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圣華,王菡薇
王蒙《太白山圖》創(chuàng)作時間考
余圣華,王菡薇
摘要:元王蒙《太白山圖》,長卷,紙本設色,公認之真跡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然此作無紀年,以致創(chuàng)作時間不明,無助于理清王蒙繪畫發(fā)展序列,實為缺憾。本文從創(chuàng)作背景、筆墨特點等做梳理考證,為創(chuàng)作時間的探究尋找了新的證據(jù),初步確定此圖作于1359年至1365年間,為王蒙中期作品,明晰了王蒙繪畫發(fā)展進程。
關鍵詞:王蒙;《太白山圖》;創(chuàng)作時間
引言
《太白山圖》有乾隆題引首、題詩,畫心有篆書“太白山圖”圖名款,并鈐“王蒙之印”白文方印,拖尾有宗泐、守仁、清濬、徐仁初、謝時臣、項元汴題跋,歷代鑒藏印繁多。圖繪浙江鄞縣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圍之景,著重描繪天童寺前二十里夾徑松林。近處青松夾徑,畫中人物往還其中;遠處山巒綿延,屋宇良田錯落其間。畫面著色較重,山青葉紅,一派山間田園秋景。該圖最后所繪為天童寺,古寺坐落于山谷之中,僧人悠游于松林廟宇之間,寫實性較強,畫面內(nèi)容仍可與今日實景相對應。
此圖為名作,廣見于著錄,如明代見于沈周《石田詩選》*(明)沈周:《石田詩選》卷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第112頁。、張丑《清河書畫舫》*(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五上,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6頁,又見于第147、359頁。《法書名畫見聞表》*(明)張丑《法書名畫見聞表》,民國翠瑯玕館叢書本,第5頁。;清代見于吳其貞《書畫記》*(清)吳其貞《書畫記》卷六,清乾隆寫四庫全書本,第144頁。、安岐《墨緣匯觀錄》*(清)安歧:《墨緣匯觀錄》,卷三《名畫上》,清粵雅堂叢書本,第159頁。、清宮《石渠寶笈》*(清)張照等編:《石渠寶笈》卷三十三貯,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15—617頁。;近現(xiàn)代以來見于方裕謹《溥儀賞溥杰皇宮中古籍及書畫目錄》[1]、楊仁愷《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2]、趙曉華《遼寧省博物館四十年紀事》[3]等。著錄詳備,結合題跋、歷代鑒藏印乃知,此圖流傳極為清晰,初為天童寺所有,明代中期流出為沈周所藏,沈周之后經(jīng)安國、項元汴、梁清標、安岐、清宮遞藏,1922年散出,后被攜至東北,1945年流出為鄭洞國所得。1948年鄭投誠后此作轉(zhuǎn)周恒于1954年入藏遼寧省博物館[4],歷代鑒藏家皆鑒定為王蒙真跡。故《太白山圖》實為傳世公認真跡,然此圖研究多流于藝術欣賞,專門研究極少,創(chuàng)作時間不明,有待研究。
現(xiàn)存王蒙款書畫作品較多,然可以確定為真跡者較少,有紀年者則更少,如歐洲美術史家喜龍仁(Osvald Siren)《中國繪畫》[5]列舉了六十九幅王蒙作品,但只認可其中十三幅為真跡;王克文《王蒙》[6],附主要傳世作品目錄,共收錄一百七十六件作品,但多有信息、真?zhèn)尾幻髡?;“《中國畫目大典》中共收錄王蒙畫跡一百零九件,其中可信之作也不過二十件”。[7]加之真跡中尚存兩種筆法(解索皴和牛毛皴)差異明顯的作品,故難以明晰王蒙繪畫的發(fā)展序列。如馬季戈《王蒙的生平及其藝術》認為以解索皴繪成的《太白山圖》《丹山瀛海圖》等作品為中期作品,[8]而辛驊《20世紀以來的王蒙研究》、邱士華《芝蘭室圖研究》、龐鷗《溪山秋霽圖考》等均認為《太白山圖》等為晚期之作,屬于變體畫,在《青卞隱居圖》之后。[9]因此,《太白山圖》作為王蒙的代表作品,探究其創(chuàng)作時間,有利于理清王蒙繪畫發(fā)展,形成其繪畫鑒定的參照標準。
一、《太白山圖》創(chuàng)作背景
關于王蒙繪此圖,明初題跋和乾隆題詩中均有提及。宗泐跋:左菴昔年此說法……錢唐有客曰王蒙,為君寫此千萬松?!笔厝拾希骸白笕C舊隠知無恙,我欲相從采伏苓?!毙烊食醢希骸八唇菛|初識時,知是說法天童師??钗艺勗姼F晝夜,喜劇顛倒穿裳衣。萬松吟卷袖中出,頓覺心胸清思逸……左菴對此意瀟灑,黛色涼陰座隅瀉。”乾隆題詩:“作者之意弗易揣,曰為左庵特圖此?!笨芍短咨綀D》乃王蒙為天童寺僧左菴所繪。
左菴何人?《天童寺志》云:“原明良禪師,師諱元良字原明,號左菴,寧海周氏子,初住臺之瑞巖,至正十八年,行宣政院奏師道行,被旨住天童……賜善覺普光禪師之號……稱五十八代主持?!?(清)聞性道、德介合撰:《中國佛寺史志匯》第一輯第14冊《天童寺志》,杜潔祥主編,高志彬解題臺北:明文書局印行,1980年1月,第281頁。結合左菴、王蒙、宗泐等生平和交往,加之《天童寺志》詳細記載,可以確定此左菴即為元良禪師。故王蒙實為天童寺元良禪師繪此《太白山圖》,宗泐、守仁、清濬、徐仁初和姚廣孝題跋之時,此圖仍在天童寺中。
元良禪師原住臺州瑞巖寺,1358年奉旨而居天童寺,則《太白山圖》至少繪于1358年之后。天童寺屢經(jīng)興廢,元良禪師居天童之后對其建設影響極大,重建朝元閣,范萬銅佛于其上。關于朝元閣的興廢,《新修天童寺志》有記載:
“宋紹興二年(1132),宏智禪師始建僧堂,四年僧堂落成……繼而又擴大山門,成為巍峨杰閣,內(nèi)安奉千佛,中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智識像,名為“千佛閣”。另于閣前浚內(nèi)外萬工池,兩池中間建立七佛塔。紹熙四年(1193),虛庵禪師擴建千佛閣,歷時三載……為七間三層。寶祐四年(1256),寺毀于火。景定四年(1263),簡翁禪師主持寺事,復建千佛閣。元大德五年(1301),成宗鐵穆耳改千佛閣為朝元閣。天歷二年(1329),朝元閣毀于火。至正十九年(1359),元良禪師主寺,重建朝元閣,鑄萬尊銅佛供于內(nèi),閣旁增置鴻鐘、乾藏二樓。另又建三堂,即法堂、大鑒堂、東西蒙堂。”[10]
由朝元閣碑銘亦可知:
“至正十八年(1358),江浙行省咨宣政院奏,起臺之瑞巖臣僧元良主寺事……明年秋,臣左丞方國珍捐己資助工物,未踰年而落成。屋中為七間,兩偏四間,左鴻鐘,右輪藏,下為三間以通出入。至正二十年(1360)有敕,仍賜寶閣額曰朝元?!?(清)聞性道、德介合撰:《中國佛寺史志匯》第一輯第14冊《天童寺志》,杜潔祥主編,高志彬解題,臺北:明文書局印行1980年版,第98頁。
反觀《太白山圖》天童寺部分(如圖1),圖中萬工池后為朝元閣,面闊七間,左鴻鐘,右輪藏,守仁題跋亦言:濤聲夜撼朝元閣。可知圖繪于朝元閣、鴻鐘、輪藏建成之后,即1359年之后。此外,宗泐跋“錢唐有客曰王蒙,為君寫此千萬松”,黃鶴山位于古錢唐縣,故稱王蒙為錢唐來客。而明初之后,王蒙出任泰安知州,與宗泐相識,不應仍被稱為錢唐來客,且1365年之后,左菴即退隱,因此,《太白山圖》繪于1368年前,此以為輔證。
圖1 《太白山圖》天童寺部分
二、《太白山圖》與王蒙繪畫發(fā)展
關于王蒙繪畫分期,學術界較為統(tǒng)一,以1341年左右隱居黃鶴山前為早期,1341年左右到至正末年為中期,1368年左右后為晚期?!短咨綀D》作為公認真跡,目前爭論主要在于此作為中期或晚期之作。
王蒙繪畫顯著特點莫過于解索皴和牛毛皴,解索皴主要源于披麻皴和荷葉皴,披麻皴和荷葉皴均以中鋒用筆為主,線條長,荷葉皴源于披麻皴,使皴線交叉,主次分明,如荷葉筋脈一般。解索皴(如圖2)變荷葉皴之直線為曲線,用筆更為率意靈動。荷葉皴為趙孟頫所創(chuàng),王蒙早年主要師法趙氏,解索皴正是在學習荷葉皴之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牛毛皴(如圖3)以解索皴為基礎,反復皴擦,層層疊加,用墨濃淡層次分明,加以禿筆焦墨點苔而成,安岐《墨緣匯觀錄》亦載:“《青卞隱居圖》……山頂多作礬頭皴法,麻披而兼解鎖,苔點加以破墨長點更為新奇,此乃自開生面也”。*(清)安歧:《墨緣匯觀錄》卷三《名畫上》,清粵雅堂叢書本,第104頁。故解索皴和牛毛皴作為王蒙的兩大創(chuàng)造,二者實有先后之發(fā)展關系:解索皴乃學趙氏荷葉皴發(fā)展而成,牛毛皴則以解索皴為基礎,為筆墨成熟之后的又一創(chuàng)造。
現(xiàn)存王蒙款書畫作品可以確定為真跡者較少,紀年者尤少,在此,基本選擇以公認真跡為依據(jù),可以較為真實反映王蒙繪畫的發(fā)展歷程。馬季戈《王蒙的生平及其藝術》將王蒙的繪畫分為三個時期,“早年師法外家趙氏風范,入仕元廷;中年隱居山林從藝,泛學前代諸家,綜合變化而形成自己的畫風雛形;后期廣泛交游,對董、巨法進行深入研究,創(chuàng)為牛毛皴,出仕明廷,卒于獄中”。[11]該觀點亦見于清王原祁《麓臺題畫稿》*(清)王原祁:《麓臺題畫稿》,清昭代叢書本,第9頁。、秦祖永《畫學心印》*(清)秦祖永:《畫學心印》卷八,清光緖朱墨套印本,第136頁。。筆者認同馬季戈關于王蒙繪畫的分期,早期繪畫留存極少,如《溪山風雨圖冊》,反映其早期繪畫尚未形成自身特色;中期繪畫如《松山書屋圖》(如圖4)《為仲方作夏山隱居圖》(如圖5),此期解索皴逐漸形成,但筆法尚未純熟。應該指出,《松山書屋圖》尚存爭議,黃賓虹《故宮審畫錄》[12]鑒定為舊臨本,但該畫仍可反映此時期繪畫面貌;晚期繪畫如《夏山高隱圖》(如圖6)《青卞隱居圖》(如圖7)《林泉清集圖》(如圖8)《夏日山居圖》(如圖9)等,此時在解索皴之基礎上形成牛毛皴,兼使用董、巨之礬頭皴,溶于牛毛皴中,山石雄渾,用筆靈動,筆力雄健老辣。
圖2 解索皴(《太白山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3 牛毛皴(《青卞隱居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圖4 《松山書屋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5 《為仲方作夏山隱居圖》(局部)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圖6 《夏山高隱圖》(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7 《青卞隱居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圖8 《林泉清集圖》(局部)(藏地不詳,圖片來自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
圖9 《夏日山居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太白山圖》(如圖10),山石主要以解索皴繪成,線條疏朗,點苔亦規(guī)矩,尚未出現(xiàn)牛毛皴,與《松山書屋圖》《為仲方作夏山隱居圖》用筆較為接近?!断纳礁唠[圖》,1365年作,《青卞隱居圖》,1366年作,《林泉清集圖》,1367年作,《夏日山居圖》,1368年作,四圖山石皴法均主要為牛毛皴,礬頭皴的使用也較為明顯,筆墨沉著肯定,充滿變化,山石塑造較為自然,顯然是較為成熟的作品,筆墨水平亦明顯高于《太白山圖》。此外,比較而言,《夏山高隱圖》中解索皴使用極為成熟,加以點苔而成牛毛皴,層層疊加,尤為繁密,但用筆較為拘謹,解索皴痕跡明顯,墨色亦缺乏變化;《青卞隱居圖》用筆率意,焦墨點苔明顯,筆墨充滿變化,出現(xiàn)了成熟的牛毛皴;《林泉清集圖》《夏日山居圖》用筆率意,牛毛皴的使用更為嫻熟,不拘泥于線條的反復疊加,隨山石結構變化而變,筆墨恰到好處,山石渾然一體,反映出解索皴發(fā)展而創(chuàng)出牛毛皴的過程。
圖10 《太白山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蒙《丹臺春曉圖》,1354年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見于徐邦達《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此作經(jīng)清王石谷臨摹,摹本收錄于《仿宋元人畫冊》,董其昌題“小中見大”四字,為忠實的臨摹作品?!兜づ_春曉圖》雖真?zhèn)窝芯枯^少,但王石谷臨摹、董其昌題字均反映古人鑒定此作為真跡,在此作為輔證。如圖11,左為《丹臺春曉圖》(局部),右為王蒙《花溪漁隱圖(乙本)》(局部),兩作在筆墨及山石處理上極為相似,處于相近時期的作品,《太白山圖》中亦可見相似之山石結構,如圖12,而《夏山高隱圖》《青卞隱居圖》等圖山石處理明顯有別。同時,《太白山圖》與《花溪漁隱圖》皴法相近,均用細筆勾出長線條之解索皴,屬于同一時期作品,均為中期作品,亦與《夏山隱居圖》等有別。
圖11 《丹臺春曉圖》(左)與《花溪漁隱圖(乙本)》(右)局部對比
解索皴和牛毛皴之外,《太白山圖》《夏山高隱圖》《青卞隱居圖》《林泉清集圖》和《夏日山居圖》均使用卷云皴,如圖13(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排列)。前四圖使用尤其明顯,山石前后堆疊,屬于相近時間作品。而《夏日山居圖》雖仍見卷云皴,但痕跡漸消,山石渾然一體,形成自身特色。
龐鷗《王蒙〈溪山秋霽圖〉偽訛考》[13]將《太白山圖》《丹山瀛海圖》歸為晚期繪畫,在《青卞隱居圖》之后。其重要證據(jù)即是王蒙款《坦齋圖》上有題“老來漸覺筆頭迂,寫畫如同寫篆書”,此畫至明晚期方著錄于《珊瑚網(wǎng)》,真?zhèn)坞y辨。今見一本于北京瀚海拍賣公司2014年春拍,款畫皆偽,且“寫篆書”實為“寫隸書”,依此將《太白山圖》歸為晚期繪畫有待考量。
因此,《太白山圖》早于《夏山高隱圖》(1365年)等,但時間較為接近,與該圖作于1359年之后之論吻合。
圖12 《太白山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13 王蒙畫中卷云皴
圖14 《丹山瀛海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三、與同類作品的比較
王蒙確定真跡中,與《太白山圖》接近的有《丹山瀛海圖》和《葛稚川移居圖》,其中《丹山瀛海圖》最為接近。
圖15 八思巴文印
《太白山圖》與《丹山瀛海圖》山石均以解索皴繪成,未出現(xiàn)牛毛皴,筆法亦尚未純熟,松樹、人物、遠山等畫法皆極為接近,為同一時期作品。但前者筆墨勝于后者,《丹山瀛海圖》之解鎖皴較為稚嫩,時間早于《太白山圖》?!兜ど藉D》(如圖14),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后有元陳方題跋,“人生不富貴,何如學神仙……只今四十轉(zhuǎn)多病……”,可知陳方題跋于其四十歲左右?!瓣惙健阶肿迂?,自號孤篷倦客,京口人,赴省試來吳,元帥王某招致賓席,因寓吳焉,龔提舉璛以女妻之,鄭提學元祐輩皆樂與游”。*(清)顧嗣立:《元詩選》三集卷十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25頁。龔璛(1266—1331),以女妻陳方,陳方赴省試后至吳并娶妻,時間定于1331年之前。此時陳方已至婚配年齡,至少為十六歲,向后推二十四年即為四十歲,故其題《丹山瀛海圖》定于1355年之前,即使四十為虛數(shù),亦不超過1365年?!兜ど藉D》后另有金崖主人跋,其人不詳,跋后鈐“留?!卑孜姆接?,另一印為“八思巴文”印(如圖15)。八思巴文為元忽必烈時期“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制的蒙古新字,流傳時間較短,元滅亡后被廢除。金崖主人跋中稱“我皇仁風被八極”,元為明所滅,“八思巴文”印和稱頌元代皇帝之語在明代時期絕無可能使用。因此,金崖主人跋于元朝時期,即1368年之前,作畫早于題跋,《丹山瀛海圖》創(chuàng)作定早于1368年。此外,《丹山瀛海圖》用筆稚拙,在山頭處理上仍見趙孟頫的影響,對比圖14和16,亦表明此畫創(chuàng)作時間較早。
圖16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該圖與《太白山圖》《丹山瀛海圖》均屬于王蒙設色較重一類風格作品,但《葛稚川移居圖》筆墨更為純熟,筆力強健,皴法更為簡練,亦可見牛毛皴之痕跡,創(chuàng)作時間明顯晚于《太白山圖》。謝世英《主題、題款及風格——王蒙〈葛稚川移居圖〉》[14]通過詳細考證和對比,確定該圖繪于1360年代間,且為1368年之前,亦證《太白山圖》為中期作品。
三、結語
《太白山圖》流傳有序,著錄詳備,為確定之王蒙真跡。文章主要分析了《太白山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筆墨特點,天童寺建筑變化反映此圖繪于1359年之后,筆墨特點表明該圖繪于1365年之前。因此,初步確定《太白山圖》作于1359至1365年間,為王蒙中期作品。藉此有助于理清王蒙繪畫發(fā)展序列。王蒙中期在師法趙孟頫,兼采各家基礎上形成解索皴,至正末年在解索皴基礎上創(chuàng)出了牛毛皴,以為鑒定之參照。
資料所限,文章尚存問題,王蒙前往天童寺繪此圖的具體時間不明,有待新資料的發(fā)現(xiàn)。
參考文獻:
[1]方裕謹.溥儀賞溥杰皇宮中古籍及書畫目錄下[J].歷史研究,1996(1):65.
[2]楊仁愷.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346.
[3]趙曉華.遼寧省博物館四十年紀事[J].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99(00):139.
[4]楊仁愷《國寶沉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346.
[5]SIREN O. Chinese painting: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M].London:Lund Humphries,1958:137-139.
[6]王克文.王蒙[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2-178.
[7]辛驊.20世紀以來王蒙研究綜述[M]//朵云軒.王蒙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91.
[8]馬季戈.王蒙的生平及其藝術[M]//朵云軒.王蒙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11.
[9]朵云軒.王蒙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100,163,205.
[10]《天童寺志》編纂委員會編.新修天童寺志[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92.
[11]馬季戈.王蒙的生平及其藝術[M]//朵云軒.王蒙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7.
[12]黃賓虹.故宮審畫錄[M]//黃賓虹文集:譯述篇、鑒藏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35-36.
[13]龐鷗.王蒙《溪山秋霽圖》偽訛考[M]//朵云軒.王蒙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204-205.
[14]謝世英.主題、題款及風格——王蒙《葛稚川移居圖》[M]//朵云軒.王蒙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138-153.
A Study of the Time of Creation on Wang Meng’s Taibai Mountian Painting
Yu Shenghua,Wang Hanwei
Abstract:Wang Meng’s TaiBai Mountian painting of Yuan Dynasty, long scroll of painting, paper-based paint colors,is kept in Liaoning Province Museum.It is recognized as authentic paint of Wang Meng. But it is doesn’t known that the creation time of this paint and we can’t clear the development of Wang Meng’s paint.This article makes sure that this paint was created between AD1359—AD1365 by analysising its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paint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Wang Meng;Taibai Mountian Painting;the time of creation
作者簡介:余圣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王菡薇,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藝術品傳播與藝術創(chuàng)造活力研究”(14DH49);江蘇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江蘇明清書畫市場與社會變遷研究”(15YSB004);江蘇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江蘇碑刻文獻整理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J222.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3.015
(收稿日期:2016-03-10;責任編輯:朱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