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厚洪
摘 要:清代至民國時期,浙江畬民在締結婚姻時重視訂立婚姻契約?,F(xiàn)存畬族婚契再現(xiàn)了當時畬客招贅婚、寡婦招夫婚、招親接腳婚、收繼配媳婚等婚姻習俗及其變遷。畬族婚契中的婚俗用語,不僅反映了畬民對幸福美滿婚姻的追求,也展現(xiàn)出了尚禮崇古的民族秉性。
關鍵詞:清代;民國;浙江;畬族;婚契
婚嫁乃人生喜事,雖屬普遍現(xiàn)象,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會有不同的儀禮和程式。據(jù)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版《遂昌縣志》卷十一《風俗志·畬民》載,畬民“自粵而閩入浙”,有關婚姻禮俗頗為考究。在浙江世居少數(shù)民族中,畬族人口最多,麗水、金華、衢州、溫州等地都有。歷經(jīng)遷徙的畬民擇地定居后,產權意識逐漸萌發(fā)并不斷增強,重視訂立交易契約且相沿成習,受此影響,清代至民國時期,在締結婚姻時訂立婚契也成為浙江畬民的一種生活習俗。
筆者在調查、收集、整理浙江畬族契約文書時,發(fā)現(xiàn)了6件畬族婚契,從形成時間看,最早的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雷阿明立上門招親書》,距今150年,最晚的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一月《周獻富立合同婚書》,前后跨度80余年,此外還有民國九年(1920年)三月《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民國二十年(1931年)五月《雷朝土立靠書》、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雷水元立收繼配媳婚書》、民國時期《雷石君立婚書》。這些婚契均由畬民世代留傳至今,前5件畬族婚契提要已輯錄于《浙江畬族民間文獻資料總目提要》[1],復制件藏于麗水學院畬族文化研究所。新近發(fā)現(xiàn)的《雷石君立婚書》藏于松陽縣象溪鎮(zhèn)村頭村畬民家,破損較為嚴重,部分契文殘缺,鑒于該契與其他民國契約一同保存,判定其形成于民國時期。筆者不揣冒昧,試以6件畬族婚契為例探析清代至民國時期浙江畬族婚俗形態(tài)及其變遷,并就婚契中的婚俗用語擇要分析。
1 畬族婚契中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婚俗形態(tài)
1.1 畬客招贅婚。招贅,俗稱“招上門女婿”。據(jù)民國十四年(1925年)版《龍游縣志》之《地理考·畬民風俗》記載,畬客喜招女婿,有“招婿為子”之俗。畬客招贅時,婚契上常載有“上門”“招親”“靠”等字樣?!独装⒚髁⑸祥T招親書》《雷朝土立靠書》《雷石君立婚書》等3件婚契的婚姻屬于此類。
畬客招贅婚作為與傳統(tǒng)“男婚女嫁”形式相異的婚姻形態(tài),長期存在于畬族民間,是畬族婚俗中極為常見的一類。筆者在實地走訪畬族村落時,對畬民婚姻形態(tài)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招贅婚比例約占25%,其中有的家庭父子兩代均為招贅。畬客招贅婚之所以盛行不衰,對于女方來說,原因多為“無男靠女”,《雷阿明立上門招親書》中言“藍仁生子亡,別無靠,所生一女……無男靠女”,《雷朝土立靠書》中言“藍氏東奶并無親子,所靠一女配夫”;對于入贅女家的男方來說,既可擁有勤勞力穡的畬族女子,又能緩解多子家庭人多地少的壓力,有義務給女方父母養(yǎng)生送終,也有權繼承女方家產,盡管從妻居,但所生子女可二姓同承,可謂好處多多?!独装⒚髁⑸祥T招親書》中載明婚契“內載家伙、物件任并(憑)雷阿明應用”,所撥妝奩田、造屋田等“雷邊永遠千秋為業(yè)”,《雷朝土立靠書》中則言明“日后所生長子藍、雷二姓仝(同)承”。久而久之,男子入贅畬家便習以為常了。
1.2 寡婦招夫婚。寡婦招夫婚,是指喪偶婦女住在原夫家,招進后夫來承繼前夫門戶,由后夫擔負養(yǎng)育子女、贍養(yǎng)老人等重任。此類婚契常有“招夫”字樣,《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屬于此類。在《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中,載有“將鐘陳祖親邊上門招夫,養(yǎng)子、養(yǎng)父”等語,說明寡婦藍門雷氏所招后夫為鐘陳祖,該男子需與藍門雷氏一同贍養(yǎng)前夫父親、撫養(yǎng)前夫孩子。
在這類婚姻中,后夫一般無權繼承前夫家產,而前夫之子卻有權繼承繼父所得業(yè)產,但由于繼父對前夫之子有養(yǎng)育之恩,因而前夫之子有義務給繼父養(yǎng)老送終。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后夫入寡婦門后,共同生育孩子,后夫所有業(yè)產將由前夫之子和后夫之子平分承繼。因此,《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載有“藍姓前有子代善(膳)二父(繼父)過老”之語,意即前夫之子需贍養(yǎng)供膳繼父,契中“日后陳祖手所得業(yè)產,兩姓兄弟平分”之語,言明后夫所得業(yè)產可由藍姓、鐘姓兄弟“品搭均分”。
1.3 招親接腳婚。當畬漢通婚趨于常態(tài),漢族男子入贅畬家時有發(fā)生,但主動通過“招親”形式進入寡婦家者畢竟只是個例,因為漢族社會中入寡婦門的后夫常遭人恥笑。然而在畬族社會中,入寡婦門的后夫并不會因此受人歧視。由于民間常稱此類男子為“接腳婿”,暫且將此類婚姻稱為“招親接腳婚”?!吨塬I富立合同婚書》屬于此類。
招親接腳婚與前文所述寡婦招夫婚在婚姻形態(tài)上幾乎相似,之所以另列一類,是因為從婚契的立契主體來看,兩者正好相對,寡婦招夫婚的立契者為寡婦,招親接腳婚的立契者為入寡婦門的男子。《周獻富立合同婚書》中,男方周獻富“未成(曾)娶妻”,與藍氏婚配后,藍氏前生一子元生“歸周姓以作半子”,保證了周獻富“有后”之需,原本藍氏家“赤貧難以生活,不能耕種田地”,有了周獻富便可走出“缺乏勞力”困境,兩者結合亦不失為“兩全其美”。
1.4 收繼配媳婚。當已婚婦女不幸喪夫后,公公婆婆常通過收繼子來與兒媳配婚,即后夫以前夫父母繼子、前夫兄弟之名分與喪偶婦女成婚,此謂“收繼配媳婚”,俗稱“收繼婚”?!独姿⑹绽^配媳婚書》屬于此類。
古時收繼婚既有同輩兄弟間的收繼,又有異輩父子間、叔侄間的收繼。清代至民國時期的浙江畬族社會,收繼配媳婚多在同輩間進行,喪偶婦女所配后夫大多為原夫表(堂)兄弟。從《雷水元立收繼配媳婚書》中“雷姻母藍氏原生一子藍清”可知,雷水元之子與收繼后配給媳婦黃氏的藍清為表兄弟關系,此種婚配方式,或有借助“親情”來培養(yǎng)和促進“夫妻感情”之意。
另據(jù)筆者考察,在畬族社會,喪夫寡婦若要改嫁他人,可將自己名下的部分家產帶到新夫家,而且前夫父母還得拿出一筆聘禮,如果以收繼方式配婚,則無需另立婚帖,也不必再議彩禮,有效規(guī)避家財外流。加之《雷水元立收繼配媳婚書》中黃氏與原夫未曾生子,為了讓她給雷家傳承宗嗣,“收繼配媳”便成了“理所當然”之事,而且契中載明“藍清”被收繼之后改名為“雷清”。
2 清代至民國時期浙江畬族婚俗變遷
2.1 從奉行族內婚向族外通婚轉變。畬民曾有“莫嫁阜老(漢人)”的祖訓,主張族內各姓相互通婚,各姓內有若干支祖系,同姓者不同支亦可通婚。隨著朝廷無差別戶籍管理制度的推行,再加上良好的民間互動,到了清末民初,部分畬民不再恪守祖訓,通婚范疇從族內逐漸拓展到族際。
6件畬族婚契中,《雷阿明立上門招親書》《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雷朝土立靠書》屬于族內婚,《周獻富立合同婚書》《雷水元立收繼配媳婚書》屬于畬漢通婚。即便寡婦招夫,起初也只在畬族內部選招后夫,民國時期畬漢通婚常態(tài)化后,后夫才可能是漢人,《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中藍門雷氏所招丈夫鐘陳祖為畬族,《周獻富立合同婚書》中雷門藍氏所招丈夫周獻富為漢族。
2.2 包辦婚姻漸少而自由婚姻漸多?!独姿⑹绽^配媳婚書》中黃氏曾“有意忠厚之人”,可惜未得到公婆認可,最后由公公雷水元一手操辦“收繼配媳婚”。換言之,寡婦再嫁時,大多無權自由選夫,常由前夫父母選擇符合他們意愿或有血緣關系的未婚男子為繼子,并使其與兒媳成婚,這明顯屬于封建包辦婚姻。
收繼配媳婚因違背婦女意愿,歷來備受詬病,甚至歷朝律例也強調嚴懲,該陋習在我國大多數(shù)地方逐漸銷聲匿跡。畬族社會到了民國時期尚有收繼配媳婚,一方面緣于“山高皇帝遠”,法規(guī)對其影響小,另一方面則說明偏居山地的畬民依然存在封建殘余思想。
“通過男女會晤,自由戀愛,進而達到自由結婚”[2],是清末民初婚姻生活的新事物?!独装⒚髁⑸祥T招親書》中“自愿托媒儀兄引到源口”之語,《周獻富立合同婚書》中“自愿向到本邑占灣地方所有母子二人”之語,都表明屬于“自愿”成婚,甚至《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中的藍門雷氏喪夫后,“自愿托媒將鐘陳祖親邊上門招夫”,說明寡婦也可自由選擇后夫。此處所述的幾樁婚姻,都屬于自由婚姻范疇。
2.3 畬女再嫁、寡婦招夫現(xiàn)象頻仍。由于強烈的貞節(jié)觀作祟,漢族女子改嫁、招夫者少之又少,但畬族民間并不對此加以指責或限制,因而畬族女子再嫁、寡婦招夫現(xiàn)象并不罕見,當然,女子再嫁、寡婦招夫亦非隨意妄為,通常要征得宗族同意或親友認可,例如,《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中“在見人”有“祖公”(丈夫之父)和“大伯”(丈夫之兄)等人簽字畫押就是明證。
細讀《周獻富立合同婚書》,還發(fā)現(xiàn)該婚契有其特殊之處——女方雷門藍氏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寡婦”,只是“前夫出征所(數(shù))年,并無信回家,不知下落”而已。在丈夫生死未卜之時,藍金翠勇敢“招夫”,此舉著實令人不可思議,卻也著實叫人佩服。與其堅守所謂的“貞節(jié)”,不如追求真實的“幸?!保谑侵塬I富和雷門藍氏在獲得族人認可之后組建家庭來改善當時的窘境。這樣的婚戀觀是否“合法”呢?如若放在當下社會來審視,未免有“重婚”之嫌,可在當時或是合乎情理的,因而也是“情有可原”的。
2.4 兩頭兼顧、一同奉養(yǎng)雙方父母。以招贅婚、招親婚、收繼婚等方式進入女方家庭的男子,除供養(yǎng)岳父岳母,還要供養(yǎng)自家父母,俗謂“兩頭家”。《雷水元立收繼配媳婚書》中,載有“惟子有母藍氏□□七十有余,跟從吾家供膳百年,并無虐德(待)之理”等語,可見雷清既要贍養(yǎng)岳父母,又要照顧自己生母,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兩顧家庭”。
在實地調查中,據(jù)畬民介紹,“兩頭兼顧”的好處是有權繼承雙方父母財產。上述《雷水元立收繼配媳婚書》中僅載有女方“田園、山場、屋宇、產業(yè)、器具、什物,概歸繼子作生子管業(yè)”,并未提及男方相關財產,許是可繼承的財產微不足道。若果真如此,無論是否有財產可承繼都愿意孝養(yǎng)父母,則更加體現(xiàn)了畬民的仁愛孝順。其實,并不計較父母家產而自覺供膳奉養(yǎng),這樣的仁愛孝順才是最為純粹的。
2.5 重視女性,維護婚姻家庭穩(wěn)定。從畬族婚契中不難看出,畬族女性是相對受重視的,甚至被置于較高地位,這與近代女性地位相對低下迥然不同。這一點在畬客招贅婚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在畬客招贅婚契中,關于男方入贅后的“行為約束”“違約懲處”占了較多篇幅,當男方出現(xiàn)“懶惰生端”或者“反悔逃婚”等情形時,女方有較大處置權,還可獲得與聘金等額的賠償。例如,《雷阿明立上門招親書》中載明,如果雷阿明棄家逃走,則將“稟官究治,削身回家”,“削身”意同“凈身出戶”,所交聘金“貳拾仟文”“無取”(不得取回);又如,《雷朝土立靠書》中載明,雷朝土“如若生端”,藍家一女可獲取“聘艮(銀)玖拾陸元正”的賠償;再如,《雷石君立婚書》中載明,雷石君“如若懶惰□□”,則要補償女方聘金“貳拾肆仟文”。
或許正是婚契中的這些約定,有效促使招贅上門的男方更加勤懇勞作、敬老慈少,從而使得他們的婚姻與家庭更加穩(wěn)定。據(jù)此,筆者推測,這應是在浙江畬族婚契中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離婚契約或牽涉婚姻的訴訟類契約的原因之一,由于有約在先,而且彼此遵守承諾,這便讓婚姻與家庭變得和諧而美好。
3 浙江畬族婚契中的婚俗用語
3.1 托媒說定。傳統(tǒng)婚姻大多推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說媒,作為婚姻“六禮”之第一步,常被視為“使婚姻合于道德的楔子”[3]。在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畬族社會,無論是初次婚姻還是寡婦再嫁、接腳招親,都離不開“媒妁”。從畬族婚契中“媒翁”“媒兄”“媒媽”等語詞推知,畬族婚姻通常由中老年男子或婦女充當媒妁,畬民之所以年歲稍長者充當媒妁,是畬民尊宗敬老的一種表現(xiàn)。在《雷阿明立上門招親書》中,“媒儀兄”藍雷發(fā)將藍一女與雷阿明二姓配合為婚,且載有“媒人說定”之語,充分說明“媒”在配婚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3.2 好日好時。就像“六禮”之“納吉”“問名”“請期”一樣,畬族婚俗中非常重視挑選吉日成婚?!独壮亮⒖繒分休d明結婚之日為“民國貳拾年五月十二日”,《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中雖未載明具體日期,但有“好日好時”之語,意為選擇吉日良辰完婚。畬族婚契還常載有男女雙方年庚生辰,例如《雷阿明立上門招親書》中載有“(一女)年庚丁未廿歲”“(阿明)年庚甲辰廿三歲”等信息,實際上就是為了方便雙方家長請算命先生按男女雙方生辰八字“挑日子”。畢竟,婚姻是終身大事,“好日好時”旨在圖個吉利。
3.3 彩轎盛嫁?!独壮亮⒖繒分杏醒浴懊駠E拾年五月十二日采橋迎接過門”,“采橋”二字疑為筆誤,應為“彩轎”,方言中二詞同音。筆者考察浙江畬族村落時了解到,“彩轎”是當年畬族盛嫁的重要“標志”,彩轎盛嫁還有上轎攤傘包、轎符包、回頭包、開轎門包等習俗,此說法極好地印證了婚契中所言“彩轎”出嫁之盛況。其他5件婚契未載“彩轎”字樣,結婚之時應是以步代轎的“行嫁”。據(jù)民國十四年(1925年)版《龍游縣志》之《地理考·畬民風俗》記載,畬族婚嫁有“夫婦且行且歌”之“行嫁”習俗,顯得簡約素樸。相比較而言,“坐彩轎”自然要顯得奢華隆重一些。
3.4 交拜天地。亦作“相拜天地”?!独壮亮⒖繒分性弧敖话萏斓?,仝(洞)房花燭”,《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中曰“相拜天地、香火”。按傳統(tǒng),畬族婚嫁拜堂儀式由族中最有聲望的老人主持,新人立于廳堂,先面向大門拜天地,轉身拜中堂香火榜,再是拜高堂、拜祖父母以及夫妻對拜等。畬族婚契中,對“拜天地”特別強調,其中含有祈求夫妻恩愛、天長地久之意。
3.5 接代宗嗣。畬族婚俗中,夫妻拜堂后需踩在布袋上入洞房,謂之“傳袋(代)”。其傳宗接代之意,在婚契中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藍門雷氏立招夫婚書》言“桂子蘭房,發(fā)子旺孫,代正傳流,永遠接代宗嗣”;《雷石君立婚書》言“天長地久,傳子及孫”;《雷朝土立靠書》以“枝枝興隆,葉葉發(fā)達”為喻,還有彩語“百世其昌”;《周獻富立合同婚書》則直言“承繼二姓祖宗香煙(火)”。所有這些語詞,無不流露出畬民傳宗接代的樸素情懷。
參考文獻:
[1]呂立漢.浙江畬族民間文獻資料總目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31~235.
[2]梁景時.清末民初婚俗的演變述論[J].山西師大學報,1999(1):70~73.
[3]劉大偉.試論媒妁在中國傳統(tǒng)婚俗中的角色意義[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7(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