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遠影
兒時的家鄉(xiāng),常有戴墨鏡、穿黑袍的說書人兩指夾著一柄四四方方的紙扇子,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身后的徒弟把鑼鼓一敲,說書人便扯著嗓子旁若無人地唱起來。那干裂的嗓子艱難地擠出沙啞的語調(diào),像是一把生銹的鈍刀在木頭上磨來磨去。若有人聽不下去,給那位說書人倒一碗水潤嗓,說書人得了便宜,便要給那戶人家講一番聊齋以表感謝,而無名橋便是那說書人講得最有趣的故事。
“無名河上無名橋,拖著青山永不倒。話說很久很久以前……”
在說書人娓娓道來的故事里,年長的婦女們總會聚在河邊,一邊搓著孩子沾了泥的衣服,一邊聊著哪家的閨女又出嫁了。這條流淌了一百多年的河,就是無名河。鄉(xiāng)下人不識字,就隨便給河取了個名字:“無名?!焙由现畼?,自然也隨著河叫作“無名橋”了。
無名橋說得好聽是座橋,其實不過是村民嫌過河麻煩搭的幾塊石頭而已。橋的邊緣因為長期沖刷而格外光滑,零碎的青苔爬滿了石塊,涉水而過,蜿蜒成一條呈天然靛青色的絲綢。無名橋的身后,是一座溢滿果香的楊梅山。若是到了陰歷四五月間,滿山的嫣紅便如潑墨一般點綴在綠葉枝丫間。人們架著自家的木梯,再抄著打楊梅的木棍,便帶著一家子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上山取梅。當(dāng)家的摘了楊梅送下山,再挑一部分?jǐn)[在家門口,插一塊紅布,伴著鄉(xiāng)下人天生的大嗓門便開賣起來。剩下的一部分果子,要么曬成果干做成素日的甜品,要么加上冰糖和著白酒泡成夏日解暑的楊梅酒。待梅子的盛季過了,又是一番寧靜,徒留著無名橋上余留的熱鬧氣息。
人們涉水而過,是為滿山的馥郁芳香。
無名河宛如長蛇,蜿蜒在低處的河壩里。時常有戴著稻草帽的黝黑農(nóng)民插完滿地的秧,然后蹲在無名橋上清洗自己滿手的淤泥和稻谷的碎渣。無名河水極冰涼,若脫了鞋襪,將腳浸入水中,那股冰涼便如一股電流,從腳下傳人心尖。偏偏有調(diào)皮的娃子愛背著父母在河中嬉戲,男孩子們用布條蘸了水互相打鬧,女孩子則坐在路邊的巖石上,不時抬抬腳濺起高高的水花。好在長期的泥沙堆積,河水不深,細細的沙礫嵌在腳板上,讓人癢癢的。
孩童涉水而過,是為兒時的童言歡笑。
我愿涉水而過,尋那一方凈土;我愿涉水而過,坐聽一場風(fēng)雨;我愿涉水而過,留住滿山的風(fēng)景如畫。
佳作點評
文章描寫自然生動,有濃濃的生活氣息。一條無名河、一座無名橋,見證和陪伴著生活在這里的村民。以說書場景開篇富有新意,在娓娓道來的過程中,以“人們涉水而過,是為滿山的馥郁芳香”“孩童涉水而過,是為兒時的童言歡笑”兩句點睛之筆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使全篇形散神聚。題目“涉水而過”也很有韻味,且富含詩意,既展示了這里的村民自然淳樸的生活,更展示了“我”的內(nèi)心追求。
(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