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10016)
制陶術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初探
郭 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10016)
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陶器的出現(xiàn)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人們成功的發(fā)明和使用陶器之后,物質文明建設成果明顯進一步豐富。可以說,陶器是人們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作者在本文中,主要就是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制陶術對于社會發(fā)展產生的具體作用。
陶器;制陶術;原始社會;藝術文化
制陶技術以及陶器的出現(xiàn),是我國社會文明建設中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事件。借助于火的熱量,原本松散的黏土產生反應,成為了可承載各種東西、形狀固定的陶器;而借助于水的力量,陶土的粘度和配料比例發(fā)生改變,可以按照人們的想法形成不同形狀的器皿和用具。制陶技術的意義,就是使得物質的本質屬性產生變化,人們的各種設計都可以借助于陶土這種材料變成現(xiàn)實,可以說,制陶技術大大拓展了人們的設計空間。
人們對于生活的實際要求,催生了制陶技術,因此制陶技術出現(xiàn)之后,使得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了極大改變,具體可概括如下:
第一,人們開始關注制陶技術,主要是源于火。當時古人需要建造火膛和灶膛,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經過火的作用,土塊會變的特別結實。這之后在建造房屋時,人們就用這種火燒的方法來增加土的堅實度,這就是制陶術對于人們“住”的影響。
第二,只要是生物,不拘于種類如何,都需要飲食,這是生物本能。在陶器出現(xiàn)之前,人的飲食方式與動物基本是一樣的,大部分都是生吃食物,要喝水只能到河邊直接喝,吃飯和喝水的時候,沒有固定形狀的器具可使用,因此飲食場所也是流動的。盡管人們很早就知道用火,但是由于沒有合適的、易于保存且形狀穩(wěn)定的器皿,因此他們吃到熟食的機會并不多。而掌握了制陶技術之后,人們的飲食條件得以大大改進,人們可以將食物放在陶器中加熱,也可以將食物和水放在陶器中保存。人的飲食方式,相比動物就高級了許多。從這一角度來說,制陶技術的出現(xiàn),不僅改良了人們的飲食方式,也推動了人類文化的進步。
第三,制陶技術的出現(xiàn),大大滿足了人們對于飲食的要求。應當說正是人們對于飲食器具的要求,才催生了制陶技術,而陶器的出現(xiàn),首先滿足的就是人們在飲食上的要求。陶器的豐富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其外形和功能上。盡管陶器的外形非常多變,但是陶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滿足人們的飲食要求,而其他的功能,都是建立在這一項功能之上的,或者說,是從這一功能延伸出去的。最開始所制造的陶器,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分為炊煮器、飲食器和汲水器。比較據代表性的炊煮器就是鼎,再后來又出現(xiàn)了鬲和鬶;而飲食器則包括缽、盆、碗、杯等;汲水器包括瓶、背壺、貯水罐等。這些陶制的飲食器具,就成為了我國飲食文化的最基礎的器具,之后的飲食器具,只是在形狀、材料、樣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而并沒有發(fā)生本質上的變化。
第四,當制陶技術在人們不斷的實踐中越來越成熟,陶器的功能也在不斷豐富,適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不再是只具有飲食器具這一種功能,而是開始轉入生產領域,出現(xiàn)了陶制的陶制的紡錘和紡輪,這也意味著紡織業(yè)生產技術的進步。當制陶技術可以應用于紡織領域,意味著人們的衣服制作技藝會更先進。也就是說,除了“住”和“食”兩個方面外,制陶技術也影響了人們的“衣”。
上文中已經分析了制陶術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而除了生活之外,制陶術和陶器的作用還表現(xiàn)在更多方面。幾乎所有物質文明創(chuàng)造,都與制陶術和陶器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大家都知道,中國在世界上有一個著名的稱呼,就是“陶瓷的王國”,而China最早指的就是瓷器。還有許多外國學者則對中國偉大的青銅器進行了多個角度的研究,將中國的遠古文明喻之為“青銅時代”,上述種種,都是建立在制陶術和陶器的基礎上。
既然說到“青銅時代”,就需要著重說一下制陶術對于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器的制作所產生的作用。首先,最開始人們制造陶器,主要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如飲食;而后來陶器開始被作為一種古代禮器使用,而青銅器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禮器,可以說青銅器與陶器的起源和功能是基本一致的。第二,青銅器的冶煉技術,是以陶器技術為基礎的。人們在制作陶器的過程中,了解如何使用火,如何控制火的溫度。因此后來才能成功冶煉青銅器,要知道,青銅器的燒制溫度是1200℃,如果沒有經過前期制陶技術的鍛煉和實踐,人們想要掌握青銅冶煉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
制陶術對于我國文化藝術所產生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書畫、音樂和舞蹈上。陶器出現(xiàn)之后,不僅只具有飲食器具的功能,更是人們文化的結晶。彩陶在我國古代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彩陶對于書畫的作用,首先是體現(xiàn)在書畫工具和顏料上,彩陶所使用的顏料,色彩是非常豐富的,包括紅、黃、黑、白、褐、棕、紫等,而使用最多的則是白色和紅色;這些顏料,都是古人從自然界中取得的天然石墨,還有含鐵的礦物質,因為陶器上的圖案要經過高溫煅燒,只有這些顏料才能在燒制后仍保持清晰的線條和鮮亮的色彩。我國目前所出土的許多彩陶,其圖案中最主要的顏色都是褐紅色,根據有關專家的分析,這種褐紅色顏料的材質,是含鐵的礦石。
彩陶對于我國古代音樂和舞蹈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遠古社會,人們會使用陶制的樂器,而且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會使用這種樂器,部落或是家族的重要活動中,也會使用陶制樂器。具體包括打擊樂器鼓、盆以及哨、笛、塤等。在我國青海大通所出土的陶制舞蹈紋盆中,就有古人跳舞的畫面。所有舞者手拉手,共同跳一種圓圈舞,而且這些舞者是繪制在陶器的內壁上,每個人的臉都是向內的,而背部是向外的。我國古代陶器中所繪制的舞蹈圖案,是對遠古時代人們文藝生活的真實記錄,也是研究古代人們生活的重要參考,當今學者在探究古人的舞蹈記憶時,就常常要參考陶器上的圖案。
制陶術和陶器,是我國古代文明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和文明建設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陶器的出現(xiàn)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陶器成為人們物質文明和文化文明的建設載體。制陶術以及陶器對于我國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并不是區(qū)區(qū)幾千字就能夠說明的,還需要我們繼續(xù)不斷地進行發(fā)掘。本文中只是從較淺層面分析了我國制陶術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希望得到老師的指導。
[1]倪玉湛.制陶技術對青銅器鑄造技術的影響[J].中國陶瓷,2013(3).
[2]張東強,李海燕,王國強,蒙建維,何奎.保山漢族制陶文化傳承模式及變遷研究[J].中國陶瓷,2015(01).
[3]龐倩.陶器即媒介:對史前陶器文明的另一種詮釋[D].蘭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