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薇
摘 要:音樂在帶給人美感享受的同時,也能對學生的心理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在對學生進行小提琴教學時,不僅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專業(yè)水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小提琴;教學
小提琴以其優(yōu)美動人的聲色而備受喜愛,隨著社會對于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需求的上升,加強對于學生的小提琴教學,尤其是注重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對于如何在小提琴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闡述。
1 教師適當引導,培養(yǎng)學生樂感
學生對于小提琴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聆聽的方式來體會演奏者在樂曲中所包含的感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的傳授之后,既要通過自己演奏使學生認真聆聽,還應該要求學生不斷自己進行練習,自己一邊演奏一邊感受,慢慢領會樂曲中所要表達的感情,在經過反復練習之后,才能與樂曲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才能進一步開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當然,不同的樂曲、不同的演奏家所演奏的樂曲風格不同,沒有固定的標準,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使學生在開發(fā)自己腦力的同時,探索出一種適合自己的音樂風格。在這個過程中,最應該注意的就是心與手要保持高度一致性,腦子在演奏的過程中占據主要地位,但是手指的彈動也要跟隨大腦的運轉。例如,在演奏時對琴弓拉動的頻率、速度、用力大小都會導致不同音色的產生,這些就是演奏者用來表達自己感情的媒介,將這些因素應用到演奏之中,使聽眾也能感受到自己所表達的感情。當然,對于音樂的表達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而是通過旋律變化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讓聽眾也能感同身受。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天鵝湖》曲目的教學時,在不同的曲段所演奏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最開始是比較平和的曲調,也可以反映出這時演奏者的心境是平靜的,而演奏手法就可以用長弓來代替,烘托出一種寧靜的氛圍,使人慢慢進入音樂意境之中去;后面當王子與大家快樂的跳舞時,節(jié)奏就會加快,這時就可以通過增加弓上的壓力加快弓的拉動速度,這也可以反映出此時演奏者的內心不再平靜。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延伸到其他曲目的教學之中去,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導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對弓進行移動和撥動,讓他們自己來體會音色的差別,當加快弓的速度時,聲音就會很強很響亮,弓的位置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而當速度降下來,又會給人一種很柔和的感覺。因此可以說,對學生的小提琴教學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學生通過聆聽有了自己的理解,最終完成各具特色的演奏。
2 掌握演奏技巧,發(fā)揮學生想象
在對學生進行彈奏訓練中,關鍵就在于對學生的胡搜之上下起落進行練習,對于小提琴的演奏應該從指根處進行發(fā)力,拉動弓所發(fā)出的音是通過指關節(jié)的一起一落而形成的,這樣形成的音色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接觸過小提琴的學生,在最開始進行學習的時候,可能感覺到更多的不習慣,指法僵硬,毫無技巧可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指導學生掌握技巧,引導他們要利用指根關節(jié)的抬升來發(fā)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控制音準,也不會發(fā)生拖音的現象。但是只是了解這些還不夠,還要掌握在彈奏過程中手指應該抬起的高度和下落的位置,如果手指抬起的高度太高,手指的動作幅度就會增加,會直接影響手指的靈活程度,對演奏產生阻礙作用。但是在演奏的過程中,我們也是不能一直盯著手指和弓的位置進行演奏的,也就是說對于手指位置的變化和弓的變化要熟記于心,必須熟練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演奏小提琴。例如,在演奏名曲《梁?!窌r,就可以通過增加滑音的技巧來表達思想感情。在第二節(jié)演奏時,將滑音與震音一起使用,更能表達出祝英臺與梁山伯在草堂進行結拜時內心的忐忑之情;而在第四節(jié)演奏時,則需要手指進行緩慢滑動,以此來表達祝英臺在反抗包辦婚姻過程中的悲憤與無奈。當然,只是掌握熟練的演奏技巧對于小提琴音樂的表達也是不完善的。小提琴的演奏是通過聲音來傳達感情,因此對于演奏過程中的很多聲音變化都是學要學生自己去想象的。在練習過程中的基礎理論和概念,最終是要通過想象與聲音形成某種聯系,而借由音樂表達出來的。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某一段樂曲展開想象,發(fā)揮跳躍式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可以由教師進行示范性演奏,學生通過聆聽進行想象,在腦海中形成與之相應的畫面,然后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演奏,這才是對小提琴學習的最好方法。
3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創(chuàng)造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音樂教學中尤其是小提琴教學過程中被廣泛應用,一定的教學情境對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考能力和音樂感知能力是極有好處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小提琴教學時要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的想象力能夠充分發(fā)揮,從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教學目標。小提琴獨具的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使得小提琴教學不同于其他的樂種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善于利用語言、圖形和再現音樂場景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開拓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四季》這首樂曲的賞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整首樂曲根據提示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對應不同的景象,學生對所劃分的四個部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腦海中構造出不同的四季之景。如,在對春季部分進行演奏時,學生想象到的是萬物復蘇、大地回春的景象;在對夏季部分進行演奏時,學生想象到的是蟲鳴蟬叫、生機盎然的景象;在對秋季進行演奏的時候,學生想象到的就會是秋收碩果、忙忙碌碌的景象;在對冬季部分進行演奏時,學生想象的是銀裝素裹、走路打滑的情景,這樣的想象對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樂曲意境是很有幫助的。
當然,在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過程中,也不能對學生過于嚴苛,要多學生多多進行鼓勵,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不同的個體在學習音樂時,所觸發(fā)的感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演奏出來的樂曲也是不同的,因此對于小提琴的演奏,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死板規(guī)定,演奏效果是要根據不同因素綜合考慮的。小提琴演奏的技巧是可以傳授并掌握的,但是學生的演奏發(fā)展趨勢是不可估計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演奏進行鼓勵,畢竟每個學生對于音樂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悟的,學生在對音樂傾注了不同的感情時,演奏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此時就需要教師的鼓勵和支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音樂教學的日益普及,小提琴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被更加廣泛地進行推廣。在對學生進行小提琴教學時,注重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小提琴教學的靈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進行譜曲和對樂曲展開聯想從而能夠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小提琴的演奏過程就是對音樂由感知到再現的一個過程,也使學生對于音樂的融合過程,這就為小提琴教學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對于促進小提琴教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徐箐.小提琴教育與創(chuàng)造教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群文天地,2011(6):124.
[2] 馮歡.淺談兒童小提琴教育[J].關與時代,2009(3):45.
[3] 黎庶堯.小提琴教育與創(chuàng)造教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旅游縱覽,201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