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輕舟
有句俗話叫“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是用來形容湖北人處世的精明。在鄂中有座應城市,這里市委組織部電教中心的三位同志,干起遠教工作來更是精明得很。他們腳踏應城實地,耕耘十載,策劃出了一個又一個能為黨員群眾送去福祉的“小點子”。
“親情小屋”暖人心
2015年3月11日,是市電教中心搞的“親情小屋”開放日。在程謝村站點,留守婦女周蓉正和遠在廣州打工的愛人李亞東視頻通話:“那邊活好干嗎,五一放假你回家不……”看到如此溫馨的場面,在場的電教中心主任柴正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設置“親情小屋”,就是為方便留守村民和遠在他鄉(xiāng)打工的親人互相交流,而這個點子就來自于老柴的一次下鄉(xiāng)調(diào)研。
那是2014年的冬天,老柴去郎君鎮(zhèn)調(diào)研基層學用情況,偶然間聽見一位婦女正在訴苦:“老公去南邊打工,快一年沒見他了……”老柴在心里記下了這事,回到市里就把中心的李育紅和陳瑾找到一起商量起來:“我們市外出打工的不少,他們有思鄉(xiāng)之情,家人也常掛念在心,能不能讓遠教幫上忙?”李育紅想了想,說:“如果能讓他們經(jīng)常通通話就好了?!标愯又f:“最好還能視頻見面……”一番商量后,老柴拍板:為各站點配備高清攝像頭和話筒等硬件設備,為留守家庭提供視頻聊天、文化娛樂、心理咨詢等服務。就這樣,“親情小屋”成了一條聯(lián)絡務工人員與留守親人親情的紐帶。
說實話,這個招兒不大,做起來也不太難,但卻體現(xiàn)了應城遠教人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勤于解決問題的智慧。這樣接地氣的“小點子”自然深受群眾歡迎。
“遠教大喇叭”正村風
在農(nóng)村生活過的人,都會對過去總在村里“喊話”的大喇叭記憶猶新。農(nóng)村長大的老柴自然也對大喇叭印象深刻,但如果讓他把大喇叭和遠教工作聯(lián)系起來,以前可是沒這念頭,直到有一次在木剅村的經(jīng)歷啟發(fā)了他。
這木剅村偏遠閉塞,交通不便,風氣不正。老柴和村支書吳全爽聊天中,得知吳書記正為村里人愛打麻將、不務正業(yè)而憂心呢。老柴不禁沉思起來。據(jù)他了解,現(xiàn)在農(nóng)民富了,但由于缺乏文化生活,像木剅村這樣村民“不務正業(yè)”的村子還有很多。能不能讓遠教來移風易俗呢?
第二天,老柴照例開起了“諸葛亮會”。會上,陳瑾說道:“得讓鄉(xiāng)親們養(yǎng)成好的休閑方式?!崩钣t也說:“只要咱們倡導起來文明風氣,就沒這些亂事了?!笨捎檬裁捶绞侥??老柴靈光一現(xiàn),想起了幼年時的大喇叭:“在各村安上大喇叭怎么樣?”另兩人一聽都拍案叫絕:“讓大喇叭喊出文明新風氣!”
就這樣,在2014年的夏天,經(jīng)過三個人緊張的忙碌,全市415個村都安上了“遠教大喇叭”,白天喊喊文明知識,晚上放放地方戲或者廣場舞曲。這下村民們可有新追求了,白天受教育,晚上就在村廣場聽戲跳舞,麻將也迅速“失寵”。村民們都說:“跳舞、唱戲不比打牌有意思多了?!?/p>
“大喇叭”這個小點子,雖是“老歌新唱”,卻一下唱正了村風民俗,從中更看出應城遠教人的腦子是多么活泛。
“黨群通”通民意
現(xiàn)在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老柴就總琢磨:“能不能在遠教上手機上做出點文章?”他搜集外地先進經(jīng)驗,又跑遍了全市的村和社區(qū)調(diào)研,得出結(jié)論:開辦遠教手機平臺勢在必行,而且主要服務對象應該定位為最需要這個平臺的流動黨員!
既然想法有了,三個人就開始奔忙起來。老柴負責內(nèi)通外聯(lián),調(diào)度協(xié)調(diào)的事全是他的了。為了取得各方支持,他三天兩頭地往相關部門跑,費盡了口舌。李育紅負責調(diào)試設備,為了讓平臺能早一天為流動黨員服務,他在辦公室經(jīng)常一加班就是后半夜,伴隨他的只是方便面和開水;陳瑾負責編輯內(nèi)容,坐在電腦前鍵盤敲到了手抽筋……終于,“黨群通”手機平臺建成了。從此應城的流動黨員學習理論靈活了,了解信息暢通了,接受服務方便了,小小的手機在他們看來,就是“掌心里的黨支部”!
具有鮮明應城特色的“黨群通”獲得叫好聲一片,三個人終于舒了口氣,覺得“既與時俱進又講求實際”的工作思路看來很對頭,以后還得多挖挖這樣的“小點子”,讓應城遠教更上一層樓。
(作者單位:湖北省應城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