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桑
摘 要:團體輔導相比于個體咨詢更強調(diào)利用團體的資源,通過團體內(nèi)人際交往產(chǎn)生的動力促使個體在參與中觀察學習從而不斷地調(diào)試自己。本文以跨文化適應理論為基礎,探討團體輔導在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中的應用。
關鍵詞:團體輔導;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3-00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3.006
一、團體輔導設計的理論基礎
根據(jù)Redfield Linton 和 Herskovits給出的定義,文化適應是指: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fā)生持續(xù)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雖然文化接觸對雙方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適應問題,但是由于影響程度的不同,所以本文探討的是進入新文化的個體對新文化的適應。目前,學界對于文化適應的模型、因素、策略都有諸多的理論和學說,而本團體輔導的理論設計基礎主要是以Lysgaard1955年提出的U型曲線理論以及在此理論基礎上由Oberg提出的“文化沖擊”理論和Gullahorn提出的W曲線理論。在跨文化適應策略方面主要是以Berry提出的“跨文化適應模型”為基礎。
Lysgaard在1955年對200名赴美的挪威學者的跨文化適應進行了考察,他發(fā)現(xiàn)在美國停留低于6個月或者多于18個月的學者的適應狀況要好于6-18個月的學者。Oberg在U型曲線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休克”(也稱“文化沖擊”)理論以及人在“文化沖擊”下文化適應所要經(jīng)歷的四個階段。所謂文化沖擊是指進入新文化后人們由于突然失去熟悉的社會交流信號或符號,對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產(chǎn)生的深度焦慮癥。
而文化適應則要經(jīng)歷四個階段:1.蜜月期:是指進入一種新的文化后產(chǎn)生的新奇、愉快的情緒的階段。2.危機期:經(jīng)過最初的新奇和愉快后,由于在新文化中遇到的種種挑戰(zhàn),開始產(chǎn)生了一些不適、受挫、焦慮的負面情緒。3.恢復期:這個階段,個體開始學習危機解決方式,并適應東道國的文化。4.適應期:個體適應東道國文化,感覺愉悅滿足。Gullahorn進一步發(fā)展了U型曲線理論,提出W理論,用W曲線來描述留學生回國后將會再次經(jīng)歷U型曲線的適應過程,因此整個完整的文化適應呈現(xiàn)出W曲線。
Berry提出的“跨文化適應模型”則是以保持傳統(tǒng)文化和身份的傾向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體交流的傾向性為兩個維度區(qū)分出四個文化適應策略:融合(inter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和邊緣化(marginalization)。如果個體既保持自己本身的文化身份和特征,同時也積極適應接納東道國文化,便屬于融合;如果個體只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特征,而拒絕適應接納東道國文化,便屬于分離;如果個體不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特征,而完全適應接納東道國文化,便屬于同化;如果個體既不保持自己原來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也拒絕適應接納東道國文化,便屬于邊緣化。
根據(jù)上述理論,可以明確針對文化適應的留學生的團體輔導設計的最終目標是幫助留學生以蜜月期的積極情緒體驗,順利度過危機期,克服文化休克,學習到積極的文化適應策略,以海納百川的心態(tài)在全球化的今天獲得多元文化者的身份。
二、團體輔導在來華留學生文化適應中的應用
(一)文化適應團體輔導主要挑戰(zhàn)
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團體輔導,挑戰(zhàn)主要是:語言障礙和較大的個體文化差異。初到中國的留學生多數(shù)完全不懂中文,部分學生英文溝通表達能力也較差,即使是講英語的留學生,也會因為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習得的語言而導致用詞、語法上的差異而導致溝通困難,甚至引起誤會。對于這個問題,可以適當?shù)剡x擇一些雙語能力表達好的留學生老生作為助手或團體成員參與到團體輔導中。
這樣,不僅可以使溝通更為流暢,老生也可以作為一個引導者,以自身的經(jīng)歷幫助其他成員更好地完成文化適應。同時,由于留學生文化背景差異較大,如果對相關問題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團體輔導的失敗。因此團體領導者在前期宣傳、篩選成員、預先會談等環(huán)節(jié)就應該重視相關問題。
(二)團體領導者素質的要求
對于本團體的領導者,除了必須具備一般團體輔導的領導者的特質,如:善意與關懷、開放的態(tài)度、非自我防御式地處理問題等品質外,還需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
同時,作為領導者必須熟知所有留學生的一般價值觀、信念、態(tài)度和行為敏感性,針對不同的留學生采取不同的溝通表達方式,以營造出一個有利的表達環(huán)境。同時,領導者還必須有正確的自我文化認同意識和價值觀,同時能夠在不同的文化中尋找共通的因素。
(三)團體輔導設計的主題選擇和方式
對于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內(nèi)容主要有三個方面: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和學術適應。心理適應是指跨文化接觸中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滿意度。社會文化適應是指適應當?shù)厣鐣幕h(huán)境的能力,是否能與具有當?shù)匚幕娜擞行Ы佑|和交流。
學術適應指留學生對于東道國學術系統(tǒng)的適應,如:課堂考勤、規(guī)章制度的遵守與否、考試機制等方面。因此團體輔導的主題內(nèi)容既要提供情感支持,也要教會他們生活學習的技能。
對于完成學業(yè)即將歸國的留學生的團體輔導則應集中在幫助他們對于職業(yè)生涯的思考和求職技能的訓練,重入文化休克后如何在多元文化身份、多種價值觀中找到平衡以及回國后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網(wǎng)絡。
而達到上述這些主題的團輔方式可以多樣化,如:角色扮演練習、關鍵事件的研究、技能的學習以及溝通訓練等方式進行。
團體輔導在來華留學生文化適應中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團體的資源,營造出安全的氛圍,通過團體內(nèi)產(chǎn)生的人際動力,幫助留學生減輕壓力,獲得社會支持,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進行自我探索,最終能成功地整合自身原本的文化和東道國文化,成為成功的國際化、全球化人才。
[責任編輯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