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水仙
《雨點兒》一課,語言簡練,內(nèi)容淺顯易懂,采用了童話故事的形式,把“萬物生長離不開水”的道理滲透在課文中,教學時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充分利用文本,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充滿活力。
【片段一】
出示句子:A.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B.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
師:請你們認真讀讀這兩句話,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我發(fā)現(xiàn),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數(shù)不清的”四個字。(師相機給“數(shù)不清的”加下劃線)
師:你的發(fā)現(xiàn)很重要。試讀讀并想想,加了“數(shù)不清”這個詞,有什么好處?
(生讀句)
生:加了“數(shù)不清”這個詞,我仿佛看到了許多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
師:說得真好。原來,“數(shù)不清”這個詞還有這么大的本領(lǐng)。那誰能試著用“數(shù)不清”這個詞說一句話?
生:天上有數(shù)不清的星星。
生:教室門口有數(shù)不清的樹。(實際上教室門口只有兩棵樹)
師:你們看,這門口有數(shù)不清的樹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我們教室門口的樹,不能說是“數(shù)不清”呢?
生:因為這些樹分開來,可以數(shù)。
師:是這個原因嗎?
生:(齊答)是。
師:大家看老師手里拿了“數(shù)不清”的樹葉對嗎?
生:不對,老師,手里只有一片樹葉。
師:哪里有“數(shù)不清”的樹葉呢?
生:教室門口的樹上有數(shù)不清的樹葉。
師:對了,教室門口的樹上有很多樹葉,數(shù)都數(shù)不清,所以有……
生:數(shù)不清的樹葉。
【評析】
此片段突出了:讓靈動生成熠熠生輝的主題。片段中,面對學生的曲解,教師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順學而導,以手中的一片樹葉為例,給學生搭建一座品讀詞語的橋梁。如果當時教師只是把“數(shù)不清”含義直接解釋給學生聽,學生雖然知道了這個詞的意思,但不一定能理解得透徹,進而靈活運用它。教師以靈活的教育機智,及時變奏教學流程,超越文本,鏈接生活,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的教學,既有深度又有寬度,充滿靈活性。
【片段二】
師:雨點兒到過的地方都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書上是怎么寫的?學生自讀課文。
師:為什么花更紅了,草更綠了?
答1:因為雨把花草身上的塵洗干凈了。
答2:因為下雨后花草的心情很好,所以更漂亮了。
師:為什么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會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
答1:因為花和草長出來澆水,雨就是水。
答2:因為人長高要喝水,小花小草長高也要喝水,所以就長出花和草來了。
師:誰愿意美美地朗讀第五自然段?他讀得怎樣?你能自己找對手比賽讀嗎?一起加動作表演讀讀。(出示課件:課文插圖“雨點兒欲滴,小草發(fā)芽,鮑花盛開,蝴蝶飛舞”的特寫鏡頭。)
師:猜猜,現(xiàn)在這些小花、小草們會說些什么?
生:花兒可能會說:“謝謝你,雨點兒。是你讓我開得這么美?!?/p>
生:小草可能會說:“謝謝雨點兒,又讓我穿上了綠衣裳?!?/p>
生:種子可能會說:“雨點兒,多虧你了,不然我就不能發(fā)芽了。”
【評析】
1.此環(huán)節(jié)巧妙設計了一個指導朗讀的過程,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欲望,讓學生在一情境中逐字逐句朗讀,自然而然降低了難度,在讀的過程中形式多樣,有美美的讀,有比賽讀,有加動作表演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同時還讓學生在學習伙伴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初嘗閱讀的快樂!
2.在這個片段中,老師一切教學手段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觸文本,領(lǐng)悟文本。當學生動情之時,不忘返回文本,讓學生讀書看課本是怎樣寫的。并引導學生理解“更”字,使學生對雨后的景色變化理解得更透徹。此時,再出示課件,引導想象,體會萬物對雨的感激之情便水到渠成了。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