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現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 528400)
?
·研究報告·
農地流轉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
——以云南省為例
張西現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0)
摘要做好土地流轉與農業(yè)規(guī)模化經營是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的必由之路。文章通過實地調研與文獻分析方法,對云南省農用土地流轉的現狀做出細致分析,同時剖析制約農地流轉的關鍵因素。研究結論如下:(1)目前云南省農用土地流轉的規(guī)模較大,流轉面積在6.7~66.7hm2之間; 流轉方式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轉包與出租方式上; 流轉期限存在一定差異,一般流轉時間為1~2年。(2)影響農用土地流轉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影響因素有農戶文化教育程度、經濟社會發(fā)展速度、科學技術及政策法律法規(guī)等。該文經過調查研究,提出提高農民認知水平,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土地流轉金融支撐體系、完善農地流轉政策法規(guī)體系的對策建議,這為今后云南省更好開展農用土地流轉工作提供政策參考與依據,同時也給其他省市農地流轉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云南省制約因素農地流轉流轉方式政策法規(guī)
0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良好[1]。但在新的歷史起點下,過去落后的農村經營管理體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yè)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支持農民對承包地進行使用、輪換、流轉及抵押; 鼓勵與引導承包經營權向農民專業(yè)合作者、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流轉,發(fā)展多種形式規(guī)模經營[2]。然而在現階段工作中,土地流轉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使得土地流轉工作不能有效推進。因此,分析農用土地利用現狀及挖掘制約土地流轉的瓶頸因素,對進一步優(yōu)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實現農業(yè)現代化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目前有關土地流轉的研究都集中在流轉模式[3]、流轉意愿[4-5]、農地流轉驅動力與宏觀流轉政策研究上面[6],但有關影響云南省農地流轉的相關因素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此,該文經過對云南省實際調研,分析與討論云南省農地流轉的現狀,探尋其影響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提高農地流轉效率,加快農業(yè)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基礎。
1研究區(qū)概況
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總面積為39萬km2,氣候類型多樣,兼有季風氣候、山原氣候及低緯氣候等特點,年溫差較小,日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0~15℃,雨量較為充沛,年降雨量1100mm,年均光照時數2240~2790h。云南省無霜期較長,南部邊境地區(qū)常年無霜,中部與北部無霜期為260~300d左右。云南省“壩子”眾多,截止2014年,云南全省面積大于1km2的壩子有1445個,大于100km2以上的壩子有49個。
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云南扎實開展農業(yè)生產經營機制改革,農業(yè)生產用地呈現出規(guī)模集中、有序加快的流轉態(tài)勢,根據云南省農業(yè)廳發(fā)布的數據, 2014年全省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0.13萬hm2,彌勒、開遠、劍川先后被列為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試點縣,全省農業(yè)農村經濟改革全面推進,城鄉(xiāng)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 2014年,云南農業(yè)總產值達326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6.1%。
2數據來源及統(tǒng)計
由于云南省地域與經濟發(fā)展的原因,各地區(qū)農用土地流轉也有很大差異。因此,為了保證樣本的真實性與代表性,在實際調研過程中,選擇了昆明、大理、曲靖及玉溪等4州市作為研究區(qū)域,每個州市選擇4個典型鄉(xiāng)鎮(zhèn)作為調查對象進行走訪,利用面對面訪談、調查問卷及座談等方式對云南省4州市農地流轉情況做了細致調研。經過統(tǒng)計,共調查典型鄉(xiāng)鎮(zhèn)16個,發(fā)放農戶問卷436份,有效問卷408份,有效率為93.5%。
針對調研數據與2013年云南省統(tǒng)計年鑒等資料,采用數理統(tǒng)計方法,將調研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得到調研結果的數據庫,之后將所有的數據進行分類統(tǒng)計,用EXCEL軟件進行繪制數據圖。
3云南省農用土地流轉現狀
3.1流轉方式單一
圖1 云南省土地流轉模式分配比例
根據實際調研發(fā)現,目前云南省土地流轉的方式有6種,分別是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及合伙等形式。具體云南省農業(yè)廳2014年公布的土地流轉數據上看,云南省土地流轉面積為40.13萬hm2,其中轉包面積19.60萬hm2,占流轉面積的49%,出租面積為14.00萬hm2,占流轉面積的35%,兩種流轉方式占比超過80%,這說明,轉包與出租已經成為云南省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而其他如轉讓、互換、入股及合伙等形式占總體比例很小(圖1)。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云南省土地流轉方式還是相對單一,應該進一步推進多種形式的流轉方式運行。
3.2流轉規(guī)模較大
根據對樣本人群流轉面積的調查統(tǒng)計可知,流轉土地面積在33.3hm2以下的農戶有285戶,占調查樣本的69.8%,流轉土地面積在33.3~66.7hm2范圍內的農戶有97戶,占調查樣本的23.9%,流轉土地面積在66.7hm2以上的農戶有26戶,占調查樣本的6.3%。由此表明,目前云南省用土地流轉面積主要集中在33.3hm2以下,流轉規(guī)模還比較小,這可能由于云南地形地貌差異及農民保守的思想意識所造成的。
3.3流轉期限的差異化
調查問卷顯示,云南省土地流轉的期限主要是因流轉方式的不同,流轉期限也不固定,以農戶自發(fā)的流轉模式為例,主要是根據雙方意愿達成的協(xié)議,一般土地期限為1~2年,個別為6個月期限; 而對于非自發(fā)流轉的土地,通常按照合同的要求為期限,多數為3~8 年不等,部分穩(wěn)定的流轉期限可以達到第二輪土地承包關系結束為止。
3.4流轉價格支付形式多樣
根據調研,目前云南省現有土地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2種:(1)現金支付方式。根據調查各地區(qū)支付價格存在差異,例如昆明的土地支付價格在7150元/hm2·ɑ,大理市的價格在5000~6300元/hm2·ɑ,曲靖與玉溪土地價格在5500元/hm2·ɑ左右。而在實際調查中,從事煙草種植的土地流轉的價格較高,比較有競爭力,價格在1.2萬~1.5萬元/hm2·ɑ。(2)實物支付方式。實物支付或者實物折算現金支付往往可以隨著市場波動進行調控,較為穩(wěn)定,一般價格都在2500~3500元/hm2·ɑ。而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交易雙方的風險降低。
4制約農地流轉關鍵因素分析
4.1農戶自身因素
土地流轉是否順利進行取決于農民,因為農民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其自身素質與行為直接影響著農地流轉的速度與流轉模式[7]。從表1數據來看,云南省目前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戶年齡偏大, 45歲以上的農民占總樣本比例的72.5%。經過調研發(fā)現年齡越大的農民思想觀念越為保守,對土地依賴心理很強,不愿意將土地流轉下去,這是制約土地快速流轉的主要因素。其次,戶主的文化素質也對土地流轉有著較大影響,圖2顯示調查農戶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及以下,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差,對規(guī)?;洜I了解不足,認識不到位,這也是影響土地不能很好流轉的內在因素。
表1調查樣本區(qū)戶主年齡結構
年齡(歲)戶數占總樣本數比例(%)<25143.625~35194.635~45389.345~5515437.7>5518344.8
圖2 樣本區(qū)戶主的受教育程度
4.2經濟利益因素
圖3 云南省各地區(qū)土地流轉價格
根據對樣本區(qū)調研發(fā)現,云南省農用地流轉價格存在一定差異,其中昆明市土地流轉價格最高,為7150元/hm2·ɑ,居所調查地區(qū)的首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000元/hm2·ɑ),但是玉溪、曲靖及大理的土地流轉價格在5650~6250元/hm2·ɑ之間,低于全國水平(圖3)。經濟因素是決定土地是否能夠快速流轉的重要原因,農民可以直接轉出土地而獲得經濟效益,同時,由于種子、化肥、農藥及人工等農業(yè)生產成本的日益增加,農民為了得到效益最大會,不斷將手里的農業(yè)土地的流轉出去。而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流轉大戶通過收入土地,可以獲得國家政策補貼,同時利用先進的機械設備與種植技術,實現農業(yè)的規(guī)?;洜I[8]。因此,經濟利益是影響轉出、轉入方參與農地流轉的重要因素。
4.3科技進步因素
黨的十八大提出新的“四化”同步發(fā)展目標,無疑將為農業(yè)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9-10]。在該文的調研中發(fā)現,多數農業(yè)大戶轉入大量土地后,都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進行耕作,統(tǒng)籌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同時在農閑時間會參與農業(yè)部門組織的專業(yè)農業(yè)相關知識培訓,掌握新品種與新技術。與之帶來的是各領域的人才與資金能夠更好流向農業(yè),使農村富有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對拉動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農業(y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必然帶動勞動效率的提升,這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yè)轉移,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fā)展。
4.4政策法規(guī)因素
政策法規(guī)是另一個影響土地流轉的關鍵因素,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fā)展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意見》中指出土地流轉與適度規(guī)模經營是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的必由之路。而云南省農業(yè)廳發(fā)布的《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fā)展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意見》中提到要更好維護農民利益,規(guī)范土地流轉,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農地流轉模式,促進農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發(fā)展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到2015年全省農村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30%以上,因此,這些政策出臺,對優(yōu)化農業(yè)資源配置,促進農用土地流轉具有重要作用。
5對策與建議
5.1提高農民認知水平,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要加大土地流轉相關知識的普及力度,通過座談、培訓、會議等多種方式與農民進行交流,使其了解農用土地流轉的意義與好處,同時利用媒體、報紙及網絡宣傳土地流轉成功的典型案例,并編制成冊有針對性地在各鄉(xiāng)鎮(zhèn)進行發(fā)放。其次,鼓勵與扶持更多農村居民進城務工,使其自有土地能夠合理的流轉出來,同時做好農民工就業(yè)、醫(yī)療、戶籍、子女教育等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1]。此外,要對種植大戶與農業(yè)龍頭企業(yè)進行幫扶,提高他們的種植水平、服務水平、管理水平等,從而促進土地規(guī)?;鬓D,促進現代化農業(yè)快速發(fā)展。
5.2加大財政投入,建立土地流轉金融支撐體系
資金與政策是促進土地合理流轉的關鍵因素[12-13],要出臺相應激勵政策,讓轉出轉讓雙向都獲得優(yōu)惠,重點扶持具有市場發(fā)展前景的規(guī)?;?、特色產業(yè)項目。整合支農資金,把分散的支農、惠農、為農的扶持資金集中起來,用于鼓勵土地流轉的農戶,培育規(guī)模經營主體。另一方面,要鼓勵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放開貸款準入條件、簡化貸款程序,在保證信貸安全的基礎上,提供對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資金支持。同時應不斷探索土地復墾機制及農地流轉保證金制度,建立健全農業(yè)風險體系,制度全面、合理的經營方案,保證農民的根本利益。
5.3完善農地流轉政策法規(guī)體系
一是要完善《農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及相關法律條例,推薦相關配套政策的實施,積極落實中央及云南省對于加快土地流轉的指示精神,從法律層面維護農民的合法權利。二是完善使用權的權能結構,現行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弊端在于使用權的權能混亂,不能保證農民所有權的權利,使得農村土地適應效果較差[14-15]。三是要建立市場化的農村土地運行機制,對入股、流轉、抵押、出租等進行市場化運作,保證土地能夠合理有序流轉。
5.4建立農地流轉的載體,完善服務體系
首先,要不斷建立多類型、多渠道、多層次的農地流轉機制,引導與鼓勵土地流通到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引入,將土地向生產大戶集中,從而實現規(guī)?;洜I。其次,要建立農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不斷完善流轉交易信息平臺網絡,對農地流轉提供必要的服務信息、法律咨詢及相關政策。最后,開展土地評估與分級工作,制定土地分級標準,確保農民流轉的土地得到公平的價格,這也為政府與經營者提供理論參考。
5.5提高科學技術在土地流轉中的支撐作用
要積極推廣與應用農業(yè)前沿技術,大力發(fā)展高效特色農業(yè),深入推進農業(yè)供給測結構性改革。農業(yè)科技是促進土地是否能夠良好運轉的關鍵因素,一方面農業(yè)龍頭企業(yè)與種糧大戶應該引進農業(y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地效益的增加。另一方面,發(fā)展地區(qū)特色農業(yè),如云南可以發(fā)展咖啡與煙草等特色產業(yè),加快農業(yè)現代化建設,有效推進農業(yè)向規(guī)?;a業(yè)化方向發(fā)展,這樣可以保證農地市場中供需雙方穩(wěn)定,推動農地流轉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祖輝. 農村土地流轉: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論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 2008,(2): 38~47
[2]中共中央一號文件.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
[3]張明秀.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07
[4]駱東奇, 周于翔,姜文.基于農戶調查的重慶市農村土地流轉研究.中國土地科學, 2009, 23(5): 47~52
[5]劉洋, 余祥瑀,周六剛.我國農地流轉驅動力的調查研究.經濟縱橫, 2012,(12): 73~75
[6]Matthew Gorton.Agricultural land reform in Moldova.land Use Policy, 2001,(18): 269~279
[7]朱秀茹, 張永敏.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流轉的制約因素與路徑選擇.農業(yè)經濟, 2011,(4): 45~48
[8]劉艷芳. 淺談農村土地流轉的渠道與途徑.農業(yè)經濟, 2011,(3): 23~27
[9]李艷, 邱道持,張怡然.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驅動力分析——以重慶市忠縣為例.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0, 31(6): 58~62
[10]岳意定, 王瓊.我國農村土地信托流轉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及構建.生態(tài)經濟, 2008,(1): 31~34
[11]陳永志, 黃麗萍.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動力、條件及路徑選擇.經濟學家, 2007,(1): 51~58
[12]牟麗平.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05
[13]李穗英, 孫新慶.青海省近10 年耕地面積動態(tài)變化及驅動因子分析研究.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09, 30(5): 39~44
[14]侯明利. 河南農地流轉現狀、制約因素及對策分析.商業(yè)研究, 2012,(8): 172~175
[15]陳振, 程久苗,費羅成.農地流轉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以蕪湖市為例.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 2015, 36(3): 72~78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TAKE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Xixian
(Zhongsh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00, China)
AbstractFarmland circulation and agriculture scale management are the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d field surve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key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cale of farmland circulation was large in Yunnan province with 6.7 hm2~66.7 hm2. The circulation mode was single and included subcontract and rental. The circulation duration was 2 to 3 years. (2) There we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rmland transfer, i.e., the farmers'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farmers, perfect the systems of service,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financial fund, establish a complete social service and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is paper may giv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government in the farmland circulation.
Key wordsYunnan province; influence factors; farmland circulation; transfer mode; regul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317
收稿日期:2015-04-02
作者簡介:張西現(1980—),男,山東定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經濟。Email: 54935304@qq.com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生態(tài)經濟學視角下滇西北地區(qū)特色城鎮(zhèn)建設與多維減貧協(xié)同機制研究”(14YJC790172)
中圖分類號:F301.2; 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21[2016]03-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