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靈珊 馬貝
摘 要:“合作原則”是由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H.P.Grice)在哈佛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所提出來的。格萊斯將雙方在交談中所必須相互配合,共同信守的原則稱之為“合作原則”。而課堂教學就是由老師和學生所組成,并且需要師生雙方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因此,作為老師應該對“合作原則”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并且合理運用到德語基礎教學中,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合作原則;課堂教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7-0138-01
格萊斯認為,合作原則是一切語言交際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只有在交際活動中參與的雙方都遵守合作原則,才能更好的相互理解,從而達到最佳的交談效果。語言教學也屬于語言交際活動的一種,它主要側重于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使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鍛煉語言能力,擴大知識面。而外語教師則是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本文主要以德語基礎教學中所遇到的情況為例,從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出發(fā),簡單闡述在德語基礎教學中老師應當如何遵守合作原則,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格萊斯的“合作原則”
格萊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指出,人們在談話中所遵守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主要體現(xiàn)在四條準則上面,分別是量的準則(The Maxim of Quantity),質的準則(The Maxim of Quality),關聯(lián)準則(The Maxim of Relation)和方式準則(The Maxim of Manner)。量的準則主要體現(xiàn)在談話者所說的話應該滿足且不超出交際所需的信息量;質的準則指參與交談的雙方不要說自知是虛假的話,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關聯(lián)準則則要求談話者所說的內容要相互關聯(lián);方式準則則要求雙方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練且井井有條地進行交談。
二、“合作原則”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
課堂教學中的語言交際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好所學的知識并且能夠正確應用。不同的語言課堂中老師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例如德語文學、語言學等課程主要以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而本文主要以與德語聽、說、讀、寫技能相關的課程為例進行分析,因為在這一類課程中學生的參與度要相對高一些,因此老師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課堂引導作用。作為老師該如何規(guī)范自己的課堂語言,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呢?
首先,老師應該遵循量的準則。以大一基礎德語課堂教學為例,學生們剛剛接觸德語,對于德語學習的興趣是濃厚的,但基礎卻是薄弱的。作為老師應該合理安排每一節(jié)課的內容,做到內容充實,但又不過多補充相關內容,否則學生很容易將興趣和重心放在補充的內容上而導致本該掌握的課本內容卻沒有很好得理解。例如,當代大學德語第一冊第六課的主題是Essen und Trinken (吃喝在德國),這一章節(jié)主要介紹德國的飲食文化,同時讓學生們掌握如何在餐廳及食堂點餐。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對德國的飲食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作為老師應當在課堂中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可以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籠統(tǒng)地介紹一下德國最出名的面包種類及啤酒類型,但點到為止,切記不要面面俱到地將德國吃喝介紹一遍,這樣不但耽誤課堂時間,增加老師的備課任務,也使得學生面對大量的信息不知該如何提取重點。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們雖上得開心,但收獲甚少。這樣的課堂其實是不成功的,因為老師所提供的信息量超出了學生的需求,轉移了學生的學習重點,這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這一條規(guī)定。因此,老師應該把握好信息傳遞在“量”這一點上的尺度。
其次,老師應該遵守質的準則。老師作為學生獲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一定要確保自己所說的話真實無誤。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要對授課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問題做好預先的解決,以此來確保質的準則這一條要求。例如,當代大學德語第二冊第一課的標題是Wenn einer eine Reise tut,… (如果一個人要旅行,那么他會…),為了使標題成為一個完整的句子,老師需要引導學生補充一些內容,除了學生已經掌握的和一些常見的回答,作為老師還應多做一些準備,例如露營,探險等詞匯的德語表達。當然,老師也有可能面臨一些準備不到意外情況,即便如此也不可隨意將不確定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可將不確定的內容在課下進一步確認后再傳授給學生。
第三,老師還應該遵守關聯(lián)準則。這就要求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要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相關聯(lián)。如果要講解語法就應該準備好相關例句,如果講解課文,就應該著眼于句子結構,詞匯分析,文章類型等方面,不要講與課堂教學毫無關系的內容。
第四,老師同時還應該遵守方式準則,即避免晦澀,避免歧義,簡練且井井有條。這一條準則對老師的語言表達方式提出了要求,即要求老師說話簡明扼要,避免用語意含糊的詞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接受能力,作為德語基礎教學的老師,上課所使用的語言應該以中文為主,德語為輔。中文講解應言簡意賅,避免使用過多重復性詞匯,德語講解則應盡量使用學生所學過的詞匯,適當增加進一些難度適中且可通過上下文語境判斷出的詞匯。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也可以學習到新的詞匯。
三、結語
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一方面受制于合作原則的規(guī)則,另一方面合作原則也在課堂教學這一特殊的交際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課堂教學在語言使用上要求準確性,條理性,同時考慮到初學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老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應該平衡好“量”與“質”的關系,細化和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爭取用最簡潔有效的語言傳遞出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信息。只有老師遵守了合作原則,學生們在課堂中才能吸收到最多的知識,課堂教學活動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參考文獻:
[1]郭晨.會話合作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國校外教育,2009/08.
[2]王京平.德語語言學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