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虛擬”是中國戲曲藝術中最了不起、最能超越限制的藝術手法。“虛擬”在藝術的范圍中,各處都有所體現(xiàn)。正是它的“在,在,都有”,而又“無處不有”的特點,恰恰構(gòu)成了它的本質(zhì)所在。它利用思維上的“抽象”,舍去事物的各種具體表征,對最形象、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作“藝術處理”,竟能夠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觀眾從思想上可以接受,這是中國戲曲表演的突出成就,也是中國戲曲藝術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關鍵詞】中國戲曲;藝術特征;虛擬中圖分類號:J8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046-01一般戲曲的表演,都強調(diào)“真實”的要求,唯其真實,才能感人。在一個小小的舞臺上,無法把實物搬上舞臺。而中國戲曲之妙,正在于此。戲曲的假戲真做,能夠使觀眾身臨其境,在朦朧之中得到想象中的真實感,這種表演,就是“虛擬”的表演。例如:“進門”“出門”,“上樓”“下樓”,“關門”“開門”,“卷窗簾”“落窗簾”,“打背工”,白天行動,黑夜行動,寫信,讀信,哄雞,喚雞,納鞋底,做針線,用袖子一遮瞼兌避風,袖子一蒙頭是擋雨……等等。在許多有成就的戲曲演員那里,都積累了些很了不起的表演,以“虛擬”的藝術手法,把假戲做得活靈活現(xiàn),更美于生活之美,讓人百觀不厭,甚至于看得上“癮”。戲曲表演有時需要借助一些簡單的“道具”(內(nèi)行稱“切末”),例如一條“馬鞭”,就是一匹馬,把馬鞭一順、一跨腿,就是“上馬”;一騙腿、一撤步,就是下馬。戲曲中用馬鞭的例子很多,一般武戲的開打都是騎在馬上,有的武將一手持馬鞭,一手持各類兵器,如《龍鳳呈祥》的趙云;有時則以槍代替了馬鞭,例如《挑滑車》的高寵;一支船槳,拿在手里,一跳,落腳后一蹲身,稍一搖動,就是上船;上船后一邊搖船槳,一邊走臺步,就是水里行船;也是一跳,但落地時實實在在,便是從船上跳到了岸上,如《秋江》《打漁殺家》《藏舟》《草船借箭》。一、唱念的虛擬中國的戲曲幾乎始終和音樂連在一起,中國的行“文”是有韻有轍的,從“韻”與“轍”的詞意來說,“轍”針對“韻”而言,而“韻”是音樂的要求??梢娭袊鴳蚯c中國文化的傾向是一致的。唱本身就是虛擬,而唱詞中虛和實結(jié)合得也相當緊密。例如《武家坡》中薛平貴的唱詞:“一馬離了西涼界”,是交代情節(jié);“不由人一陣陣淚灑胸懷”,是用了夸張的手法渲染情緒;“青是山綠是水,我好似孤雁歸來”則是虛擬;“那王允在朝中官居太宰,他把我貧苦人哪放在心懷,恨魏虎是內(nèi)親將我謀害,苦害我薛平貴所為何來?!边@是薛平貴的內(nèi)心獨白,在戲曲中衍化為曲調(diào)唱了出來。這種獨唱或獨白,本來都是內(nèi)心的活動,卻把它唱了出來,說了出來,這也應當屬于“虛擬”的一種。二、表演的虛擬化特點戲曲的表演集中在一個小小的舞臺上,而唱詞中的許多景物是無法表現(xiàn)的,不能把許多布景搬上舞臺。例如昆曲《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幾乎句句有景,句句換景:“畫廊金粉半零星,池館蒼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繡襪,惜花疼煞小金鈴。"只四句念白,演員憑借眼神、身段,就可以把觀眾帶進一個畫廊斑駁、清苔遍地、無人打掃的破敗了的花園之中。在《驚夢》一折中,觀眾聽著柳夢梅和杜麗娘的唱詞,看著他們的表演,和他們一起轉(zhuǎn)過芍藥欄,緊靠湖山石,而不需再在舞臺上制作欄桿和假山石《楸尋夢》中,觀眾隨著杜麗娘尋找夢里的湖山石、牡丹亭,跟著她來到梅樹邊,但滿臺并沒有實景,全憑演員的表演,卻令人感覺猶如目擊。反之,讓人眼花繚亂的布景,有時還會制約戲曲演員,例如在《打漁殺家》中,蕭恩劃船時,先把胡子從左臂甩至右臂,進而又從右臂甩至左臂,這樣一來一回,表示他正努力地劃船;蕭恩和桂英分別在船的兩頭,兩人一起一伏,同樣都表現(xiàn)了船在水中的顛簸。蕭恩送客屁船,突然一低頭,表示已到船邊了,不能再往前走了,只好停下來,舞臺上還有一些來自生活的動作,如納鞋底、繡花、搓麻繩、養(yǎng)雞、搓線(搓好后咬住線彈幾下)等動作,都是虛擬的表演,是無實物的表演,但這些動作隨著演員的生動表演,觀者會心領神會,而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既逼真于生活,又加上了藝術創(chuàng)造,可以給觀眾帶來無盡的審美享受。由此可見,越是細致入微的動作就越能交代情節(jié),模擬性的動作具有傳統(tǒng)性,西方戲劇的現(xiàn)實性很強,而現(xiàn)實的局限性卻很大。在虛擬性問題上,中國戲曲體現(xiàn)出了極強的過人的藝術魔力。以上實例均在說明“虛擬”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中的重要意義,更應該認識到,這是在戲曲藝術的發(fā)展中,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制約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特殊的藝術火花。正因為如此,它可以隨時轉(zhuǎn)換,轉(zhuǎn)瞬之間便可以氣象萬千,真是火花中的特殊的“亮點”。作者簡介:姜永禮(1958-),男,漢族,初中學歷,現(xiàn)為瓦房店市文化館演員,二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