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靜+黨秋芳
【摘 要】針對作文教學中學生缺乏寫作興趣這一突出問題, 本文從作文教學要樹立人文關懷的理念和創(chuàng)設“詩意”作文環(huán)境兩方面,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行了一些淺顯的探討,希望以此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作文教學 人文關懷 詩意作文 理念 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6-0208-02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到種種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教學的功利性太強,學生不能“以我手寫我心”!作文教學中不是放飛學生的生命和激揚學生的生命,而是壓抑了學生的心靈,作文教學也成了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學生不喜歡、害怕寫作文,老師也厭倦了批改大量的思想枯竭、語句不通甚至千人一面的作文,從而導致作文教學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學生覺得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寫作太難,談寫作就頭疼,因而對寫作沒有了興趣。寫作課是學生生命發(fā)展的鐐銬!
興趣,就是對某種事物積極的情緒。興趣的產生,往往要有良好積極的情緒,因此提高學生作文興趣的首要任務是老師要能夠關愛學生的寫作,讓作文教學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情感,對學生多點人文關懷,讓學生快樂地、充實地、自主地、舒展地、詩意地生活在寫作課上,讓學生進入“詩意”的作文寫作境界,而不是談“作文”就色變,談寫作就產生厭倦和逆反心理。那么,怎樣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讓學生做到詩意寫作呢?
一、作文教學要樹立一個對學生充滿人文關懷的理念。
1、豐富作文教學活動的人文內涵。
作文教學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呈現出主客體交融的趨勢,主體必須積極的調動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進入客體,達到對客體的真正理解,同時客體中蘊含的情感因素也對主體進行滲透,所以作文教學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而不是理性的分析。①錢理群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比欢茖W主義思想觀念在教育范疇演化為重理輕文的現象,具有人文性質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被自然科學化,使文科教學向理科教學模式靠攏,即把教學內容客觀化,淡化人的主觀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識結構,忽視感悟與想象。它使本來詩意的、審美的、情感與想象的、以形象思維為內核的作文教學向工具化、機械化、標準化、邏輯化轉向,導致人文精神內蘊、人文價值體系包括理想信念、審美趣味的喪失。我們很多教師迫于考試的壓力,把作文教學按照考綱的要求分條分塊的逐項講解,要求學生記憶各種作文的公式和程式,把作文教學過于理性化了,把完整的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失去了作文教學的多樣性、生動性、審美性、情感體驗性等人文內涵,從而削弱了學生寫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不到盡情的釋放。
2、增加作文教學活動的人文關懷。
一方面,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教師重分數而不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分數高的就是好學生,備受寵愛,其他大多數學生則是常受冷落的“陪讀生”。而在作文上要想拿高分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很多學生在作文課上是得不到表揚的,因而也就沒有了興趣,不愿認真對待作文課了。另一方面,在理科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基于以上兩個原因,學生會產生更多更強烈的情感饑渴,需要有人給予關懷和愛護,肯定和欣賞。所以,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要增加作文教學活動的人文關懷。其實作文教學活動是最容易滲透人文關懷的。不管學生寫了什么,寫得怎樣,只要抒發(fā)的是真情實感,我們都要滿懷真誠的去傾聽他們的心聲,試著去理解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寫作的嚴肅與尊嚴。這樣,學生就會深受鼓舞,就會對作文產生興趣。這樣,作文就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地盤,教師教書育人的陣地,師生互動溝通的橋梁。教學上師生如能形成這樣一種良好的氛圍,何愁學生不“親其師,信其道”呢?但如果學生根本不喜歡你的教學,對你的教學沒有一點興趣,你講的再好,學生也聽不進去,而且還會對這種缺少人文關懷的教學產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緒。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只有讓學生對你的作文課產生興趣了,覺得學習輕松了,才能談及作文教學的成功。
二、作文教學要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詩意”寫作的環(huán)境。
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兒童的發(fā)展,是“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生命”。西方哲學家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意即本真的自在的生命狀態(tài)。把它用于教育,就是倡導一種詩意的自在的生命化教育。它讓每一個學生在生命的教育中自由地生活,詩意地棲居。而作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關系更為密切,更應該貼近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心靈,讓學生詩意地生活在作文課堂之上。
1、更新要求太高的作文評價觀。
長期以來,在作文評價中,存在著教師對學生尊重、理解不夠的傾向:一是對學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夠。我們喜歡用挑剔的眼光來審視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思想和感情,總認為學生抒寫的思想感情不夠成熟,不夠深刻;二是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理解、尊重不夠。學生真實地書寫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為幼稚、瑣碎、不典型。這樣一來,學生面對寫作常常懷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價值,不敢寫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只好撇開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而編造生活,裝腔作勢,故作高深。這樣毫無生活來源的閉門造車,毫無真情實感的無病呻吟,當然困難重重,極不輕松了,也無一點詩意可言!因此,教師首先要學會理解和尊重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做到“以我筆寫我心”。
其次,不要求全責備,要學會欣賞。在作文評改時,我們不要一味的用范文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作文,不要把評改的著力點放在挑毛病上,而是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文。有一點毛病是在所難免的,不能挑出一點毛病就覺得是失敗之作。事實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經典之作。對于學生作文的評改,當然應該指出問題所在,并在指出問題之后幫助他們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應是發(fā)現、發(fā)掘學生在作文中所表現的語言表達、思維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特長,并幫助其進一步發(fā)展。對于學生中的優(yōu)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閃光點,都要給予欣賞,因為欣賞才是平等的交流,欣賞更易于通達學生的心靈,讓學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樂。教師的欣賞往往會影響學生的作文態(tài)度和精神生活。
最后,評語要恰如其分,富有個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學生的心血,每一個少男少女都羨慕身邊有文章發(fā)表的人,如果千辛萬苦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文,得到的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評語,學生就會覺得勞而無功、無所適從,學生對寫作的親近感、熱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導下逐漸消失,甚至走向逆反。
2、豐富作文教學形式和內容。
教師要能夠盡量豐富作文教學的形式和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使學生寫作的時候有話可說。首先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畢竟這是主要陣地。語文各冊教材的課文都是很好的學習的范文,與教材配套的各冊《課外閱讀》以及代表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還有當今中外文學名著,都可根據需要有所選擇地作為作文教學的內容。
其次要開展活動課程。學生的活動天地畢竟不寬廣,他們的見聞和情感體驗有限,因而教師要多組織一些活動,如參觀、游覽、訪問、社會調查、社會勞動等,指導學生組成各類興趣小組,如科技制作、攝影、美術、音樂、民俗等,讓學生去觀察四季的變化,體驗世間的嬉笑怒罵,讓他們將筆觸面向家庭、學校,深入到社會?!耙桓~刺”、“一盤棋局”、“一次改選”、“一場戰(zhàn)爭風云”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來源。用眼睛觀察生活,用心靈感受生活。這樣,學生不再是游離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經營的編造者,而是體驗生活表現生活的能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利用寫作“干預生活”的能力。
3、拓展學生寫作鍛煉的空間。
教師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學觀念,不能將寫作局限于一種文體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讓學生寫一些應用性強的文字,如消息新聞、對聯謎語、知識小品、故事新編、文章賞析、打油詩順口溜等,一者使學生有話可寫,二者聯系了生活,達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師要根據現實生活的需求,及時尋找讓學生寫作的機會。如學校舉行文體活動,可組織學生創(chuàng)作開幕詞、閉幕詞、出簡報、寫新聞報道;充分利用板報、櫥窗等宣傳陣地,積極撰寫稿件,組織投稿。
教師要拓寬學生寫作的渠道,不能將作文局限在規(guī)定的時間和場景中,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練筆的空間。如:讓學生準備一個“隨筆本”,隨時進行作文練筆。隨筆本上的作文,內容不限,體裁不限,讓學生將當天、本周、近段時間內自己感觸較深的人或事寫下來,并持之以恒。
以上就是我的幾點粗淺的認識。希望我們教師的人文關懷和行之有效的教學努力,能夠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 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舒展學生的心靈,激揚學生的生命,真正提升學生的素質,讓學生能夠詩意地棲居在作文教學生活之中。這樣學生就不會不再喜歡上作文課了,而是會把它當作傾訴心聲的平臺,師生交流溝通的橋梁,也更能實踐現代教育是為人的全面發(fā)展而服務的教育宗旨。
參考注釋:
[1](姚國華著《全球化的人文審思與文化戰(zhàn)略》上卷《文化立國》,下卷《大學重建》,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