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樂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75-02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來不講?!边@就是“留白”藝術(shù)?!傲舭住本褪墙處煘榱俗寣W生對某一重要問題進行持續(xù)深入的思考而采取的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它不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
一、重點難點突破時的“留白”
案例1:人教版九年級歷史教材上冊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一課教學片斷。
教師在引導學生評價拿破侖時,感到學生只是就事論事,思維有片面性,不能正確評價英雄人物,于是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全面思考:“為什么在這之前一百年里沒有出現(xiàn)拿破侖式的人物呢?同學們怎么看待英雄人物與時勢、人民群眾的關(guān)系呢?”
教師于此留白,課堂靜謐了,學生陷入了積極的認知焦慮之中,之后,紛紛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最后師生得出結(jié)論:拿破侖是大革命時代的產(chǎn)物,應把他置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英雄與時勢的關(guān)系本質(zhì)上是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的關(guān)系。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要像拿破侖一樣在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努力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無愧于時代。
在課堂上,常常有一些學生因年齡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局限,而對一些歷史問題存在著模糊認識或片面看法,這實際上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對此,老師應善于捕捉機會,將它轉(zhuǎn)化為探究的課題。案例1中老師“留白”的做法就值得肯定。針對學生的片面認識,教師沒有馬上予以否定,而是順著學生的思路提出反問:“為什么在這之前一百年里沒有出現(xiàn)拿破侖式的人物呢?”這個反問提得好,馬上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留個“空白”給學生,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然,它是一種智慧,一種策略。
二、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時的“留白”
案例2:人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材上冊第7課《戊戌變法》一課教學片斷。
一開始,教師只是想讓學生學習譚嗣同為變法獻身的精神,但有的學生卻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聽到政變的消息后,譚嗣同留下來并且為變法流血犧牲,而康有為、梁啟超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去流亡海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興奮起來,有的在小聲議論著。
教師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大好時機,于是打破原有教學設(shè)計框架,圍繞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最后形成了三種觀點:有的學生贊同譚嗣同的做法,主要理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譚嗣同以死喚醒民眾,死得其所;一種觀點贊同康有為、梁啟超的做法,主要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有保全性命,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最后一種觀點認為兩種做法都有道理,都有合理的成分在內(nèi)。
這一教學片斷反映出的是一種課堂隨機生成的“留白”所產(chǎn)生的積極效果。在此之前,教師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向譚嗣同學習”多少流露出了某種思維定勢,即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于將個人觀點轉(zhuǎn)化為教學問題。幸好,這位教師所組織的討論交流,彌補了這一定勢所造成的缺陷。葉瀾教授曾經(jīng)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過程?!闭n堂教學無時無刻不在孕育著創(chuàng)造,不斷地走向動態(tài)生成,教師要用智慧加以引領(lǐng),巧妙地“留白”,給學生想象、探索和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
三、培養(yǎng)學生情感價值觀時的“留白”
案例3:人教版九年級歷史教材下冊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教學片斷。
教師給學生展示出一道選擇題,要求從下列候選人中選出一位在后來能夠造福于人類的人。
A.篤信巫醫(yī),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經(jīng)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約一升的白蘭地,而且有過吸食鴉片的記錄。
C.曾是國家的戰(zhàn)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習慣,不吸煙,偶爾喝一點啤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擔任過四屆美國總統(tǒng);B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惡魔。當教師把答案公布后學生先是沉默幾秒很快就炸開了鍋,教師趁機引導學生思考德與才的關(guān)系,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的關(guān)系,道德因素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等問題,以提升學生理性思考自身和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和品質(zhì)。
在案例3中,教師有意借助三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震撼性的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問題情境設(shè)置得巧妙生動,迅速激發(fā)起學生興趣,隨后“留白”設(shè)疑,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命運與人類命運的嚴肅問題。而且,教師的引導恰到好處,不是口號式的灌輸,而是“春風化雨”的情感滲透。學生經(jīng)歷了認知興奮、焦慮和感悟,有效地升華了情感和價值觀。
“教學留白”既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無所作為,也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統(tǒng)一。為此,教師要建立民主、寬容、自由與和諧的課堂氛圍;要提出有思維價值的開放性問題;要學會等待和延遲判斷,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空。巧妙地運用“留白”藝術(shù),會收到“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