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菊美
【摘 要】 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一結緣,把語文學習帶入了一個美妙的世界,優(yōu)化了學習語文的環(huán)境,提升了語文學習的品位,使語文教學活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擴展了語文學習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拓寬了廣度,加深了力度。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漸成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轉課堂已基本形成,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悄悄地發(fā)生著改變。
【關 鍵 詞】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以強勁的滲透能力,走進語文課堂,用它獨特的優(yōu)勢。當然運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不是盲目的,不是形式主義的,也不只是課件制作水平的展示臺,而是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促進作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運用現代技術更好地養(yǎng)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提高語文能力。教師應充分、有效地運用媒體、網絡等現代技術搜集、處理和運用信息,并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使現代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皮亞杰的構建之一:理論形象的學習情境,使教學直觀化、模型化、動態(tài)化。能夠表現思維的復雜性,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引起學生持續(xù)探索的興趣,對問題從多角度進行解釋,完成知識的意義構建。而構建有效課堂,重點放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小學語文課堂可以采用嘗試自學、展示梳理、合作探究、拓展運用。
一、情境導航,嘗試自讀
兒童的情感是很容易被激起的,假如他們的認識活動伴隨著情感進行,那么他們對客觀世界會有更為豐富、深刻、主動的認識。如何把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融合進渲染的課堂氛圍之中,使課堂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引起兒童心理上的共鳴,促使兒童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從而達成兒童整體和諧發(fā)展的目的。信息技術無疑有這個能耐,這就是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創(chuàng)造了超強的可能性和積極的視聽覺效果。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上課伊始,隨著哀怨的伴奏樂聲,播放圓明園的殘壁斷垣,接著改以歡快的背景樂欣賞圓明園四十景之若干,兩相比較之后再書寫課題,解釋其意,引領學生讀文。引入時就改變了以往出示并讀題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參與下,刺激了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調動了情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制造出先聲奪人的效果。不同的教學開場,再現課文內容。定會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理想目的。
二、個性體驗,合作分享
信息技術與語文的有機結合,可充分運用現有的資源,組織學生到學校配備的一間電腦室,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在教學《走進信息時代》這單元時,為使其不成為“潦草過場課”“活動雜燴課”“閱讀習作課”“知識傳授課”。利用好信息技術,先分好互助解難組,再公布一些相關網址,讓學生根據自己組討論所感興趣、想要研究的一方面,自由上網去收集資料,進行有意識的嘗試和研究。學生在網絡學習之余,著手創(chuàng)設人際溝通并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學會交流并分享信息,將別人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參考。完成了網上查詢后,組內同學交換意見。學生可以通過在線交流、微信、QQ、留言板等形式交流?;蛞粚σ唤涣鳎蛞粚Χ嘟涣?,同學間便于了解各個查找到的網站,及搜索結果的不同之處,這樣學習方法會快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更準確些。再把不同組得到的信息歸類整理公示,互相參閱。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將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用口頭語言來表達,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促使組與組之間相互學習,利于形成對某問題的普遍認同。所學知識在綜合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很好地得到交融,既發(fā)揮了“學生共同體”的作用,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更奠定了人際交往能力的良好基礎。開放、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社會的協作精神,也培養(yǎng)了人際交往能力,還提高了綜合素質,體現出此單元開放、主體、合作、實踐、漸進的五性。改變了以往一切的一切,讀讀文本,教師講述幫助理解,按部就班地順承下去,最后做做作業(yè)。在枯燥乏味中學完了這樣兼具五性的單元,難以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難以達到綜合性的單元課程效果,難以突出實踐性的學習要求。
三、重點引領,互動加強
在學習不同單元時,學生會遇到不同的重點及難點。如何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落實重點,化解難點?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走入課堂,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動態(tài)化的演示,彌補了以往教學方式的不足,使教學具有直觀、立體和動態(tài)等特性,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得以化解,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興趣,加強直觀印象,也為教師教學突破難點、落實重點、提高效率提供了一種新穎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為此,可先從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入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握重點難點,提供教學信息,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上的“優(yōu)化”。那么,突出重難點時,將重難點制作成PPT課件,根據其要領,讓學生自讀、討論,教師歸納,又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激發(fā)探求新知欲望,增強記憶。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利用剪輯的電影資料,再現了五壯士痛擊敵人、壯烈跳崖的場面:這一幕幕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場面深深打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他們真切體會到五壯士的英勇豪邁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難點,突出了中心。英雄們的壯舉通過音像技術的點擊播放,英雄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越來越高大,英雄的精神深入每位學生心間。學了課文后,有學生談體會時如是說: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楷模,他們的英雄氣概將浩氣長存,他們的英勇事跡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不知不覺,我的心中聳立起一座雄偉而莊嚴的豐碑,上面鐫刻著五位壯士的名字——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運用動態(tài)演示,展示在學生面前的是知識的直觀、生動和便捷。其實許多時候,老師們精心制作的課件,都是在“超文本”狀態(tài)下,動動鼠標,就讓學生眼觀精美的教學圖片,耳聽教師的生動講解或多媒體播出的聲音。動靜結合,輕松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容易掌握其內在規(guī)律,完成知識的構建。
四、鞏固深化,拓展提高
語文課堂是造就文學涵養(yǎng)的水源,如何讓文學韻味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如何讓文學意趣產生意猶未盡的特效?關注尾聲,不亞于神丹妙藥。如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后,出示《紅樓夢》原著片段,倡導和家長一起讀《紅樓夢》,開展讀書匯報會,從課內走到課外,走進古典名著。這一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難以引起學生主動去讀的欲望。那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吧,把《枉凝眉》《葬花吟》等經典詩詞出示在屏幕上,指導學生誦讀,品析詩詞的韻味。再和學生通過視頻欣賞婉約的越劇唱腔。師生一起漫步深入,吟誦詩詞,淺唱越劇,漸漸地步上“紅樓”,走進了那意境深遠的原著里。這樣的拓展延伸,鞏固深化,方式必須靈活豐富,無聲有聲的巧妙整合,無形有形的完美設置……讓學生耳聞目睹、身臨其境、激發(fā)情趣,使學生主動想學、樂學。
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結緣,把語文學習帶入了一個美妙的世界,優(yōu)化了學習語文的環(huán)境,提升了語文學習的品位。語文教學活動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擴展了語文學習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拓寬了廣度,加深了力度。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漸成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轉課堂已基本形成,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也悄悄地發(fā)生著改變。
【參考文獻】
[1] 彭立.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吳惟粵. 語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3] 張亞玲. 淺談信息技術下的語文課程[J]. 基礎教育論壇,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