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
摘要:《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五條已將四類與考試作弊有關的行為納入到刑法的調整范圍之中,目的就是為了打擊日益嚴重的考試作弊現(xiàn)象。但是就是在如此的高壓之下,考試泄題事件依然頻發(fā)。本文對泄題事件進行分析,認為要堵住考試泄題的漏洞,必須要嚴格考試泄題責任追究機制。
關鍵詞:考試泄題;責任追究;完善2016年全國碩士統(tǒng)一入學考試初試結束,但隨之卻傳來考研試題可能被泄漏的消息。12月27日晚,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發(fā)布長微博稱,教育部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反映有考生收到個別科目部分試題的作答和考試內容相關。教育部有關部門立即報請公安機關進行調查。從媒體報道的信息看,泄題不僅涉及英語二考試的翻譯、完形填空、重點單詞部分內容,而且還可能涉及政治以及綜合管理科目。
2016年4月23日,江西省公務員考試當天下午考試一結束,就有人反映,考試題目與此前在一些培訓機構做過的模擬試卷雷同。根據網絡上流傳的信息,被質疑最多的是當天的申論題目,有些考生在網上發(fā)帖表示,關于“創(chuàng)業(yè)”的申論題,之前在培訓機構的模擬卷中做過。甚至一些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考題也都遇見過。之后,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稱,已經介入調查此事。隨后,也有四川、山西、廣西等多個省區(qū)的考生反映類似的情況??荚嚱Y束7天后,江西省就給出了官方回應稱:僅是作弊考題未泄露。但這似乎并沒有打消公眾的質疑。
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就曝出在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和省公務員聯(lián)考這樣重要的國家考試泄題事件的丑聞,而有關部門也僅僅是在公眾平臺上發(fā)表一個所謂的聲明,之后事件到底如何進展,不了了之。此前個別考試中的泄題現(xiàn)象,目前還是一筆“糊涂賬”。比如2010年鄭州大學考研泄題;2011年9月,注冊會計師考試、司法考試接連被曝存在泄題現(xiàn)象;2012年全國考研英語泄題事件,有關部門至今也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這也為這兩次泄題事件的廣泛質疑,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曾經輿論強調考試試題泄漏事件頻發(fā),主要是因為我國缺乏一部考試法,沒有對作弊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做出明確規(guī)定,但是筆者認為,即使再出臺一部考試法,如果沒有很好的被執(zhí)行的話,那也只是一紙空文。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不是法律法規(guī),而是缺乏對法律法規(guī)的嚴格執(zhí)行?,F(xiàn)在考試作弊已然入刑,對于考試泄題作弊似乎依然無能為力,所以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對我國對考試泄題作弊的責任追究機制。
一、當前考試泄題責任追究的現(xiàn)狀
第一,考試作弊入刑之后,法律規(guī)定的幾種作弊行為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性更大,而對泄題作弊來說,從以往有關部門的處理經驗來看,不了了之的概率更高??荚囆诡}一經被曝出,總是教育部門或者其他相關部門會同公安等有關部門進行調查,但是主導的還是教育部門。不過這就存在一個問題,教育部門作為負責考試組織的機構,其應該是被作為調查的對象, 而不是主導調查的機構,不管考試泄題發(fā)生出題、印刷、運送保管哪個環(huán)節(jié),都與教育部門脫不了干系,如果由教育部門主導調查,那么教育部門既當了被告又成了法官,這如何能使真正的泄題者得到應有的追究呢?而且這種由主考機構調查作弊舉報的方式是我們過去乃至現(xiàn)在一直采用的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縱容和鼓勵了作弊者。《刑法修正案(九)》出臺以后本來是能夠更好的追究考試作弊組織者、參與者的刑事責任的,但是在調查機制上的缺陷使得最終被追究責任的,僅僅是個別人,而地方教育部門、學校的領導等卻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懲罰,我們很少能了解到考試泄題之后的應對果以及事件的后續(xù)處理結果。
第二,對于各種考試培訓機構的處理幾乎沒有。從上述兩起考試泄題事件中可以看出,考試培訓機構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江西省考被曝泄題后不久,華圖教育集團福州分校在其微信公眾號中,發(fā)表文章,其中引用了多張截圖,都有類似“華圖猜到考題”的說法。這樣的表述,無疑加深了公眾對公務員考試公正性的質疑。目前,各大考試培訓機構都以“壓中考題”為噱頭進行宣傳,擴大生源,在2016年的考研結束之后,培訓機構“海天考研”更是宣稱“2016年命中政數(shù)英全部考題”,這隨即引來公眾質疑,隨后海天考研有發(fā)聲明說只是壓中少量試題,大部分只是題型和核心知識點。即便如此,培訓機構的“押題”內幕依然值得深究。目前以“押準題”、“保過”與考生簽訂協(xié)議的培訓機構不在少數(shù),當這些不能做到,又難以抵擋高額經濟利益的誘惑時,就可能會從別的門路下手,以此兌現(xiàn)“押準題”、“保過”的承諾。即使被查出,事實上也很難查處,處罰也是很輕的。
二、對考試泄題責任追究機制的完善
(一)司法機關主導考試泄題事件的調查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教育部門等與組織考試相關的其他部門本身都是被調查的對象,由其作為考試泄題的主導調查機構并不合理,所以筆者認為,既然考試作弊已經納入刑法的調整范圍,泄題作弊,那么就由檢察機關主導事件的調查,即使不能適用考試作弊犯罪的法律規(guī)定,那么在考試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紕漏都可能涉及貪污賄賂犯罪、瀆職犯罪以及其他的犯罪,如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等,那就更應該由司法機關來展開調查。司法機關介入調查可能會有人認為是在浪費司法資源,司法資源應該用在社會危害性更大的其他犯罪上。但是筆者并不認同這樣的看法,司法資源應該平等的用在保護保護每一個法益上,而不是有選擇性的保護。另外,這也能解決教育部門既當法官又當被告,自己調查自己的尷尬局面。
(二)規(guī)范培訓機構的管理
各大考試培訓機構在考試泄題事件中實際上都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試題向外界輸出的重要中介,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對商業(yè)培訓機構嚴格規(guī)范監(jiān)管,使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遵從商業(yè)道德,承擔企業(yè)的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所謂“押題命中率高”、“密卷”、“保過”等有損考試公正性的字眼,不能成為培訓機構招攬生源的噱頭,這種疑似泄題的說法,會大大消解考試的公信力。同時,必須對涉及考試泄題的相關培訓機構也給予相應的懲罰?!缎谭ㄐ拚福ň牛吩诘谝粭l規(guī)定了禁止從事相關職業(yè)的預防性措施,對因利用職業(yè)便利實施犯罪,或者實施違背職業(yè)要求的特定義務的犯罪被判處刑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犯罪情況與預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在刑法執(zhí)行完畢或者自假釋之日起從事相關的職業(yè),期限為三年至五年。所以,對于培訓機構的負責人或者相關的培訓老師涉嫌考試泄題并構成犯罪的,可以發(fā)揮刑法這一條規(guī)定的作用。同時對于涉案培訓機構可由行政機關給予行政處罰,吊銷其營業(yè)執(zhí)照,取消培訓資質。
有人認為,考試泄題之后應該組織重考,因為組織重考是維護公平的必然選擇,而且,只有明確一旦試題泄漏就必須重考,才能掃除泄題調查的阻力,也能夠強化考試組織者的責任心與安全意識。但是筆者認為,組織重考并不現(xiàn)實,組織重考需要付出高額的財力物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為,每個人考試的狀態(tài)都會隨著環(huán)境和時間發(fā)生變化??忌蠖鄶?shù)都經過了一個完整的復習周期對考試內容進行了復習,到了正式的考試時間,狀態(tài)往往是最好的,所以對于這樣的考生來說,往往也能考出好成績。如果僅僅是因為考試泄題,或者因為考試作弊現(xiàn)象太嚴重而要求全體考生重考,這樣對其他大多數(shù)正常參加考試的考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沒有理由去承擔因為少數(shù)人的行為不端帶來的不利后果,這也是考試公平公正的一方面。
參考文獻:
[1]熊丙奇.對考研泄題案的反思[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6,2(1):25-28.
[2]舒圣祥.組織作弊入刑剎不住泄題慣性?[N].工人日報,2016,1(1):5.
[3]張瑩.官方:江西公務員考試未泄題 培訓機構組織作弊[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