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蘊曾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昔日的消費觀已悄然改變,節(jié)儉這一優(yōu)良傳統漸漸為人們所淡化,鋪張浪費現象隨處可見,有的奢侈做法令人咋舌。這種風氣不知不覺地影響到未成年的孩子:很多中小學生普遍不知為何節(jié)儉,怎樣節(jié)儉,令人非常擔憂。
中小學階段是人習性培養(yǎng)與品德塑造的重要階段,節(jié)儉教育不可缺位。然而,在物質較為豐富的今天,如何增強節(jié)儉教育的針對性,是節(jié)儉教育的重要切入點。
理解“節(jié)儉”,樹立正確的時代“節(jié)儉觀”
孩子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為什么要厲行節(jié)儉?
我們不能空洞地向孩子們灌輸觀念,而應該結合今天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將厲行節(jié)儉的道理具體而又生動地告訴孩子們,盡可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節(jié)儉是一種理性、睿智的生活態(tài)度。節(jié)儉的人有著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的遠見,通過今天的節(jié)約為明天積累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民間諺語說:“勤為聚寶盆,儉為搖錢樹。”勤與儉是一對孿生兄弟。一個人通過勤勞致富發(fā)了家,若不節(jié)儉,肆意鋪張浪費,財富就像快速流動的水一樣,嘩啦啦地全流掉了,再勤勞都會一貧如洗,他的生活永遠不會有質的改變。而一個節(jié)儉的人會有節(jié)制地消費,在滿足自己及家人必要開支之外,留些積蓄,用于孩子教育的投資,也防備生活突發(fā)不測?;诶硇韵M,節(jié)儉的家庭生活會比較優(yōu)游從容,能長時間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
我們更要讓孩子明白:節(jié)儉還是一種可貴的美好品德。它能阻止貪欲滋生,凈化人心,寧靜致遠。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出身貧寒,后來做了大官,薪俸豐厚,但仍保持著富不忘貧、貴而能儉的品德,過著儉樸的生活。他家平日都是粗茶淡飯,只有招待客人時才準備少量酒肉。在他的影響熏陶下,家人都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習慣,他的妻子兒女穿著極為簡樸。范仲淹節(jié)儉不是為了守財,而是將節(jié)省下來的錢財用于周濟鄰里鄉(xiāng)親,幫助窮苦文士,可謂高風亮節(jié)。
其次,我們要幫助、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節(jié)儉觀”。一說到“節(jié)儉”,人們很容易把它跟“節(jié)衣縮食”掛鉤,認為“節(jié)儉”就是不舍得吃喝,不舍得穿新。這是過去普遍貧窮時期大家對“節(jié)儉”的理解,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延安時期,毛澤東生活儉樸,他穿的舊軍裝已洗得發(fā)白,上面補丁疊補丁大大小小共有16塊。他的一雙拖鞋穿了許多年,鞋底磨出了洞,鞋面開了線,仍不讓部下扔掉,縫補好了再穿。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可謂“一窮二白”,朱德十分儉樸,他在中南海的臥室很狹小,里面僅僅擺著一張棕繃床、一個床頭柜、一張木桌、一個舊衣柜、一個舊沙發(fā),床上的被褥都打著補丁。他每天吃的飯菜也很普通:一盤素菜、一點泡菜、一小碗面,很少吃葷菜。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毛澤東和朱德如此省吃儉用,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國家處于經濟困難的非常時期。
如今時代不同了,中國經濟發(fā)展成就巨大,民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溫飽已基本不成問題。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國民生活質量自然要相應提高。這里的生活質量既包括自由的精神需要的滿足,也包括適度的物質需要的滿足。如果固守傳統的節(jié)儉觀,一味刻意地省吃省喝、省穿省用,則直接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個體生活。畢竟,人活著的過程就是追求白由度更大、物質需要適度滿足的生活的過程。在經濟條件有所好轉的前提下,一味刻意地過苦日子,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節(jié)儉,而是守財奴的行為。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真正意義上的“節(jié)儉”是在一定的家庭經濟條件下,在滿足正常的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奉行節(jié)約、簡樸原則,不鋪張浪費。
家校配合,閱讀、活動雙管齊下
如何有效地對中小學生進行節(jié)儉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其一,利用課外閱讀輔助節(jié)儉教育的開展。孩子們普遍喜歡聽生動有趣的故事。針對孩子們的這個特點,我們不妨擷取古今中外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引導孩子們閱讀,使其從中受到啟迪。
一方面,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閱讀一些先賢厲行節(jié)儉并對周圍人產生良好影響的故事。如唐代名臣楊綰節(jié)儉的故事。楊綰以品德高尚著稱于世,為官一貫廉潔,所用車馬服飾都很儉樸。他任宰相后朝野之風也為之一變。御史中丞崔寬很富,他的別墅樓臺亭榭,華麗無比。楊綰任宰相的當天,他就暗暗拆毀了。中書令郭子儀在行營中,聽到了楊綰當宰相的消息,將他的樂隊撤了大半。京兆尹黎干當時正得皇上賞識,每次出入百余輛車馬,也立即減到十輛。在楊綰拜相后刮起的節(jié)儉旋風中,從奢侈變?yōu)閮€樸的人,在當時不計其數。我們可以通過類似楊綰節(jié)儉這樣的故事,給孩子提供一種正能量,從正面教育孩子:節(jié)儉是一種良好習慣,更是一種具有影響力的美德。
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擷取古今中外一些奢侈淫靡導致惡果的故事,作為反面教材,引導孩子們閱悟。如商紂王的故事。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一個淫靡無度的人。他用象牙筷子吃飯,大臣箕子見狀十分擔憂,認為紂王用上象牙筷子,就必須用犀角與美玉的杯盤才能配套,而這樣高級的器皿,就不能盛普通的飲食,必裝珍禽異獸。吃上了山珍海味,就不能穿布衣短衫,必須有錦繡綢緞。接著又得有華屋大廈,這樣下去,難道不是很危險的事嗎?然而紂王根本不聽進諫。他為滿足自己無度的物欲,竟建筑起酒池肉林,整日過著無比豪奢淫靡的生活。沒過5年,暴虐昏聵的紂王就滅國亡身。孩子們閱讀這樣的故事,會得到一定警醒。
其二,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引導孩子們參與,從而培養(yǎng)和強化孩子們的節(jié)儉意識。現在的中小學生多半不懂得節(jié)儉,不愛吃的飯菜就倒到垃圾桶里,不喜歡的衣服就扔到一邊。針對發(fā)生在孩子生活中的這些浪費行為,我們必須先找出問題的癥結。這些孩子們從小嬌生慣養(yǎng),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知吃喝穿用的錢是怎么來的,不知道自己父母掙錢的辛苦,當然也就不珍惜父母給他們提供的衣食及生活用品。只有讓他們親身參與勞動,體會勞動的辛苦,才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才能懂得浪費行為是可恥的。
找到問題的癥結后,可以有目的地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引導孩子參與。比如針對孩子們浪費糧食的行為,農村的中小學就可以組織孩子在麥子、稻子收獲季節(jié)參與麥子和稻子的收割、拾穗等活動;城市的中小學可以組織孩子到郊區(qū)參加一些農事活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在校園中和校園附近開辟幾塊菜地,指導學生自己去開墾、經營。
這些活動表面上看跟節(jié)儉無關,但是能讓孩子們知道勞動的不易,吃喝穿用的東西是要靠勞動才能獲得的,從而使他們懂得應該珍惜,這樣無疑能極大喚起孩子的節(jié)儉意識。
其三,要想有效地對中小學生進行節(jié)儉教育,學校必須跟家庭緊密配合,否則可能事倍功半。家庭是孩子的后盾,就孩子的行為習得來說,家庭教育起的作用一般比學校起的作用要大。需要指出的是:在家庭教育中,與父教相比,母教對孩子的影響更大。一個好奢侈、鋪張浪費的母親,很難教育出一個節(jié)儉的孩子。母親的言行對年幼的孩子來說,起著無聲的榜樣作用,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中,表現在行動上,時間一長便成了習慣。
也有的家長自己節(jié)儉,卻不重視對孩子進行節(jié)儉教育,認為家庭經濟狀況許可,人家孩子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也要有,不能委屈了孩子。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孩子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久而久之,助長孩子養(yǎng)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性。中小學開展節(jié)儉教育,要注意跟家庭緊密配合,以免出現家校唱對臺戲。必要時,老師要跟家長多溝通,統一對節(jié)儉教育的認識,共同將節(jié)儉教育進行到底,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