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娥
【摘 要】在大型古裝花鼓戲《庵堂認母》中,我擔任王志貞的全場演出。我的體會是,演戲就是演人物,演人物就是要求演員準確的把穩(wěn)角色的人物命運性格特征,并以較好的身形,唱做念舞的實在功夫,在舞臺上將其呈現(xiàn)出來。
【關(guān)鍵詞】花鼓戲;《庵堂認母》;潛臺詞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73-01
大型古裝花鼓戲《庵堂認母》是我團幾位老師于1981年3月在南京觀摩越劇《玉蜻蜓》之后,移植排演的。該劇的主要劇情敘述的是:少女王志貞與書生申貴生兩小無猜,自幼相愛,由于門庭差別,佳偶難成,后來申貴生逃婚至庵堂,訪得王志貞,二人情篤相憐,暗合于庵堂之中。月余之后,申貴生拜堂未成親的妻子張雅云庵堂尋夫未果,申貴生驚嚇丟命。王志貞的遺腹子八歲的徐元宰幾經(jīng)周折才過繼到張雅云的名下。
又十年后,徐元宰得中解元,庵堂尋母、認母,接后同回申府歸宗認親,幾重情感的大碰撞一波三折,最后張雅云是非明了,大徹大悟,終于冰釋前嫌,認子納親,全家團圓。
我是1989年從荊州藝校畢業(yè)回團的,在《庵堂認母》一劇中開始是扮演小丫環(huán)小尼姑等角色,在1989年10月后,劇團讓我演出了該劇前半場“游庵”中的王志貞,我團著名演員李春華老師退休后,我擔任了王志貞的全場演出。
我團移植的“庵堂認母”一劇共有六場戲,其核心場次就是第二場的“游庵訪妻”和第五場的“庵堂認母”,在排演中,我把前面第二場“游庵訪妻”稱為“上游庵”,第五場的“庵堂認母”稱之為“下游庵”。
先說說“上游庵”,申貴生進香游庵來了,在似曾相識的女師太面前,說了好多好多王志貞從未聽到過的話……在申貴生的眼中,面前這位帶發(fā)修行的尼姑就像是自己苦盼的戀人王志貞,而在身處規(guī)矩森嚴佛門之中的王志貞心里,眼前的施主是青梅竹馬的申貴生嗎?身段處理上多以衣袖掩臉,觀察時也只是側(cè)目窺視,舞臺調(diào)度,亦是步履穩(wěn)沉,一進三退,拎裙緩步而行……
他二人走過前堂后殿,介紹了明人雙目的琉璃燈,數(shù)了羅漢求了觀音,申貴生的切切誠意終于打開了王志貞的“身世”天窗,一段噴涌而出“提起往事淚盈眶”的聲腔演唱,聲淚俱下的表演,剖心亮肝的敘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三歲喪母,八歲隨父到張府教私塾,數(shù)年后,老父病歿,自己賣身張府,被張國勛老爺假發(fā)慈悲收留,繼而逼進庵堂為尼……
王志貞的衷情表述更激起了申貴生的憐愛之情,情摯摯意切切,他誓效潘必正救陳妙常還俗的決心,有感于申貴生的熾熱真情,王志貞終于沖破世俗牢寵,毅然的丟掉了出家人的拂塵云帚,情深意篤地撲向了申貴生的懷抱,申貴生亦艱難地走完了“庵堂尋妻”的苦旅,二人終于結(jié)合到一起了。
戲往后發(fā)展到第五場,即“庵堂認母”的主戲骨上,戲情就更復雜了,徐元宰來到庵堂就一個目的,“養(yǎng)母的血詩指引,法華庵中尋母而來”,他進香之后,恰遇“不時回頭打量”自己的尼姑姨太,反復思忖,眼前人可能就是自己急切尋訪的生身之母,更巧合的是和他父親一樣,先看琉璃燈,后到數(shù)羅漢,十八載相隔,又同是數(shù)到了長眉大仙……此情此景,王志貞想到不同的是:十八年前,申貴生數(shù)到長眉羅漢之后,是請他為媒作戲伐,而眼前徐元宰數(shù)到長眉羅漢之后是請他幫助指認親娘,相同的是一個“求”字,不同的是,一個臺詞是“求妻”,一個臺詞是“求母”,場景雖同,人物關(guān)系不同,而“求”字后面的潛臺詞是更不相同的。我的體會是要演好一個人物,在認真精致的融情的唱腔吟唱,好看的形體表演的同時,“潛臺詞”的戲是極其重要的,要把臺詞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臺詞完全表達出來的言外之意準確的挖掘出來。
在“求母”的下游庵里,王志貞身份不同以前,心境更不似當年,從徐元宰句句深情的話語中,極其清晰地看到了一顆熾熱急切的求母之心,只是“頭緒未清,證未全”,還須多方的盤查詢問,此時舞臺上的王志貞在表演上,以青衣沉重的步履,端穩(wěn)的外形,回旋在徐元宰的面前,而時不時又露出大方迫切的眼神,要把面前這個酷似申郎當年模樣的年輕人看準看穩(wěn)——待后來二人一問一答的,崩出了“蜻蜓未飛羅衫在”“……今日得回親娘懷”的真情實物之后,徐元宰跪地求母,王志貞急切的立身的蹉步、垂袖、呆眼亮相。少頃,接在驟起的熱烈情緒音樂的伴奏中,急以斜蹉步至跪著的徐元宰面前,雙目噙淚注視“血羅衫”一段“火山迸發(fā)”式的高悲腔,十八年的苦情苦水,傾腸而出……突然意識到了“佛門不能生兒子,認兒要害兒一生”,為了兒子的前程,這個兒子認不得,潑出去的苦水收回是更困難的,此時,舞臺上的王志貞是雙目噙淚,撫心忍痛,轉(zhuǎn)身背袖,急于離去……
接下來,元宰:“若怕晚母追往事,有兒為娘去求情”……“若怕親友來嘲笑,只要孩兒孝娘親”的剖心亮肝的一段深情表白之后,終使王志貞驟然認識到:“我若不把孩兒認,兒父尸何日返祖墳”……“嬌兒他為娘不怕丟富貴,我豈能畏狼懼虎惜殘身”,應該認了,一聲深藏肺腑十八年,“元宰,我兒”奔涌而出,終于認了、泣血和淚的認了!
“下游庵”這場戲,我最后的體會是,演戲就是演人物,演人物就是要求演員準確的把穩(wěn)角色的人物命運性格特征,并以較好的身形,唱做念舞的實在功夫,在舞臺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一個好演員,一生摯著追求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