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愚
【摘 要】東巴文雖然是現(xiàn)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但是由于使用范圍和人群的限制,致使東巴文成為停滯不再發(fā)展的宗教專用文字。通過對東巴象形文字的研究和分析,將其視為視覺元素應(yīng)用在視覺傳達領(lǐng)域所起到的溝通作用應(yīng)大于該文字作為已不再發(fā)展的民族文字的溝通作用。
【關(guān)鍵詞】納西族;東巴文;象形文字;視覺傳達;溝通機制
中圖分類號:J5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70-02
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文字交流中,越來越傾向于使用圖像化符號。當人們在文字溝通中想要以簡潔的方式傳達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使用圖像化符號就是一個簡便的選擇,如:@_@等,成為在非嚴肅文字溝通中常見的國際通用符號,全球趨向步入讀圖的時代。然而由于圖像化符號直白的象形性使它們往往無法有序排列,用于表達復(fù)雜的事件或情緒,不能獨立形成邏輯關(guān)系或是完整的表意系統(tǒng)??v觀世界上的各種現(xiàn)行文字,人類表述事情的方式依賴于一個基礎(chǔ)結(jié)構(gòu),即一個主語(名詞)和一個謂語(動詞)的組合,在這樣的限定條件下,如果想要將圖像化符號的表達內(nèi)容進一步拓寬,需要為符號們冠以詞性。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同時具備圖像化和有詞性這兩個特點的符號,東巴象形文字就是其中之一。象形文字是一種用繪畫寫作的記載方式,它們的使用者通過繪畫書寫物象以表達事物、事件、地點等內(nèi)容。符號與符號的連結(jié)不是通過特定的語法而是像插圖作品一樣,由視覺元素以非特定方向的方式組合而成。東巴文有自己的名詞、動詞、數(shù)詞和形容詞,由此可見東巴象形文字比一般的圖像化符號更具表達能力和邏輯性。
納西人常用“一字成書”來介紹東巴文,單一的東巴象形符號可以闡述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故事。德范克(John DeFrancis)說過:“一個圖像往往需要成百上千的文字來描述,而圖像本身比那上千的文字更強有力。”(作者譯)人們熟知的象形文字,如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憑借現(xiàn)存的一些單個字符甚至是圖像碎片作為文化遺跡陳列在博物館內(nèi)。而東巴文是唯一現(xiàn)今依然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它可以被在世的東巴祭司所識別、解釋并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然而,東巴文字的出現(xiàn)且得以維持至今的原因是宗教需求的結(jié)果,在所有人群中只有東巴祭司能理解和使用這些字符,使用人群的限制導(dǎo)致現(xiàn)今可以讀寫東巴文字的祭司不到六十位,其中95%已過70歲高齡。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局外人”脫離宗教的目的,對東巴象形文字本身感興趣,這些人的目標不是繼承祭司們用東巴文記錄宗教儀式的工作,而是研究每一個象形文字符號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chǔ)上拓展新詞匯的可能。由于“局外人”研究的目標不同,東巴文服務(wù)于宗教的功能也會隨之改變,我們可以大膽假設(shè):1.東巴文作為有系統(tǒng)的表意文字具有良好的溝通功能;2.象形文字本身是一種視覺符號;1+2=視覺傳達所需的主要條件,東巴象形文字的未來也許就在視覺傳達領(lǐng)域。
東巴文以圖像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古老的文化,其魅力在于用現(xiàn)代審美也同樣適用的角度揭示了象形文字如何用感性的方式使人們對古代字符產(chǎn)生共鳴。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王元鹿說:“東巴文字可以回答圖片是如何發(fā)展成為文字的活化石的?!睆奈淖中纬傻慕嵌瓤?,東巴文是比甲骨文還要原始的象形文字,其文字的特點是所畫即所見,字符并沒有被簡化成為符號或標志。東巴文書寫的筆畫不僅簡潔且易于分辨,直白有力地將所見事物平面地轉(zhuǎn)化在筆下。方國瑜教授分析總結(jié)了十種東巴文字構(gòu)成的方式,其中能最直接地轉(zhuǎn)化事物為視覺的構(gòu)成方式,我認為是以下幾種:
(一)直接描繪眼睛看到的事物。字符并沒有被簡化或指代為抽象的筆畫,并且各自獨立成一個單位,無需組合即可表達一個完整的對象,并不像字母系統(tǒng)的埃及象形文字,字符需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意義。(圖1)
(二)強調(diào)所描述對象的特點,通過分析和比較相似事物的外形,用最直白的方式抓住對象的特征。(圖2)
(三)通過對一個基礎(chǔ)字形的變形,從而描述一個狀態(tài)或動作,亦可稱作變易本形或附益他文。(圖3)
從語言發(fā)展的角度分析,我認為用東巴文的表意系統(tǒng)表達人類日常溝通的內(nèi)容是十分困難的,語言可以談?wù)摗吧系酆托叛觥?,而圖像只能展示可見的世界。也就是說圖像化符號只適用于表現(xiàn)眼睛看到的物理對象以及物理對象的行為等客觀存在的事物。正如杰克遜(Anthony Jackson)所說:“雖然象形文字在具體事物方面有卓越的表達能力,但是對于表達非視覺的抽象概念卻十分受限,比如道德教義等,這也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無法在東巴文中找到這類詞匯的原因?!保↗ackson 1979: 62)(作者譯)即便東巴文是因為記錄宗教儀式而存在的文字,“信仰”“教義”等抽象詞匯依然是空缺的,取而代之的是“大東巴”“上天”和一系列代表具體的“神”的字符。為進一步論述東巴文表達抽象概念的不足,請看下圖對于日常用語的東巴文表述。(圖5)
在這個示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巴文對抽象概念的翻譯冗長繁復(fù)且不倫不類,作為一種文字,東巴文可表達的內(nèi)容是有局限性的。從另一個角度看,東巴文雖然沒有現(xiàn)成的字符將生活抽象用語表達出來,卻具備現(xiàn)代交流中的一大優(yōu)勢——即圖像的無障礙識別,它超越了語言和國籍。大多數(shù)人看到東巴象形文字,最直接的反應(yīng)并不是去學(xué)習(xí)這些字符用以翻譯,而是通過感受圖像化的字符,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去解讀。這恰恰是視覺傳達的魅力所在,從事視覺傳達創(chuàng)作的人們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像是科學(xué)研究一樣,只有唯一的解讀方式和答案,而是不同的觀眾通過所創(chuàng)造的圖像結(jié)合各自的體驗或理解,獲得不同的感觸,從而達到傳達、溝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方國瑜.納西象形文字譜[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7-60.
[2]Jackson.Na-khi Religion:An Analytical Appraisal of the Na-khi Ritual Texts[M].Hague:Mouton Publishers,1979.62.
[3]Robinson.The Story of Writing:Alphabets, Hieroglyphs and Pictograms[M].London:Thames & Hudson, 2007.210.
[4]王元鹿.漢古文字與納西東巴文字比較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