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理查德·亞歷山大的生命文化思想研究

      2016-07-13 18:25:28賈栗劉鈺曦
      創(chuàng)新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行為道德生命

      賈栗 劉鈺曦

      [摘 要] 理查德·亞歷山大的生命文化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生命個體之間互助行為的解釋。他的間接互惠理論研究為非親緣個體之間的利他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他對于社會生物學(xué)領(lǐng)域解釋利他行為的“基因—文化”協(xié)同進化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guān)鍵詞] 生命; 文化; 行為; 道德; 間接互惠

      [中圖分類號] B0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16)02-0014-07

      20世紀的下半葉,人們對人類如何進化出人類行為和人類社會的研究已日臻成熟。這些理論在形成過程中紛爭不斷,至今仍然存在很多爭議。理查德·亞歷山大(Richard Alexander)對這方面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指出了很多研究主題,并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觀點和假說,對于未來人類社會進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支持。

      亞歷山大在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Ohio State University)學(xué)習(xí)昆蟲學(xué),并于1954年拿到了博士學(xué)位。在他事業(yè)生涯的早期(從1957年開始),他就職于密歇根大學(xué)的動物博物館,并一直工作到2001年才退休,現(xiàn)在是一位名譽退休教授。

      在1954年即將完成博士學(xué)業(yè)時,他決定今后將從事生物學(xué)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關(guān)進化論方面的理論假說。他認為,每一種生命的特征都將能被自組織的進化過程(當然是在它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環(huán)境中)所解釋。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他決定攻克那些難以解釋的具有進化論特征的動物行為和人類行為。

      最初,他主要集中研究用于交流的行為方式上,比如昆蟲的鳴叫行為,尤其是蟋蟀、蟈蟈和蟬等動物的鳴叫行為。他的興趣主要在于將人類行為的研究置于進化論的范式之內(nèi)進行研究。[1 ]1971年,他的論文發(fā)表之后,他就已經(jīng)成為了研究昆蟲鳴叫方面的專家,同時也是一位重要的進化論研究方面的生物學(xué)家。他不僅對于非人類物種的研究貢獻很大,還是當代動物學(xué)和進化論生物學(xué)方面研究的領(lǐng)航者。他出版了兩本關(guān)于人類行為研究方面的書《達爾文主義和人類事件》(1979) [2 ]和《道德系統(tǒng)的生物學(xué)》(1987) [3 ],并與唐納德·緹因考(1981) [4 ]共同編輯了一本書,這些都包含了很多關(guān)于人類學(xué)方面的論述。他所出版的大量文章和書中,特別地關(guān)注了人類及其行為,包括1974年發(fā)表在生態(tài)和系統(tǒng)評論年刊上的一篇有影響力的論文,題目是《社會行為的進化論》。這篇論文也被評為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亞歷山大認為人類行為與最新的生物學(xué)研究成果應(yīng)當緊密相關(guān)。他還謹慎地論證了為什么自然選擇在個體水平上利于或不利于個體行為特征的形成。

      亞歷山大做出重要貢獻的一個領(lǐng)域是怎樣將文化進化的研究與人類行為進化的研究融合在一起。人類學(xué)家和其他社會科學(xué)家已經(jīng)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并不像其他動物一樣,文化不是人類面對自然選擇的一種策略。[5 ]《達爾文主義和人類事件》是早期文化進化研究的代表著作,該文認為文化像人類的其他組織一樣,其存在是為了使個體的適合度達到最大化。[6 ]其研究目的是為了將文化看做環(huán)境中的一部分,那么為了人類的利益就可以加以利用和控制。除此之外,文化如何與進化相協(xié)調(diào)也一直是頗具爭議的焦點問題,亞歷山大對于文化最主要的觀點表述在《達爾文主義和人類事件》一書中,書中的觀點很有活力和代表性。他認為,文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在不同時期的環(huán)境中,人類社會中個體內(nèi)部的適合度達到最大化,是人類世代努力的一個結(jié)果。

      亞歷山大對于人類行為進化論研究的最重要貢獻在于他所提出的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假說,這些假說對于正在開展的人類行為進化論研究方面的基礎(chǔ)性工作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他最重要的觀點是“力平衡假說”。這是1987年他所寫的《道德系統(tǒng)生物學(xué)》一書的核心觀點。這種觀點早期也有許多的學(xué)者提出過,包括亞歷山大自己。但是他是第一個將這一觀念進行延伸,并將它與人類的特征—道德性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認為,人類有一個不尋常的精致形式即社會,其社會群體的規(guī)模及其復(fù)雜的組織結(jié)構(gòu)在動物界中是少見的。對于大的社會群體的進化存在著兩種理由:一是較大社會群體在環(huán)境中可以更好地獲得食物(或者可能是一些其他的資源);二是較大的社會群體也可以更好地防衛(wèi)敵人。在人類進化史中,一些證據(jù)表明,防衛(wèi)捕食者是人類社會進化背后的主要源動力,其實這些捕食者形成了另外的人類群體。人類社會群體對異己群體的排斥和敵對情緒由來已久。在這種直接的對抗中,更大更好的群體確實有其優(yōu)勢。這對較大社會性群體的形成確實形成了一種很強大的選擇性壓力,并導(dǎo)向了一種對于心理能力和傾向性的不受制約的選擇,這促使更大、更好的社會群體得以形成。

      道德性是形成更大、更具獨立性的社會性群體一種重要工具,因為它更有利于緩解群體內(nèi)部沖突的這一難題。更大的社會群體內(nèi)部中往往存在著更多的沖突,而道德情感和原則的存在可以緩和這些內(nèi)在的沖突。同時,更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被看作是一種社會群體內(nèi)的社會互惠性(尤其是在人類中)。人類更容易將他們所處的群體劃分出內(nèi)部團體和外部團體兩部分。事實上,道德這種事物,也往往被人們錯誤使用,甚至是用來作為襲擊并殺死那些敵對的社會群體成員的憑證。所以,道德也有它的消極方面,亞歷山大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毫無回避地指出了各種人類特征中的黑暗因素,這種習(xí)慣也使得亞歷山大的批判者對他懷有不友善的態(tài)度,那些批判者是道德化社會科學(xué)及道德化人類的辯護者。

      亞歷山大提出間接互惠理論來解釋生命體之間的利他行為。亞歷山大將間接互惠性看作是“一種發(fā)生在具有互助可能的由單位個體所形成的群體中的直接互惠性,這些個體可以持續(xù)地評估他們社會的成員,在可能的將來中的相互作用中,他們想要使收益高于成本(這種結(jié)果當然是相互的)”。[7 ]在這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可以被看作是可被持續(xù)觀察和評測的,選擇將有利于他們展示對其他個體的無私性和可依靠的合作者,從而獲得更高的信譽分數(shù)。

      亞歷山大進一步發(fā)展了這個理論,道德原則和價值在社會成員中促使了對話與合作的形成。在成員互動中,這些原則逐漸被多數(shù)個體所接受,因為這些原則有利于他們的利益再生,并且可以使得整個社會群體中的利益博弈達到納什均衡。實際上,一個規(guī)模巨大的具備一定結(jié)構(gòu)性的群體在內(nèi)在的競爭上有這樣一種優(yōu)勢,它可以在群體成員之間形成一種利益的結(jié)合,并鼓勵他們在一種公眾滿意的契約原則下來約束成員的行為。概括地說,道德系統(tǒng)在特征上就是一種契約形式在道德原則和核心價值上達到一致。

      自然選擇的假定是個體會不擇手段使得個體的利益達到最大化。但是許多生物系統(tǒng),尤其是人類社會,卻是利他主義合作的。自然選擇怎么會產(chǎn)生合作行為呢?各種機制被推舉,間接互惠機制便在此時出現(xiàn)了。人們可以通過間接互惠的合作進化從而建立聲望,而人們同時也傾向于幫助聲望值高的人。這樣如果A今天幫助B而獲得聲譽,那么未來A也將獲得C的幫助,從而得到間接互惠。

      如果打個比方來比較直接與間接互惠,直接互惠原則是:你給我撓背,我也給你撓背。間接互惠的原則是:你給我撓背,我給另外的人撓背。[8 ]或者我給你撓背,另外的人給我撓背。這樣做的合理性是什么?簡單來說,合理性在于:如果我從來不給別人撓背,那么我也不會得到別人為我撓背。

      間接互惠簡單來說就是:今天我?guī)椭?,日后其他人也會來幫助我。間接互惠合作行為的進化可以建立聲望、道德判斷以及隨著認知需求而不斷增長的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見圖1)。人類是互惠行為的擁護者。我們從經(jīng)驗和日常的經(jīng)歷中看到,亞當(Adam Smith)所謂的“我們交易、交換和買賣的本能”依賴于對更為廣泛的有利或不利行為的回報的計算。這些分析被冠以“第三方利他” [9 ]或“間接互惠” [10 ]的頭銜,從而在近幾年引發(fā)了很多的經(jīng)驗和理論研究。

      直接和間接互惠。a.直接互惠是指A幫B并且B幫A。b.間接互惠有兩種,一種是向上的互惠(左),這種互惠基于一個近來的積極的經(jīng)歷。一個人曾經(jīng)接受過捐贈會感到有動力反過來去捐贈。個體B從A哪里獲取幫助,再去幫助C。向下互惠(右),基于名譽(reputation)個體A幫助B,因此接受來自C的幫助。間接互惠的數(shù)學(xué)調(diào)查顯示自然選擇喜歡這樣的策略,即幫助他人基于這些人的名譽。向上的互惠很難懂,但是在經(jīng)濟實驗中被觀察。在這些情況中,決定去幫助被釋義為一種被誤導(dǎo)的感激行為。一種情況下,接受者感謝其他人所做的;另一種情況沒有通過接受者的行為而得到收益的人要感謝接受者。

      從這點上看,間接互惠基于名譽(reputation)。但是為什么每個人都該關(guān)心我為其他人所做的事呢?

      解決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路分為兩種:一種根源于社會科學(xué);一種根源于進化生物學(xué)。

      首先,是社會科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家和社會科學(xué)家之所以對間接互惠感興趣,是因為在全球化市場中,匿名合作者之間的一次性關(guān)系逐漸取代了基于親戚、鄰居或同村成員間的重復(fù)交換這種傳統(tǒng)的長期合作和交換的關(guān)系。那么,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要與陌生群體接觸的,[11 ]并且許多交易不再是面對面。網(wǎng)上拍賣和其他形式的電子商務(wù)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名譽和誠信上。對誠信的利用有可能會產(chǎn)生經(jīng)濟學(xué)家所謂的“道德風(fēng)險”。那么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名譽如何發(fā)揮作用是一個重要問題。

      其次,進化生物學(xué)家對人類社會的出現(xiàn)感興趣,是近年來進化生物學(xué)中發(fā)生的主要轉(zhuǎn)變。[12 ]不像其他群居生活的社會性動物,如蜜蜂、螞蟻或白蟻,人類呈現(xiàn)的是大量的非親緣關(guān)系的個體之間的合作。[13 ]而人類合作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基于道德情感—比如,對欺騙的憤怒,或眾所周知的實施利他行為后的“溫暖的內(nèi)在感覺”。神經(jīng)—經(jīng)濟學(xué)實驗將情感與生理過程相關(guān)聯(lián)。[14 ]有趣的是,人類不僅強烈地感覺到直接存在于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斷定除了彼此之外的其他人之間也有這些行為。[15 ]因此,間接互惠很可能與道德準則的根源相關(guān)聯(lián)。這些準則明顯有很大廣度的文化特性,道德準則對人類是適用的,但很少有證據(jù)表明道德準則對其他物種也適用。[16 ]

      另外,理論的研究推動了近來間接互惠的經(jīng)驗研究快速發(fā)展。我們在回顧這些實驗之前先來討論理論與模型化的方法。但是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在一個較廣的情境下,間接互惠似乎要求“心身一元論”。[17 ]理論的回顧和間接互惠的經(jīng)驗研究強調(diào),不僅僅要記錄伙伴間的持續(xù)相互作用,還要記錄社會網(wǎng)中的多個體間的持續(xù)相互作用。間接互惠要求信息存儲和轉(zhuǎn)移也要有戰(zhàn)略思想,并且在進化的合作和交流中起關(guān)鍵作用。

      Nowak和Sigmund [18 ]建立了以印象分數(shù)為基礎(chǔ)的聲譽機制來作為間接互惠的模型之一。他們采用計算機模擬進行實驗。參與實驗的共有3種策略:合作策略、背叛策略和辨別策略。

      合作者永遠合作,背叛者永遠背叛。辨別者根據(jù)對手的聲譽(印象分數(shù))來選擇自己的行為。整個實驗被設(shè)計成一個生物進化過程。每個實驗者的印象分數(shù)在(-5,5)的區(qū)間內(nèi)。而實驗初始值(生命開始時)被設(shè)定為0。

      每當個體做出一次幫助行為,他的印象分數(shù)會+1,收益減少c,被幫助者收益增加b。反之,每當個體做出一次背叛行為,他的印象分數(shù)會-1,但雙方收益并不發(fā)生變化。

      設(shè)定一個印象分數(shù)的閾限值k,如果對手的印象分數(shù)大于或等于k,則提供幫助,否則不提供幫助。

      合作者的閾限值k=-5,因此所有的對手都大于或等于這個值,他們總是合作。背叛者的閾限值k=6,因此所有的對手都小于這個值,他們總是選擇背叛。背叛者的閾限值k=0,如果對手的印象分數(shù)大于或者等于0,則提供幫助,否則則拒絕幫助。

      每一回合中的助人者和受助者是隨機選定的,在生命周期內(nèi),平均每個個體的博弈次數(shù)是2.5次。生命周期結(jié)束后,個體的子代數(shù)目與收益成正比,并且子代遺傳親代的策略繼續(xù)進行博弈。

      實驗結(jié)果顯示,在166代之后,辨別者獲得了進化穩(wěn)定性,數(shù)量占據(jù)了整個群體的絕大比重。除了研究聲譽在間接互惠中的作用外,他們還研究了其他因素,諸如:信息可獲得性、基因漂變(drift)、參與者自身印象分數(shù)和群體規(guī)模。

      Nowak和Sigmund [19 ]利用兩極化模型,對上面的結(jié)論進行了驗證,個體的印象分數(shù)僅僅依賴于他們上一輪的行為——幫助或背叛,幫助的印象分數(shù)是“好”,背叛的印象分數(shù)是“壞”。

      實驗結(jié)果顯示,如果只有背叛者和合作者,背叛策略將會勝過合作策略,成為穩(wěn)定進化策略。如果只有背叛者和辨別者,兩種策略會形成雙向穩(wěn)定系統(tǒng)。這意味著,兩種策略都有可能勝過對方,主要取決于初始值的不同。如果只有合作者和辨別者,兩者可以達到平衡。

      但是,基因遺傳的隨機波動可以造成各種策略的比例改變。如果辨別者的人群比例低于一定的值,背叛者就會入侵這一平衡。三種策略會共存,將存在振蕩運動:從背叛者到兩種利他行為的混合。

      由于資源有限或者誤差的原因,導(dǎo)致幫助行為不能做出時,辨別策略和合作策略達到穩(wěn)定共存。

      如果三種策略共存,將依據(jù)比例高低來定勝負:辨別者比率過低則背叛者獲得勝利,辨別者比例過高則三種策略穩(wěn)定共存。

      如果把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策略以及互動的結(jié)果——聲譽看做兩種文化形式,那么,我們認為,亞歷山大已經(jīng)建立了一個初步的理論體系:關(guān)于生命與文化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把間接互惠理論看作是一種“生命個體之間利他文化”的模型,甚至可以利用博弈論的方法來進一步構(gòu)建這種模型。[20 ]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亞歷山大的構(gòu)建過程。

      原理1:進化論——生命體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互競爭,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亞歷山大的整個研究范式是進化論。

      推論1:生命對文化的作用——間接互惠行為是一種文化性行為,為人類所特有。在人類互動過程產(chǎn)生的聲譽是一種文化符號,且不同文化中同一行為的聲譽評價有所差異。

      推論2:文化對生命的作用——一個社會如果擁有聲譽文化,那么將增加助人行為。

      推論3:文化的進化和沖突——不同的社會群體中,由于文化的不同,對于“利他”行為的理解也大不相同,并且互相會影響。正如亞歷山大所言,各種“利他”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即文化也存在著進化現(xiàn)象。

      亞歷山大的研究對于生命與文化之間關(guān)系的揭示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這樣的研究有利于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關(guān)于生命文化研究的價值,有三種看法:第一,生命神圣論,一種只重視生命的數(shù)量,而忽視了生命的質(zhì)量的生命觀。第二,生命質(zhì)量觀,這種價值觀的缺陷在于降低了對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第三,生命價值觀的綜合,這種觀點正是亞歷山大所強調(diào)的,既要尊重個體的生命,又要注重個體生命質(zhì)量的提高。

      亞歷山大對第三種價值觀提供一種理論論證。我們看到,生命神圣論其實是原理1和推論1的價值觀反映,由于生命本質(zhì)規(guī)律中的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原理1),造成生命數(shù)量減少,對生命尊嚴的忽視等等現(xiàn)象(原理1推出推論1),因此人們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對于生命尊嚴和生命數(shù)量維護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推論1)。生命質(zhì)量觀其實是推論2的價值觀反映,是到了一定的歷史階段,生命神圣論的文化擴張,導(dǎo)致了對生命質(zhì)量的忽略,文化對生命的反作用產(chǎn)生(推論2)。而生命價值觀的綜合其實是后期前兩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體現(xiàn),最后達到了某種程度的融合(推論3)。

      參考文獻:

      [1]Alexander R D.The search for an evolutionary philosophy of man[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Victoria,1971(1).

      [2]Alexander R D.Darwinism and human affairs[M]. Seattle,W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9.

      [3]Alexander R D.The biology of moral systems[M].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1987.

      [4]Alexander R D,Tinkle,D.W,eds. Natural selec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recent research and new theory[M]. New York:Chiron Press,1981.

      [5]Sahlins M.The use and abuse of biology[M].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6.

      [6]Irons W.Natural selection,adaptation,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In N. A. Chagnon,& W. Irons(Eds.),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M]. Scituate, MA:Duxbury,1979.

      [7]Alexander R D.The biology of moral systems[M].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1987.

      [8]Binmore K G.Game Theory and the Social Contract[M].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94.

      [9]Trivers R.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M].Q.Rev.Biol,1971:35-57.

      [10]Alexander R D.The Biology of Moral Systems[M].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1987.

      [11]Bolton G E,Katok E,Ockenfels A.How effective are electronic reputation mechanisms[J].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Manage.Sci,2004(50).

      [12]Maynard Smith J,Szathmary E.The Major Transitions in Evolution[M].Oxford Univ.Press,Oxford,1997.

      [13]Wilson E O.Sociobiology[M].Harvard Univ.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75.

      [14]Sanfey A G,Rilling J K,Bronson J A,et al.The neural basis of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in the ultimatum game[J].Science 2003(300):1755-1758.

      [15]Dunbar R.Grooming.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M]. Harvard Univ.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96.

      [16]Brown D E.Human Universals[M].McGraws-Hill,New York,1991.

      [17]Whiten A,Borne R W(eds).Machiavellian Intelligence II:Extensions and Evaluations[M].Cambridge Univ.Press,Cambridge,UK,1997.

      [18]Nowak M A,Sigmund K.The dynamics of indirect reciprocity[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1998,(4):561-574.

      [19]Nowak M A,Sigmund K.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by image scoring[M].Nature,1998(393):573-577.

      [20]賈栗.“達爾文難題”的解釋方法及其博弈論模型研究[J].長沙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6).

      [責(zé)任編輯:丁浩芮]

      Research of Richard Alexander's Life Cultural Thought

      Jia Li Liu Yuxi

      Abstract: The life cultural theory of Richard Alexander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explanation of mutual aid among individual life. His indirect reciprocity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his research of altruistic behavior between non-relative individuals. He also proposes his own view for the Gene & Culture co-evolution of altruistic behavior in social biology.

      Key words: Life; Culture; Behavior; Morality; Indirect Reciprocity

      猜你喜歡
      行為道德生命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蹤導(dǎo)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社區(qū)老年人跌倒認知和行為調(diào)查與分析
      兒童玩具設(shè)計要素
      反腐敗從正人心開始
      大學(xué)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xí)慣及引導(dǎo)策略研究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用道德驅(qū)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昌邑市| 黄骅市| 繁峙县| 浑源县| 桦南县| 余干县| 方山县| 安福县| 涟源市| 通辽市| 临朐县| 安国市| 威宁| 原阳县| 镇平县| 东乡县| 泉州市| 新安县| 闽侯县| 兴和县| 长白| 琼结县| 定西市| 石阡县| 蓬安县| 香格里拉县| 铁力市| 乌鲁木齐县| 丁青县| 邮箱| 新邵县| 丹东市| 甘德县| 蓝山县| 武乡县| 鹤峰县| 泽州县| 阿城市| 自治县| 婺源县| 安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