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星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鋪天蓋地地涌現(xiàn)。我縣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的洗禮——一期又一期地課改培訓不斷。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老力量在困惑摸索中欣喜又艱難地蹣跚。
2015年8月的全縣課改培訓后,我有幸地參加了涿鹿縣全縣小學的一次課堂教學比賽。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認真?zhèn)湔n,但是在學生讀完課文后,直接提出了完全和我預設的不一樣問題,想不到的問題如下:
問題1:老師什么是火柴?火柴是干什么的?
問題2:什么是平安夜?是哪天?
問題3:這個小女孩幾歲了?
幾個與教學目標完全無關的問題,我無從下手,我用了這樣的方法解決了這幾個問題。
“多有新意的問題啊!但這不是我們今天上課的主要任務,我們來看……”
課下反思:我重新認識了高效課堂:
1.遺憾的是我應該以學生這三個問題為契機有效地進行探究教學的操作,應該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教材。“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至理名言。其實學生提出了這么啟迪思維極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就應當積極地創(chuàng)設一個空間,給孩子一個支點,讓他們通過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開展探究學習,超越文本,獲取新的知識。并不是為了上課而上課。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使不相連的聚合粘結……
2.在課堂中,提倡和鼓勵學生圍繞問題展開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更加強烈。給學生分小組,這樣課堂上學生的參與面就廣,不只是提問幾個學生,一節(jié)課也就是那幾個老師的代言人在說話,其他的孩子根本無動于衷。在教學中一定要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發(fā)展。
3.備課充分,語文課的類型是多樣的。課的類型設計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一般的模式是感知—理解—欣賞—積累—運用。要以此為依據(jù),可以設計多種類型的課。如以感知為目的的預習課、觀察課、實驗課、游戲課;以理解為目的的講讀課;以理解、欣賞作品和積累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朗讀欣賞課、背誦課;以訓練讀速為目的的默讀課;以檢查課外閱讀為目的的閱讀作品報告課、寫作課;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口語交際課、說話課、演講課;以運用讀寫方法為目的的讀寫練習課;以發(fā)展思維能力和讀寫能力為目的的探究課等。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