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宜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海外播出電視劇的受眾分析解讀
吳思宜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 要:電視劇的海外播出對改善中國形象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選取了2011~2015年海外出口電視劇為樣本,通過電視隱喻,分析受眾對隱喻的生成過程中的不同解碼過程,并對海外受眾進行分析解讀。
關鍵詞:隱喻;認同;解碼
2011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與之不符的是中國形象屢遭外界誤讀甚至丑化,嚴重影響了中國的“軟實力”。2011年1月17日,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上播出的《中國國家形象——人物篇》并沒有產(chǎn)生預期的效果,西方受眾甚至對宣傳片產(chǎn)生了排斥心理。
相比宣傳片,電視劇柔和的表達方式更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F(xiàn)如今,電視劇的畫面制作也在往高質量上轉變,電視劇將成為一種更好的媒介文化傳播方式。電視劇的傳播,不僅是一次視覺傳播,通過字幕、畫面、文字來傳遞信息,更是一次隱喻框架的建構,通過敘事、符號來進行隱喻表達。
本文選取了2011~2015年國產(chǎn)電視劇海外輸出情況作為樣本,從隱喻的角度來探究此問題,并對不同地域的受眾進行分析解讀。
針對電視劇的傳播路徑,并按照隱喻框架理論把電視劇的敘事結構歸為隱喻的“制造者”,把接收觀看的受眾歸為隱喻的“接受者”。
自2011年以來,電視劇作為重要的媒介文化傳播產(chǎn)品,國家加大了對電視劇的海外輸出力度。根據(jù)表1分析顯示,2011~2015年向海外輸出了共計15部國產(chǎn)電視劇,其中11部歷史題材電視劇,4部現(xiàn)代都市劇。而2011年僅有1部輸出海外,2012年4部,2013年5部,2014年4部,2015年5部。電視劇出口國家共計10個,主要輸出國家都處在東南亞以及東亞國家,北美和非洲也在擴展市場,但是歐洲沒有輸出情況。
表1
電視劇的敘事結構是由敘事文本及符號構成的。中國濃厚的歷史文化是電視劇可以挖掘的豐富寶藏。電視劇《甄嬛傳》出口到海外多個國家,并成為首部在美國主流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這與劇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智慧及謀權的敘事張力是分不開的;《步步驚心》也作為清宮劇,在日本播出時改名為《宮廷女官若曦》,其愛情的敘事張力也抓住了全世界對愛情的追求這一“普適性”的價值觀;《媳婦的美好時代》作為“優(yōu)秀電視劇走進非洲”的開局之作,在坦桑尼亞受到熱烈追捧,其婆媳關系的敘事內容、人間情暖的敘事張力也是符合當下價值追求的。
《甄嬛傳》、《步步驚心》等以清朝為時代背景的歷史劇,其“辮子戲”、“宮廷”、“旗裝”都成了重要的符號。而這些有著歷史烙印的建筑和物件,也顯示出海外播出電視劇的“民族性”,這些符號成了記憶和時代的隱喻。
英國文化研究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所提出的“編碼/解碼”,強調受眾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接收的程度受接受者的文化關系、社會背景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解碼的多義性,這一過程完全不受編碼者的控制與主導。作為輸出海外的電視劇,不同地域的受眾在觀看同一部電視劇的過程中,根據(jù)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程度等,對于電視隱喻的解碼也會出現(xiàn)多元化,產(chǎn)生主導性解讀、協(xié)商式解讀和對抗式解讀。
(一)個體受眾的主導性解讀和對抗式解讀
個體觀看是觀看電視劇的基本形式。個體受眾能夠自主地選擇電視劇,個人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差異性讓受眾成為多元化的“個體群”。在個體受眾中有兩種解讀方式:主導式解讀和對抗式解讀。
主導式解讀的受眾能夠直接接受電視劇的隱喻內容,這一類受眾以居住在其他國家的華僑和東亞、東南亞地區(qū)的受眾為主。這部分人群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和個體擁有的文化背景,或多或少與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重疊的部分,能夠深層次地理解出口電視劇中的隱喻部分內容,通過電視劇內容可以加深他們的文化認同。就個體指向而言,認同是指相信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或信任什么樣的人,以及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共同體指向而言,指個體對不同社會組織和不同文化的歸屬感,如《甄嬛傳》在海外也得到了較好的評價。對華僑而言,《甄嬛傳》中的故宮、花盆鞋都是歷史的記憶,雖然花盆鞋和旗服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經(jīng)沒有痕跡,但是故宮仍是存在的,在電視劇中出現(xiàn)這樣的視覺畫面與場景,有效地拉近了海外華僑與國家之間的心理距離,加強了華僑對自身身份的認知以及對國家的認同感。劇中的封建制度和眾妃爭寵這樣的劇情、非白話文的語言,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它們卻是那個時代的象征。再如,《瑯琊榜》中的漢服、發(fā)髻都是能夠增強華僑文化認同的實物。這些有時代性和記
憶性的內容與符號,點燃了他們的集體記憶,增強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歸屬感,有助于形成共同體意識?,F(xiàn)代都市劇選取的多為北京、上海這樣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力的城市,一方面有助于拉近與華僑的心理距離,通過畫面感受現(xiàn)在的中國城市;另一方向東亞和東南亞的受眾展現(xiàn)了良好的現(xiàn)代中國形象。
目前,國產(chǎn)電視劇沒有輸入歐洲地區(qū),并且《甄嬛傳》的英文版在美國的播出并沒有產(chǎn)生很好的傳播效果,在美國Netflix視頻網(wǎng)站上僅不到2星(滿分5星),這都呈現(xiàn)出了受眾的對抗式解讀。受眾的對抗式解讀與中西方文化所處的語境不一致有很大的關系。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曾提出,文化具有語境性,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高語境的語言與非語言內容,信息隱蔽而含蓄;低語境的語言與非語言則明確而公開。中國就處在高語境的環(huán)境中,中國的古文講究意境和含蓄,對于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的古文、古詩詞,西方受眾難以理解,即使翻譯成英文,多半也失去了原本的意思。例如,《甄嬛傳》中的“賤人就是矯情”,在美版中的翻譯是“Bitch is so bitch”,這樣的翻譯讓語言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對劇情和內容的理解上都是有偏差的。相對而言,西方國家處在低語境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語言是明確而寫實的。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語言,在跨文化傳播中成了傳播的阻礙。而對于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的“故宮”、“辮子戲”,西方人若不能在同一語境下進行隱喻的生成,他們就可能把這些解讀成封閉與落后,甚至從根本上排斥這樣的電視劇。
(二)群體受眾的協(xié)商式解讀
群體觀看,指的不僅僅是群體式觀看電視,如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看方式。更強調的是網(wǎng)絡平臺的個體受眾的集群式觀看。這種觀看方式是相對于個體觀看的獨立性而言的,其更傾向于討論式的集群。這種群體受眾分布廣泛,對電視劇的隱喻解讀受到地理位置的控制較小,更多的是依靠討論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產(chǎn)生協(xié)商式解讀。
全球化進程中,各國人群、經(jīng)濟之間的聯(lián)系性更加緊密,交流的增多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例如,美劇以及好萊塢大片的全球化播出,已經(jīng)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受到了視覺的沖擊。同時,依靠解說貼和互動評論,找到不同文化中的文化重疊區(qū)域和契合點。例如,《媳婦的美好時代》能夠在坦桑尼亞熱播,正是因為這部劇選擇的時代背景是現(xiàn)代都市生活,并且劇中人的生活方式和坦桑尼亞的多數(shù)受眾有著相似之處,引發(fā)了他們的強烈共鳴,激發(fā)了其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該劇講述了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媳婦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客觀地呈現(xiàn)了女性群體的真實情感與生活狀況,較好地完成了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受眾的協(xié)商式解讀,正確地把握了隱喻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郭林.電視產(chǎn)品在中西文化語境中的對話[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2-14.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5-0142-01
作者簡介:吳思宜(1991—),女,江西景德鎮(zhèn)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2014級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