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徒制:中國武學的傳承與傳播
武術能傳承發(fā)展,與師徒制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武術的傳承與傳播就是靠著這些宗師以及他們的徒弟、徒孫一代代的延續(xù)著,這也是中國武學傳承的一個典型特點。那么,中國武術為何一定要師徒制呢?
武術師徒制的傳承功能。傳承功能是武術師徒制的基本功能,它是武術技能得以傳播和推廣的重要條件。我們知道,任何一門武術技能的形成和發(fā)展都需要幾代人甚至是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代又一代的師徒傳承使武術的技能結構不斷完善,武術的理論框架也逐漸系統(tǒng),并且根據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風格,同時受國際文化的影響,武術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必將以其自身的價值而普及世界。無論是不同流派風格的形成還是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武術師徒制的傳承功不可沒。
武術師徒制的教化功能。文化一旦產生就具備了一定的功能,這些功能反過來會影響人、塑造人,執(zhí)著地發(fā)揮著其教化作用。作為武術文化傳播的師徒制,也同樣也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實際上,教化功能貫穿了師徒制傳承的整個過程。在學習武術之前,師父就要教育徒弟“未習武先習德”;學習武術的過程中,師父要強調學習武術一定要持之以恒,“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當武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師父還要再三強調,學習武術的過程實際就是怎樣做人的過程,所以在與人交流中不要太看重一時的勝負成敗,要不斷加強自身文化的修養(yǎng),將武術的學習當作一種修養(yǎng)身心之道。所以說,師徒之間的長期相處,不自覺的就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實施了教化功能,以期使徒弟按照社會的理想和價值標準,成功的社會化,使徒弟最大限度地適應社會而將武術進行更好的再傳承。
武術師徒制的凝聚功能。中國武術可謂拳種豐富,門派林立。從地域上來講可分為南北兩大派,從練習的模式上來講又有內外家的區(qū)分。不同的拳種和門派,在師徒制武術傳承過程中都會產生相應的凝聚現象。
武術師徒制的這種凝聚力可以說是一種武術價值觀念的體現,它屬于精神文化范疇,它的凝聚范圍大、程度深,穩(wěn)固而持久。所以由于師徒制武術傳承的特殊性,從而產生師徒如父子,師兄弟如手足的這種特殊關系。這種特殊關系不僅體現在對本門派武術理念的認同和維護上,同時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人格教育為核心的整體觀。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有了人,就有了歷史,也就產生了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它是把人作為核心來探討人和宇宙自然的關系,從而強調“天人合一”,重視以人格教育為核心。
武術師徒制同樣也貫穿了以人格教育為核心的整體觀。而所謂的整體觀,就是說師父傳授的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徒弟要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全面掌握武術文化的內涵,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人格的道德標準可謂是師父擇徒的重中之重。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人格,師父也不會將技藝傳授于他。
以技能掌握為過渡點的系統(tǒng)觀。技能掌握是武術師徒傳承的過渡點。所謂過渡點就是說武術技能只是師父傳授徒弟的一種方法。
而這種方法又不同于市場上的武術培訓,它有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在這個系統(tǒng)的過程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師父對徒弟的考察階段,考察的重點是徒弟的人品??梢哉f只有具備良好的人品,師父才愿意將武術技能傳授予他。其次是徒弟本身的條件。即是否具備習武的素質。
第二階段主要是師父對徒弟的培養(yǎng)階段,培養(yǎng)的重點是武術的技能。即師父將自己掌握的技能全面?zhèn)魇诮o徒弟。徒弟通過自己的學習,全面繼承師父的技能,為下一步的再傳承打下扎實的基礎。
第三個階段是師父對徒弟的點悟階段,點悟的重點是人格的升華。徒弟在師父的引導下,通過自省、自反、慎獨、求索,從技能的練習,而上升到對自己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即將這種技能磨練當一種完善自我,升華人格的方法。
考察——培養(yǎng)——點悟構成了武術師徒制傳承的整個過程,這是一個系統(tǒng)而完善的過程,對師父的“傳”和徒弟的“承”都是一個很好的保證。而在這個過程中,技能掌握無疑起到了重要的過渡作用,沒有武術技能的掌握,武術師徒制就失去了其實質意義。
以傳承創(chuàng)新為目的的發(fā)展觀。江澤民同志曾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蔽湫g師徒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武術技能的傳承與發(fā)展。傳承中孕育著創(chuàng)新,一門技能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只能是繼承,而只有創(chuàng)新才是實質的發(fā)展,才是技能生存的靈魂。武術從最初的原始格斗,到今天的門派林立,可以說是在不斷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前進的。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區(qū)分精華和糟粕,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痹诋敶?,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必須運用科學的精神和求實的態(tài)度進行一番淘汰和改造,真正篩選出能為今天和未來服務的精神遺產。也就是說武術師徒制在當代發(fā)展的同時也意味著它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必須與時俱進。因為任何傳統(tǒng)文化都只能說明過去而不能代表未來。但是傳統(tǒng)本身所蘊含著的未來的精神和普適性的價值卻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對立的統(tǒng)一。掌握了這一辨證原則,傳統(tǒng)文化在現實中仍然可以發(fā)揮作用。
武術師徒制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既有優(yōu)點也有不足。優(yōu)點在于保證技能傳承的可靠性,對人格道德的歷練以及技能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等。在當今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時代,武術師徒制的發(fā)展除了繼續(xù)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點之外,必須要面對的就是自身的不足。
而武術師徒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傳承者之間的因循守舊、一味保守、安于現狀、固步自封、抱殘守缺,師父對徒弟創(chuàng)造力的束縛和對尊嚴的漠視,受狹隘門派觀念的影響,自高自傲且藐視他人。這就是武術師徒制惰性一面的具體體現,這種狹隘思維定勢一旦形成,即妨礙自己的發(fā)展,也阻止了別人的進步。
所以,作為中國武術師徒傳承者本身思想要解放,行為要務實,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中國傳統(tǒng)武術要發(fā)展,必須打破“作坊式”武術師徒傳承的藩籬,要放眼望世界,樹立“大武術傳承觀念”,吸收世界各門派優(yōu)秀成果和經驗,來豐富自己。只有這樣中國傳統(tǒng)的武術師徒制傳承模式才會有生命力,才能在21世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空間里,開辟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