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婭楠
(延安大學 文學院,陜西 延安716000)
對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馮婭楠
(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1997年一場關于語文教育問題的大討論揭開了新課程改革的序幕。新課程改革取得很多突破性進展,但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文章對新課改之前的歷史、目前的情況做了一個大致的梳理,分析造成新問題的原因,并對新課改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課程改革;進程;現(xiàn)狀;原因;意見和建議
(一)新課改之前的歷史
語文,作為母語性的學科,在教育體系中一路走來,步履艱辛。20世紀初,“語文”便開始單獨設科,但在20世紀前半世紀經濟落后與戰(zhàn)亂頻仍的情況下,關于課程改革在理論探討和實踐提高上都拘泥不前。新中國成立后,才有了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次改革。
20世紀50年代初,以葉圣陶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提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語文見解。進而,我國確立了中小學教育體系,確定了學制,“紅領巾”教學開始引領課堂。
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實施漢語與文學課分開教學。分科教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由于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一方面大大促進了教師業(yè)務進修和業(yè)務水平的提高,廣大教師邊教邊學,學習和鉆研業(yè)務的勁頭很高;另一方面文學教材分量過重,大綱對學生掌握的作品及文學史知識要求也偏高,學生學習得費勁,教師也教得困難,脫離了中學教學的實際。因此,這一政策實施了僅3年時間,后又提出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勞動”的論斷,將教育領向生產。于是出現(xiàn)了政語課、政文課,語文成了政治的附庸,課程被砍掉了三分之一……
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撥亂反正使得經濟建設得以恢復,我國教育事業(yè)也開始緩慢前行,尤其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指引下,語文教學掙脫了多重精神枷鎖,在傳承“文道統(tǒng)一”原則的基礎上加強“雙基”教學。國家設立重點中學和大學,又頒發(fā)了《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義務教育法》等相關文件,從制度上保障了語文課程的健康發(fā)展。語文思想理論才逐步脫離長期以來被政治綁架的束縛,真正地走向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二)新課改的前奏和發(fā)展
1997年,中學語文教師王麗的《中國語文教學手記》、劇作家鄒靜之的《女兒的作業(yè)》、大學中文系薛毅的《文學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當時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一時間,諸多媒體紛紛轉載評論,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關于語文教育問題的大討論。討論的焦點直指語文教育思想的陳舊落后、教學方法僵化、教材單一、考試制度不合理等問題,直接引起了人們對新課改的要求和關注,語文也從工具性和思想性回歸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這使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有了實質性進展。
從新課改的歷程上來看,大致可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理念啟蒙階段。這個階段是把新課改的理念普及到教育隊伍中。第二階段,模式探索階段。即理念透過怎樣一種模式來貫徹執(zhí)行。于是各地各校都紛紛做研究課、觀摩課等各種各樣的課,探索新課改理念實施的載體。第三階段,增強效能的階段。對課改大家開始進行反思,反思課改這么多年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哪些問題還沒解決,哪些問題更嚴重了。
新課程的變革是為了適應新時代,使社會朝著更科學、先進、合理、人文化的方向發(fā)展。各地語文課堂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以學生為本;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教學中注重啟發(fā)誘導,多元解讀,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的學習中多了自主、合作、探究;注重教學方法的現(xiàn)代化,融入大量的素材,開闊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如火如荼的改革也不免存在弊?。盒问街髁x過多,遮掩了“語文味兒”;有的語文課預設性過強,被拆解的閱讀失去了原有的美感;語文課堂人文性與生活脫離,變成索然無味的說教;應試教育下,語文學科被模板化、套路化,作文教學的前途更是堪憂。究其原因,我國的語文教育狀況,就如同整個教育事業(yè)一樣,先天不足,沒有什么現(xiàn)成的理論和經驗可以借鑒。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對“課標”的理解不夠全面,并沒有真正理解課標,沒有結合自己學校的師資力量、生源狀況因校制宜。二是語文課程評價改革工作滯后,只重視教學工作,卻忽視課程評價,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課程評價體系。三是應試教育對課改的沖擊。高考制度的不變革,讓很多學生和教師仍舊只要成績不要過程,關于“以人為本”“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在應試教育、升學率面前顯得不足為重。
第一,加大教育考試改革力度,改變將分數(shù)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應試教育,切實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真正將“以學生為本”落到實處,平等民主地對待每個學生,挖掘他們的潛能,因材施教,促進其個性發(fā)展。
第二,轉變教師觀念,教師應通過加強自我培訓和自我反思促進自身的發(fā)展與提升。學校要組織教師培訓,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準,領會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加強交流學習,多聽一些課改較為成功的學校的課。各級教研部門也要多下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尋找適合自己學校的發(fā)展模式。
第三,注重并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就語文學科而言,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結合,同時,注重多元知識的滲透、學科間的交融。讓學生自主組織文學、創(chuàng)造發(fā)明小活動,在辦刊、策劃、商議中得到能力的提升;關心身邊的時事熱點,拓寬眼界,增長見聞,用課本上的理論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以致用,體現(xiàn)主體性與自主性。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多加以指導,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币寣W生真正將語文學習用于生活,實踐是根本途徑。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增加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模塊,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罢n標”里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即多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即多寫)。讀和寫這些屬于基本技能的東西,還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的。回歸到語文學習方法最根本之處,足夠的輸入才會有適量的輸出。
第四,在多媒體、多元性知識滲透的同時,勿忘“本”。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不可偏廢。要讓學生通過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xiàn)“人”的教育。如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在落實語言因素的同時積極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語言的賞析,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領悟人文性。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0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敬亞]
Suggestions on the Present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FENG Ya-nan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Yan'an University,Yan'an Shaanxi,716000,China)
A great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opened the prelude of the newcurriculum reform in 1997. There are many breakthroughs in the newcurriculum reform,and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evitably.This article generally analyzes the history befor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discusses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newcurriculumreform.
curriculumreform;progress;current situation;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G63
A
1673-9132(2016)10-0245-239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0.062
馮婭楠(1992-),女,漢族,碩士,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