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心雕龍·知音》篇研究綜述

      2016-07-12 07:28:18呂昱衡集美大學文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名作欣賞 2016年29期
      關(guān)鍵詞:劉勰知音文學批評

      ⊙呂昱衡[集美大學文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文心雕龍·知音》篇研究綜述

      ⊙呂昱衡[集美大學文學院,福建廈門361021]

      《文心雕龍·知音》是我國古代第一篇比較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論,近年來隨著《文心雕龍》研究的升溫,關(guān)于《知音》的相關(guān)論述也有所增加??v觀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研究著述,篇幅雖然不多,但仍不容小覷。本文即是對《知音》的研究歷程進一步梳理、歸納分析各家著述,成果主要匯集在“知實難逢”“音實難知”“六觀批評”等方面。

      劉彥和 知音 “知實難逢” “音實難知” 六觀批評

      《文心雕龍》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學理論專著,以其精深透徹的論述,典雅流麗的文辭,歷來為人稱道。休文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幾案。”魯望曾說:“劉生吐英辯,上下窮高卑。下臻宋與齊,上指軒從羲。”豫章先生于《與王立之書》中評道:“(文心雕龍)所論雖未極高,然譏古人,大中文病,不可不知也?!鼻宕穼W家章實齋稱:“《詩品》之于論詩,視《文心雕龍》之于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為成書之初祖也?!段男摹敷w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別也”,又稱“自出心裁,發(fā)揮道妙”。凡此稱許,不一而足,足以想見《文心雕龍》在中國美學史和理論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知音》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八篇,是我國古代第一篇比較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論,它相當全面地論述了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特點、方法和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學批評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和文學欣賞等問題。全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知實難逢”。劉勰列舉秦皇、漢武、班固、曹植和樓護等人為例,闡明自古以來文學批評就存在著“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等不良之處,而正確的文學評論者是很難遇見的。第二部分講“音實難知”。要正確地評價文學作品,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為從客觀上講,作品本身就篇章雜沓,文情難鑒;從主觀上看,評論家又多有偏好,各執(zhí)一隅,故而難于做到客觀恰當。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學批評的方法:首先,應當博觀,即博見廣聞才能摒棄偏私狹隘。其次,需標“六觀”,即從體裁的確定、文辭的鋪排、借鑒與變化、執(zhí)正與馭奇、典故的運用、音律的處理等六個方面著手,考察其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和這六個方面一致。第四部分提出文學批評的基本原理:“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說明文學批評雖有一定困難,但正確地理解作品和評價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最后強調(diào)批評者只有“深識鑒奧”,才能欣賞作品的芬芳。

      縱觀《文心雕龍·知音》研究現(xiàn)狀,專著唯有楊明剛的《古代人文思潮與知音論的審美生成》一書,該書分別論述了中國古代文論視閾中的知音、中古知音論的審美生成、知音論的審美內(nèi)涵和體系,以及知音論審美生成與古代人文思潮的關(guān)系探究四部分。它以《文心雕龍·知音》章為重點,具體講述了“知音論”這一古典文論中最重要的理論體系,并將知音論置于古代人文思潮之中,全面地考察其理論本質(zhì)與創(chuàng)作實踐,闡明古代人文思潮與知音論審美生成之間的關(guān)系,邏輯謹嚴合理,見解系統(tǒng)獨到。再者如周振甫的《文心雕龍注釋》和《文心雕龍今譯》、張少康的《文心雕龍新探——劉勰文學理論體系及其淵源》、卞孝萱的《體大周思的文心雕龍》、范文瀾的《文心雕龍注》、繆俊杰的《文心雕龍美學》、張長青的《〈文心雕龍〉詮釋》、楊明的《文心雕龍精讀》、暢廣元的《文學理論研讀》、蔡鐘翔的《中國古代文藝學》、汪洪章的《西方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文集》等皆對“知音”篇有精妙解讀,雖然僅為書中的組成部分,篇幅不多,但仍不容小覷。而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研究《知音》的相關(guān)論文并不多,目前可查閱到碩士論文1篇,專篇論文85篇。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對《知音》的研究歷程進一步梳理、歸納分析各家著述,其成果匯集以下方面。

      一、知實難逢

      學界關(guān)于“知實難逢”原因的探討從未停歇。彥和于《知音》中總結(jié)道:“故鑒照洞明,而貴古賤今者,二主是也;才實鴻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者,樓護是也?!贝颂幟鞔_提出三種原因: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以及信偽迷真。后世學者大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闡發(fā)的。范文瀾于《文心雕龍注》中認為彥和所謂“貴古賤今”是從《抱樸子》處而來,他說:“《抱樸子廣譬篇》謂:‘貴遠而賤近者,常人之情也;信耳而遺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嘆息于韓非之書,面想其為人;漢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世。及既得之,或不能拔,或納說而誅之,或放之乎冗散’彥和之論本此?!睆堥L青在《劉勰的文學批評論——〈文心雕龍·知音〉篇淺釋》中提到早在兩漢之交時,桓譚在《新論·閔友》中就說過:“世咸尊古而卑今,貴所聞賤所見也,故輕易之?!睎|漢的王充在《論衡》中也指出文學創(chuàng)作中存在“好珍古而不貴今”的錯誤傾向。王充之后,葛洪也反對貴古賤今,并進而提出了今勝于古為主張。張長青認為彥和直接地繼承王充和葛洪的觀點,指出文學鑒賞和批評中賤今貴古的錯誤傾向。大抵貴古而賤今多是因為后代文人善于從前人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心聲,情感得到認同、心理得以滿足。

      除了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也是知實難逢的一方面原因。錢鍾書曾說道:“文人好爭名,爭風吃醋,歷來傳作笑柄。”確實如此。胡慶在《深識見奧,惟知音耳——〈文心雕龍·知音〉之“知音”淺析》一文中詳細解釋了這一原因,他認為文人互相輕蔑的傳統(tǒng)與其所從事的創(chuàng)作工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文學作品屬于精神產(chǎn)品,不同于一般的勞動產(chǎn)品,質(zhì)量優(yōu)劣評判無明確標準。讀者與批評者的文化水平不一,文學理論修養(yǎng)程度參差不齊,從而使其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批評的把握各不相同。由此才會出現(xiàn)“執(zhí)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丁紅在《新析〈文心雕龍·知音〉的文學批評觀》中提到隨著各人經(jīng)歷、性格、文化程度、階級地位及時代的不同,對于一部作品的看法也就不同,都會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傾向性。所以才會出現(xiàn)“會己則磋諷,異我則沮棄”的現(xiàn)象。胡慶與丁紅分別是從文學作品本身的多樣性和批評者自身的差異性來解釋崇己抑人的,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可以說“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是古代文士審美的通病。

      第三方面的原因在于批評者信偽迷真。劉欣在《知音之難與其審美實現(xiàn)——〈文心雕龍·知音〉審美解讀》中說:“信偽迷真是由于批評者知識水平、辨識能力的局限所造成的在審美鑒評中的不辨真?zhèn)?、難識美丑。”如果說“貴古賤今”“崇己抑人”是欣賞者的審美偏好問題,那么“信偽迷真”則主要是針對文學欣賞中的審美能力的問題。前兩種是文學批評中的不良傾向,應加以反對;第三種則是批評能力水平問題,只能通過批評者提高個人文學及道德素養(yǎng)來加以解決??傊@三種誤區(qū)是彥和針對前人在文學審美過程中存在的三種錯誤取向的總結(jié),他認為這些錯誤會導致真正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被湮沒,“醬瓿之議,豈多嘆哉?”所以知音難遇是個不容小覷的問題。

      二、音實難知

      《知音》篇對知音鑒賞的難點從“知實難逢、音實難知”兩個方面加以說明,但文中對“知實難逢”論述得比較充分,而于“音實難知”則未加展開說明。學者們認為這是因為這一問題涵蓋著文學形象性的諸方面特點,而這些特點在《文心雕龍》相應的篇目里已經(jīng)得到了揭示,故而作者在這里就沒再詳加論述。張少康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中指出:“文學的欣賞和批評,是由讀者先受到藝術(shù)形象的感染,然后再進入一步去體會作家主觀的情志。文學作品門類眾多,品種復雜,萬紫千紅,各有千秋,要鑒別其好壞是不容易的。同時,批評者欣賞者的狀況也很不相同,個人水平高低不一。”張少康認為“音實難知”是源于兩方面的因素:一來客觀上,文學作品自身繁雜;二來主觀上,欣賞者能力有限。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墨白在《〈文心雕龍·知音〉篇“音實難知”解》中說:“由于品鑒對象‘篇章雜沓,質(zhì)文交加’,即文學作品以其創(chuàng)作情感的豐富性和表現(xiàn)手段的多樣化,使其形象豐滿、意蘊豐富從而產(chǎn)生‘音實難知’?!蹦渍J為在走入作品的藝術(shù)情蘊這一過程當中,之所以會產(chǎn)生“文情難鑒”,是由文學形象的特征所決定的。他還指出對于文學形象的特征的問題,彥和并沒有在《知音》篇里進行長篇論述,因為這個問題也涉及“藝術(shù)想象和構(gòu)思”“比興和夸張手法的運用”等藝術(shù)特征方面,這在《原道》《明詩》《神思》《比興》等篇目里分別都有所闡述。所以說,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情況,所以在《知音》一章中,彥和對“音實難知”的問題沒有詳加說明。總之,“文情難鑒”是就文學作為語言藝術(shù)本身的特點而言的,彥和認識到文學與實物形體的區(qū)別,指出了文學鑒賞的困難。實物形體直接訴諸人的視覺感官,如麟鳳與雉、珠玉與礫石,它們在光、色、形、質(zhì)等外觀特征上有很大不同,應該容易查驗區(qū)別,但竟有人玉石相混,更不用說文學了。所謂“形器易征,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

      三、六觀批評

      關(guān)于知音的“六觀”說,學界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各家對其性質(zhì)歸屬有所分歧,說法不一。目前主要有兩種看法:或持途徑方法說,或持客觀標準說。張少康在《文心雕龍研究史》中對“六觀”論做過精要的解釋,并結(jié)合《文心雕龍》相關(guān)篇章做了明確論述:“‘六觀’是分析文學作品優(yōu)劣的方法,而不是文學批評標準?!庇种赋觯骸啊^’從表面上看似乎主要是從藝術(shù)形式方面來考察的,但是實質(zhì)上都和內(nèi)容有不可分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均是由‘文’以‘入情’的具體途徑?!边@個論斷也是學術(shù)界很多學者的共同認識。周振甫在《文心雕龍今譯》中提到“六觀”是彥和針對作品的鑒賞而提出的六個方面的觀察方法,他說:“一觀位體,是指讀者要先看作品的體裁和風格。二觀置辭,所以要觀察文辭的安排。三觀通變,觀察作品是否‘資于故實’。四觀奇正,觀察作者怎樣執(zhí)正馭奇的表現(xiàn)手法。五觀事義,觀察在‘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上,是否顯示作品內(nèi)容的豐富充實。六觀宮商,觀察文章的音節(jié)美?!边@是對“六觀”作為批評方法的具體闡釋。繆俊杰在《劉勰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批評實踐》中沿襲了張少康的觀點,他說:“六觀是批評的方法,因為它已明確指出‘斯術(shù)既形,則優(yōu)劣互見矣’,‘斯術(shù)’的‘術(shù)’,就是方法?!边@是對“六觀”的實質(zhì)加以剖析,從而更加確定了其為方法而非標準的觀點。

      持批評標準說者也有自己的看法,范美霞在《“六觀”與劉勰的文學批評思想——讀解〈文心雕龍·知音〉》中指出:“‘六觀’的提出,顯然是為了糾正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這種純主觀的做法,而且,‘六觀’的確是指出了文學批評的六個客觀角度。因此,把劉勰提出的文學批評的這個客觀框架理解成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標準亦未嘗不可?!痹谒磥?,“六觀”是針對之前文學批評中存在的三種不良傾向而提出來的具體標準,并非是批評者理解作者和作品思想的具體途徑。董桂芳《〈文心雕龍·知音〉論析》也認為六觀是彥和制定的文學批評的標準,她說:“六觀是劉勰從內(nèi)容和形式上制定的文章評定標準,是針對‘文情難鑒,誰曰易分’而提出的。與‘六觀’遙相呼應的是《文心雕龍·宗經(jīng)》篇里的‘六義’,‘六義’從文學創(chuàng)作入手,要求作者在寫文章時應遵循的標準,而‘六觀’則從文學接受的角度入手,要求讀者,尤其是批評家該遵循的原則。無論是‘六觀’還是‘六義’,都是從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等方面所建立的一個標準,旨在規(guī)范文壇,糾正當時綺麗、浮靡的文風,張揚風雅比興的審美旨趣。”因此可以說,把六觀理解為批評標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個人更傾向于觀察方法之說,因為單就《知音》篇而言,彥和并未規(guī)定品鑒對象在這六個方面應當達到怎樣的程度。因此,“六觀”說不是標準,而是觀察角度或品鑒方法。再者,根據(jù)語義的連貫性,“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中的“標”,非標準之義而是根據(jù)之義。此句意指品鑒者要從六個方面找到“閱文情”的路徑和方法。另外,“獨有此律,不謬蹊徑”的“律”和“蹊徑”,均為提示品鑒者觀察和掌握文情的角度和方法。

      回顧《文心雕龍·知音》的研究歷程,成果頗豐。學界的研究集中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至今,研究重心落在知實難逢、音實難知、六觀論等方面。作為《文心雕龍》50篇文論中唯一一篇從讀者角度進行論述的專論,《知音》對于現(xiàn)在的文學欣賞仍然有著重要的意義,其闡述的鑒賞和批評理論不僅對于讀者、作者、批評家,而且對于教育教學也有啟示意義??杀M管如此,仍存不足。首先,學者們很少從縱向去把握“知音論”的產(chǎn)生衍變歷程,只是單純強調(diào)“知音論”的審美內(nèi)涵和體系,而對其審美生成與淵源流變少有論及。其次,學界對于《知音》篇與《文心雕龍》其他篇章之間的內(nèi)部關(guān)系研究較少,缺乏系統(tǒng)的對比聯(lián)系研究。再次,與《文心雕龍》其他篇章的研究相比,《知音》的受關(guān)注程度不高,碩士論文只有一篇:2013年柴冬雪的《〈文心雕龍·知音〉與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這不得不令人遺憾。

      [1]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黃庭堅.山谷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章學誠,葉瑛.文史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譚獻.復堂日記[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楊明剛.古代人文思潮與知音論的審美生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黃叔琳,李詳.增訂文心雕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9]張長青.劉勰的文學批評論——《文心雕龍·知音》篇淺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4).

      [10]胡慶.深識見奧,惟知音耳——《文心雕龍·知音》之“知音”淺析[J].西部學刊,2014(7).

      [11]丁紅.新析《文心雕龍·知音》的文學批評觀[J].文史雜志,2002(4).

      [12]劉欣.知音之難與其審美實現(xiàn)——《文心雕龍·知音》審美解讀[J].名作欣賞,2014(8).

      [13]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4]墨白.《文心雕龍·知音》篇“音實難知”解[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4(4).

      [15]張少康,汪春泓.文心雕龍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6]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7]繆俊杰.劉勰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批評實踐[C].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一輯),1979(12).

      [18]范美霞.六觀與劉勰的文學批評思想——解讀《解讀文心雕龍·知音》[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9(2).

      [19]董桂芳.《文心雕龍·知音》論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作者:呂昱衡,集美大學文學院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劉勰知音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新生代
      知音
      黃河之聲(2021年16期)2021-12-14 03:02:02
      倡導一種生命理想——論謝有順的文學批評及其文學批評觀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山水知音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自成體系的文學批評
      回族文學批評的審視與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學批評為例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開海棠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chuàng)意義和深遠影響
      黑山县| 吉水县| 邢台市| 盐津县| 朝阳区| 湛江市| 保靖县| 凤城市| 昭觉县| 额尔古纳市| 荣昌县| 云梦县| 韶山市| 马尔康县| 陈巴尔虎旗| 长沙市| 西乡县| 沧州市| 咸阳市| 凤城市| 辽中县| 海阳市| 呼伦贝尔市| 宣武区| 法库县| 漳浦县| 深水埗区| 阜宁县| 苍溪县| 海原县| 土默特右旗| 隆安县| 右玉县| 兰坪| 延长县| 上虞市| 富蕴县| 庄浪县| 内江市| 信阳市| 昔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