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華
【摘 要】古代歸隱是一種令人深思的文化現(xiàn)象。歸隱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社會黑暗,政治腐??;有的是受到老莊、玄學(xué)、佛教的影響;有的是以退為進,為入世作準(zhǔn)備;有的是為了避禍或為一種功成身退,有的是一種質(zhì)性使然,還有的是一種忠君思想。
【關(guān)鍵詞】歸隱;社會原因;古代歸隱現(xiàn)象
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是東晉時期,而魏晉是一個政權(quán)更迭最頻繁的時代,知識分子沒有安全感,長期的封建割據(jù)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受到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xiàn)是玄學(xué)的興起, “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儒家思想的根基開始動搖,“士大夫開始個體自覺”,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陶淵明深感絕望,自己的“猛志”無法在那樣的苦難社會實現(xiàn),他選擇了退隱歸田。誰又能說《歸去來兮辭》不是陶淵明心靈的苦悶之歌呢?
從陶淵明身上我們看開去,發(fā)現(xiàn)歸隱是種挺有意思的文化現(xiàn)象,歸隱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筆者仔細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幾種:
(一)社會原因。大多是因為社會黑暗,政治腐敗,一些文人名士不愿與昏庸腐朽的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寧可獨善其身,折戟沉沙,也不愿摧眉折腰,飛黃騰達。這是古代歸隱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陶淵明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證。比他稍早一點的嵇康也是如此。嵇康生活在曹魏政權(quán)建立到司馬氏專權(quán)篡位這一時期。在這一非常時期,許多文人名士紛紛成了刀下鬼,甚至比政治家死得更慘。他們當(dāng)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襲了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以來的哲學(xué)、政治學(xué)、軍事學(xué)的思想精髓,無論在實際的智力上還是在廣泛的聲譽上都有能力輔佐各個政治集團,因此爭取他們,往往關(guān)及政治集團的地位和成敗,殺戮他們主要是因為害怕他們不為己用。于是,許多不合作的文人名士紛紛被推上了斷頭臺,頓時,魏晉的天地之間充溢著血雨腥風(fēng)。稍作一下整理,我們便可開出一串長長的死亡名單:何晏,張華、潘岳、謝靈運……大批文人名士的被殺,使血泊邊上那些僥幸存活的名士嚇壞了,圓滑了,變節(jié)了,但還有一些人從驚嚇中回過神來,重新思考哲學(xué),歷史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于是一種獨特的人生風(fēng)范從黑暗、混亂、血腥的擠壓中飄然而出。嵇康,這個有著“龍章鳳姿”的美男子便是其中的一個。 “魏晉名士的任性不全是花花公子毫無心肝的肆情縱欲,而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沉,植根于苦難重重的現(xiàn)實”。(余英時語)基于社會原因歸隱的還有許多,像莊子、柳下惠、龔自珍……不枚勝舉。
(二)受玄學(xué)、佛教、老莊思想的影響。玄學(xué)是魏晉時期興起的一種哲學(xué)思潮,它把儒道兩家調(diào)和起來,將儒家思想道家化,這一點在王弼、何晏身上表現(xiàn)的很明顯。到了西晉,郭象進一步用儒家思想道家化的手法更巧妙的把儒家和道家統(tǒng)一起來,他在《莊子 大宗師》注中說:“圣人常游外以弘內(nèi),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揮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當(dāng)?shù)蛔匀簟!眲⒘嬉钥v酒放浪表示對朝廷的不滿和對禮法的蔑視,有《酒德頌》為證“乃奮袂攮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捧罌承槽......無思無慮,其樂陶陶?!狈鸾淌菛|漢明帝時傳入我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明心見性、虛空靜遠、因果報應(yīng)”等思想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唐朝大詩人王維,北宋著名詩人林和靖,他們深受佛教和老莊思想影響,不慕名利,個性恬淡。
(三)以退為進,修養(yǎng)自身,為積極入世作準(zhǔn)備。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隱居在臥龍崗,一邊廣泛涉獵,研讀詩書,不斷的充實自己,一邊等待機會。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等來了劉備,最終成功的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唐代的孟浩然也是其中的一個,李白稱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孟浩然一面隱居,一面廣結(jié)當(dāng)時政界名流,他與王右丞王維就交往甚篤,書信來往密切,這些交往自然有“情投意合”的因素,當(dāng)然也有為自己仕途鋪平道路的嫌疑。李白在唐玄宗召見之前,也曾在太行山隱居過一段時間。我有一首詩可以作證:“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焙靡粋€“笑而不答”,李白的聰明就在此處,他一邊隱居,一邊和道士切磋煉丹之術(shù),后來經(jīng)一個道士的推薦,李白果然受到特別召見,玄宗給了他一個供奉翰林的職務(wù)。
(四)一種功成身退的淡泊,或者可以說是避禍,得以保全自己。春秋時期的范蠡即是如此。聰明睿智,胸懷韜略的他知道勾踐“鳥喙長頸”,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于是在幫助勾踐復(fù)國后,他全身而退,泛舟五湖,成為了一代富豪。漢朝的張良也是這樣,在幫助劉邦完成霸業(yè)之后,他窺到了劉邦的內(nèi)心深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盡管劉邦作出高姿態(tài)“汝可自擇齊三萬戶”。張良深深懂得不可功高蓋主,百尺竿頭,更退一步,方能更遒勁寫意。于是他只選擇了一塊小小的地方:“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dāng)三萬戶?!?/p>
(五)“質(zhì)性使然”,生性孤傲、堅貞,不愿做官。古代隱士的鼻祖可能要算許由了。許由生活在三皇五帝堯統(tǒng)治的時期。堯把天下打理得井井有條,他聽說許由是位賢士,于是決定把君位給他。結(jié)果遭到了許由的嚴詞拒絕,逃到箕山隱居起來,堯又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卻跑到穎水邊洗耳朵,表示不愿聽這種話,認為功名利祿這樣的話會玷污自己的耳朵。還真是一個怪人,一個不愿做官的怪人。
(六)忠實于前一個朝廷,不愿與當(dāng)朝者合作。最早見于史書的可能要算伯夷叔齊了。商朝滅亡后,他們?yōu)榱吮硎緦ο瘸闹倚模[居到首陽山,不食周粟,靠采食薇菜和野果為生。清朝的黃宗羲也是如此。一生只效忠于明朝,清人入關(guān)后他堅決不仕,隱居起來,康熙皇帝給他下了好幾道聘書,他就是不給皇帝面子,始終沒有出山。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贅述。
歸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隱士們歸隱的原因各不相同,或為社會黑暗,或為老莊、玄學(xué)的影響,或以退為進,或功成,或質(zhì)性使然,或忠實于先朝,不一而足。以上歸納只是我的一點淺薄的見解,不當(dāng)之處,敬請各位專家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
[1]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xué)理論史》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