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吉 (吉首大學 416000)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畢淑敏散文研究
田永吉 (吉首大學 416000)
畢淑敏擁有作家、醫(yī)生和心理咨詢師三重身份,她的作品也隨其身份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在畢淑敏學習心理學之后,她的作品主題在很大程度上發(fā)生了改變,特別是她的散文作品,她的散文作品融入了大量心理學理論和概念,而這其中最為突顯的就是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概念。
畢淑敏;積極心理學;心理散文
畢淑敏曾在作品《藍色天堂》中說道:“我從1998年入北師大心理學院(那時還叫作北師大心理系)學習心理學碩士和博士方向課程至今,已經整整12年了。心理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問,它如腌醬菜的水,這些年浸透我生活的每個縫隙,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染受到它無所不在的咸。這一次的環(huán)球旅行,或多或少帶上了心理學家的眼光?!睆漠吺缑舻倪@番話不難看出,通過學習心理學,對畢淑敏日后的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體現了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她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特別是散文作品中展現出來她心理學方面的視野。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教授和他的同事彼得森教授認為,樂觀是一個個體特征性的一種解釋風格—一一個人怎樣去理解壞事產生的原因。根據上述觀點,樂觀的人把發(fā)生的不好的事情或體驗歸咎于外部的、暫時的原因,比如遇到困難挫折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性的,并不一定就是自己的錯誤造成的。這種人不會那么容易的被擊倒。在面對困境時,他們會把它看成是一種對于自我的挑戰(zhàn),會更努力地去戰(zhàn)勝它。悲觀的人則把不好的事情或體驗歸咎于內部的、長久的因素,比如遇到同樣的厄運,悲觀的人相信壞事的發(fā)生都是自己的錯誤造成的,這件事會摧毀他的所有,會持續(xù)很長的時間。
畢淑敏的心理散文是習得性樂觀的解釋風格,她提醒人們遇事不要總是往消極的方面去思考。習得性樂觀的主要技巧是在失敗的情境中改變具有破壞性的想法。在散文《柳枝骨折》中講訴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友向她哭訴自己的不幸,女友說,家該祥和,可眼前的一切都瀕臨崩塌,她想快到斬亂麻,可孩子還小。”畢淑敏知道她對家庭并非如此絕情,就跟她講了一個故事——柳枝骨折。植物尚且可以憑著生命的本能愈合骨折的傷口,我們也可以更堅強地去嘗試修補一個看似殘破的家。女友顯得有些遲疑:“現在的東西,不壞都要扔,連筷子都變成一次性的。何況當初海誓山盟、如今千瘡百孔的家!”從畢淑敏的這位好友的話,可以看出她遇到家里出現的問題時,她是用消極的思考方式去處理問題,她認為自己已經無法再擁有祥和的家。畢淑敏在這個談話中,就是要引導她的好友采取“非消極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改變她對婚姻問題的認知,所以她說了接下來的這些話,家是活的,會得病也會康復。既然高超的儀器會失靈,凌空的火箭會爆炸,精密的計算機會染病毒,蔚藍的天空會發(fā)生厄爾尼諾,婚姻當然也會骨折。畢淑敏舉例的情況,都是一些我們無法預測并且不受我們控制的事情,所以不必悲觀的去看待婚姻中出現的問題。
樂觀者的生活跟悲觀者一樣,也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事發(fā)生,只是樂觀者處理的比較好。因為樂觀者在遭受打擊后能很快復原,所以他們在事業(yè)上、學業(yè)上、運動場上能表現得更好。在畢淑敏的作品中很少直接告訴我們應該去樂觀的面對困難和挫折,她重視以別人或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面對不利的局面我們應該這樣做是最好并且最有效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是畢淑敏所倡導的,這也常常體現在她的心理散文之中。因為它所帶來的好處很多,但也提醒著人們不可盲目樂觀。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更接近幸福。積極心理學讓你明白,真正的幸福是源于你對自身所擁有的優(yōu)勢和美德的認知和提升,源于你對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它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正的幸福來自于自身的積極方面,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得的幸福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感。當我們掌握了自己的優(yōu)勢及美德時,我們會感覺不錯,我們的生活會充滿了幸福的因子。人格特質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會反復出現。優(yōu)勢和美德是積極人格特質,它會帶來積極的感受和滿足感,這也成就了一個人的幸福感。
在畢淑敏《研究真誠》這篇散文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觀點,這是畢淑敏的一堂心理學的研究生課程:“正值中秋節(jié)后,老師要大家談談節(jié)后的感受,隨著氣氛漸漸活躍,老師把主題帶入對“真誠”的研究??稍诋敶髮W生看來,真誠變成了一種更狡猾的虛偽。在當今社會上,大部分的人習慣用他們自己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認為真誠的人就無法幸福地生活,肯定會被世間的車輪碾的粉身碎骨,即使不粉碎也遍體凌傷,甚至順水推舟,成你的事業(yè)和家庭完整的推手,又可以擁有好的人際關系,所以你必然虛偽。可是在畢淑敏看來,她愛真誠。在她眼里,真誠是一種勇敢坦誠的生活態(tài)度,它是我們思想和行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真誠從來不會虛張聲勢。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軟弱無力,但它其實是強韌而富有彈性的。真誠是一門藝術,有一個執(zhí)行的秩序,這就是真善美。
這種希望人們更好的生活的理念,也體現出他身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在她從事心理咨詢師的日子里,她看見了很多在心理上遇到問題的人,身為心理咨詢師的她自然全力以赴的幫助這些人脫離心理上的困境,讓他們重新體會幸福與愛,使他們能健康向上的發(fā)展。
無論是積極樂觀的寫作宗旨還是充滿著“愛與幸?!钡膶懽骱诵?,它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人們的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在通往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道路上,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點,就是我們應該明白自己什么是可以改變的,而什么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是自己必須接受的那一部分,這也是畢淑敏幸福法則所倡導的。積極心理學讓我們從各方面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幫助你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夠被改變的事物上,并且在此基礎上找到一條可以更好地自我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畢淑敏《分泌幸福的“內啡肽”》一文中,我們可以看見畢淑敏秉持著和積極心理學一樣的理念——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文章以幸福的人作為切入點,引申出幸福來自一個堅定的信念。在大學的講座,讓畢淑敏發(fā)現,其實很多的大學生都會為自己的長相所自卑。畢淑敏后來悄悄問了一位看上去很漂亮的女生,為什么她會為自己的外貌感到自卑,答案卻只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一顆牙長得不好看。在畢淑敏看來,當一個人不能和自己友好相處時,他就不可能和他人友好相處。
人的心理,就像是一棵樹。樹是有根的,根是扎在土壤里的。如果沒有根,這樹就活不下去。就算有根的樹,如果這棵樹的根扎在得不夠深,那么大風大雨襲來的時候,這棵樹也許會轟然倒下。我們心里的根,扎在哪里呢?就扎在“認可自我”這片肥沃土壤中。
[1]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M].人民出版社,2013.
[2]馬丁·塞利格曼.認識自己,接納自己[M].人民出版社,2013.
[3]畢淑敏.溫柔就是能夠對抗世間所有的堅硬[M].文藝出版社,2014.
[4]畢淑敏.恰到好處的幸福[M].文藝出版社,2014.
田永吉,吉首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