則會導致教育缺乏公平性,同時也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理念存在差異性,進而導致社會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
[關鍵詞]公共服務 外來工 義務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28-01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會服務均等化涵義主要具有的內(nèi)容有:其一,相關社會成員具有平等的地位來接受社會服務,無論其階層以及所處的地區(qū),都應該能夠享受到均等化服務,這一過程不會因為所處地區(qū)或者階層不同而存在差異性;其二,社會成員享有社會服務的結果應該是均等的,不能因為個體差異而出現(xiàn)結果上較大的偏差。所以,這里指的社會服務均等化即為政府在提供相關公共服務過程中確保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在此基礎上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物品和社會服務。
(二)外來工子女
所謂外來工子女,專指6—14周歲(或7—15周歲)隨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有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一直以來,流動人口子女的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稱呼,比較常見的稱呼包括民工子女、流動兒童等,在我國國務院出臺各類文件中,統(tǒng)一稱呼為外來工子女,因此,本文采用“外來工子女”的說法。
二、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現(xiàn)狀
在2013年,我國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聯(lián)合中國兒童中心等機構對我國9個城市的兒童流動狀況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查,本次調查涉及了大約1500萬名兒童,調查顯示,我國外來工子女存在嚴重的失學問題,其擁有9.3%的失學率,大約有50%的適齡外來工子女并不能正常接受義務教育。從這些數(shù)字就可分析出我國的流動人口子女失學現(xiàn)象已經(jīng)十分嚴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反映出了中國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這也損害了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義務性、完整性的原則。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改變這一狀況,但是在相當數(shù)量地區(qū)以及部分貧困地區(qū),外來工子女失學率依然居高不下。
三、當前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政策落實不到位,外來工子女入學難
我國長期的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及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分權,使得相關推動政策實施效果不理想。義務教育是以戶籍為基礎的,外來工沒有流入地常住戶口,往往無法享受流入地政府的義務教育經(jīng)費。大部分外來工子女在就讀過程中都需要繳納一定數(shù)額的借讀費,這一比例高達85%,借讀費金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其浮動范圍在200元到12000元之間。但是,相關外來工的工資水平普遍不高,客觀上影響了入學。
(二)公共教育資源有限,無法吸收過多的外來工子女入學
目前很多城市,公立學校通常不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來滿足外來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學校開始設置相應的入學條件來確保自身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當?shù)亟虒W需求,有些學校為了考核優(yōu)秀,被迫招收外來工子女。
(三)外來工子女學習過程中流動性較大,家庭教育缺失
外來工工作通常缺乏穩(wěn)定性以及持續(xù)性,通常情況下,外來工在某個地區(qū)存在較長時間后會遷移到其他地區(qū),其子女也需要進行轉學。不同學校在使用的教材、教師水平、教學設施條件等方面往往存在差異,頻繁的轉學使得學生總是被迫不斷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同時大部分外來工文化水平較低,平時工作比較辛苦,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家庭教育比較缺失。
四、實現(xiàn)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服務均等化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制度,促進教育資源配置合理化
通過多種途徑來對外來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制度進行健全,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將有關學校接收進城外來工子女納入城市學校的考核范圍。通過綜合城市義務教育資源一方面讓城市教育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讓外來工子女教育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進一步強化針對外來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在外來工活躍地區(qū)建立相應的學校,以此解決所在區(qū)域的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為外來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入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保障,使外來工能安心工作,為地方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積極探索政府與學校、教育與市場新的職能定位
政府既要強化對非公立學校的管理,確保這些學校經(jīng)營具有合法性,同時需要對義務教育服務資源供應進行擴大,讓這些學校在與公立學校進行競爭過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政府可以購買教育服務,通過社會中介對外來工子女學校進行管理,同時加強此類院校專項撥款。
(三)加強引導,提高外來工自身素質,減少并消除對外來工子女的歧視
地方政府根據(jù)地區(qū)實際發(fā)展情況對地方法規(guī)進行進一步完善,形成相應的保障外來工利益的制度,通過對相關法律進行宣傳和普及,讓更多的新一代外來工擁有機會接受相關法律知識;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輿論的引導,舉辦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消除城市居民對外來工的歧視,而作為外來工本身,更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公立學校在對外來工子女以及城市子女混合教育時,通過混合編班一方面有利于農(nóng)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另一方面有利于農(nóng)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學校、城市等新的環(huán)境。
責任編輯:彭海多
周琳
[摘要]現(xiàn)階段農(nóng)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即由青壯年單身進城演變?yōu)榕e家遷移,自此,外來工子女數(shù)量開始不斷攀升,其教育問題也愈發(fā)凸顯。若在基礎教育上,其無法獲得平等的教育,則會導致教育缺乏公平性,同時也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理念存在差異性,進而導致社會穩(wěn)定性受到影響。
[關鍵詞]公共服務 外來工 義務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028-01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會服務均等化涵義主要具有的內(nèi)容有:其一,相關社會成員具有平等的地位來接受社會服務,無論其階層以及所處的地區(qū),都應該能夠享受到均等化服務,這一過程不會因為所處地區(qū)或者階層不同而存在差異性;其二,社會成員享有社會服務的結果應該是均等的,不能因為個體差異而出現(xiàn)結果上較大的偏差。所以,這里指的社會服務均等化即為政府在提供相關公共服務過程中確保公平性以及公正性,在此基礎上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物品和社會服務。
(二)外來工子女
所謂外來工子女,專指6—14周歲(或7—15周歲)隨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有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一直以來,流動人口子女的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稱呼,比較常見的稱呼包括民工子女、流動兒童等,在我國國務院出臺各類文件中,統(tǒng)一稱呼為外來工子女,因此,本文采用“外來工子女”的說法。
二、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現(xiàn)狀
在2013年,我國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聯(lián)合中國兒童中心等機構對我國9個城市的兒童流動狀況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查,本次調查涉及了大約1500萬名兒童,調查顯示,我國外來工子女存在嚴重的失學問題,其擁有9.3%的失學率,大約有50%的適齡外來工子女并不能正常接受義務教育。從這些數(shù)字就可分析出我國的流動人口子女失學現(xiàn)象已經(jīng)十分嚴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現(xiàn)狀反映出了中國城鄉(xiāng)之間的不平等關系,這也損害了基礎教育的公平性、義務性、完整性的原則。政府雖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改變這一狀況,但是在相當數(shù)量地區(qū)以及部分貧困地區(qū),外來工子女失學率依然居高不下。
三、當前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政策落實不到位,外來工子女入學難
我國長期的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以及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分權,使得相關推動政策實施效果不理想。義務教育是以戶籍為基礎的,外來工沒有流入地常住戶口,往往無法享受流入地政府的義務教育經(jīng)費。大部分外來工子女在就讀過程中都需要繳納一定數(shù)額的借讀費,這一比例高達85%,借讀費金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其浮動范圍在200元到12000元之間。但是,相關外來工的工資水平普遍不高,客觀上影響了入學。
(二)公共教育資源有限,無法吸收過多的外來工子女入學
目前很多城市,公立學校通常不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來滿足外來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學校開始設置相應的入學條件來確保自身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當?shù)亟虒W需求,有些學校為了考核優(yōu)秀,被迫招收外來工子女。
(三)外來工子女學習過程中流動性較大,家庭教育缺失
外來工工作通常缺乏穩(wěn)定性以及持續(xù)性,通常情況下,外來工在某個地區(qū)存在較長時間后會遷移到其他地區(qū),其子女也需要進行轉學。不同學校在使用的教材、教師水平、教學設施條件等方面往往存在差異,頻繁的轉學使得學生總是被迫不斷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同時大部分外來工文化水平較低,平時工作比較辛苦,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家庭教育比較缺失。
四、實現(xiàn)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服務均等化的對策
(一)完善相關制度,促進教育資源配置合理化
通過多種途徑來對外來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制度進行健全,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將有關學校接收進城外來工子女納入城市學校的考核范圍。通過綜合城市義務教育資源一方面讓城市教育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讓外來工子女教育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進一步強化針對外來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在外來工活躍地區(qū)建立相應的學校,以此解決所在區(qū)域的進城農(nóng)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為外來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入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保障,使外來工能安心工作,為地方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積極探索政府與學校、教育與市場新的職能定位
政府既要強化對非公立學校的管理,確保這些學校經(jīng)營具有合法性,同時需要對義務教育服務資源供應進行擴大,讓這些學校在與公立學校進行競爭過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政府可以購買教育服務,通過社會中介對外來工子女學校進行管理,同時加強此類院校專項撥款。
(三)加強引導,提高外來工自身素質,減少并消除對外來工子女的歧視
地方政府根據(jù)地區(qū)實際發(fā)展情況對地方法規(guī)進行進一步完善,形成相應的保障外來工利益的制度,通過對相關法律進行宣傳和普及,讓更多的新一代外來工擁有機會接受相關法律知識;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輿論的引導,舉辦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消除城市居民對外來工的歧視,而作為外來工本身,更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公立學校在對外來工子女以及城市子女混合教育時,通過混合編班一方面有利于農(nóng)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另一方面有利于農(nóng)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學校、城市等新的環(huán)境。
責任編輯: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