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江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提高教學實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本文作者針對初中政治教學課堂的有效性,提出要做到政治課堂的真正有效,必須通過情景教學與理性思考能力并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才能使初中政治課堂做到真正有效。
關鍵詞:政治教學;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398-02
"有效課堂"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策略,作為一種理念,"有效課堂"始終致力于教學效益的提高;政治的有效課堂同樣是每一位初中政治教師常常思索和向往達成的教學目標之一。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有效課堂"逐漸被提到了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位置。那么,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體會,談談自己的幾點認識。
1.情景教學與理性思考能力并重
美國學者巴特勒認為:"教學過程只有讓學生參與連續(xù)的反應才是有效的"。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相應良好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通過改變不良情境來抑制和消除學生的消極情感,讓學生在情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引導學生借助虛擬的情景進行理性思考。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設置具體可感的情境,及時引發(fā)學生對自己在該情景下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進行思考,并指導學生用理性認識去安排生活、觀察社會,實現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飛躍。
例如,在學習《兩代人的對話》時,我給學生講了"蘇格拉底教人辯論"的故事,還引用了大文豪莫泊桑的名言"沒有兩個人的鼻子是相同的",來引發(fā)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自己處理與長輩之間的關系時的理性思考。接著讓學生表演了課本劇"小新與家長的溝通",通過小品表演來重現學生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情景,促使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深刻理解,并適當引導學生懂得體驗和感悟生活,使學生在表演情景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夠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另外,由于本課的學習中穿插了故事、名言、表演等,學生興趣盎然,從而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同進,新課程也提倡"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體驗學習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要求將"教室"轉變成"學堂",課堂教學由"教"向"學"轉化,讓學生達到由吃"魚"到用"漁",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學會合作和學會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把有限的時間貫穿到具體的目標學習中去,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體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理論聯系實際,合理有效地利用身邊的資源
政治是一門探求真理的學科,來不得半點虛假。在教學過程中,舉例是為了說明理論知識,教師應該將所舉的例子與所要說明的理論知識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務求做到就地取材,離學生生活、學習環(huán)境近一些,離他們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經歷、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舉例,這樣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另外,所舉的例子一定要新鮮,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識、新信息的,貼近時代的材料,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例如,在教學《我知我家》一節(jié)時,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自己的父母,感受父母的深情,課堂上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你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家里種了多少地?""家里每年能收入多少錢?""誰是家里的最大的消費者?"等,讓學生回答,看他們是否知道父母為了家所付出的勞動。結果顯示,真的有學生不知道這些,不懂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不知父母田間勞作有多苦,多累。接下來,教師讓部分學生談了父母的不易后,引領學生分析自己的攀吃比穿、大手大腳地亂花父母血汗錢是對還是不對等現象。類似這樣的實例,充分體現了學生切身的生活體驗,與學生展開面對面的對話,使學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體驗、感悟、成長。
總之,初中政治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是政治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注重實際情景的創(chuàng)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使"教材"變成"學材",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與生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才能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政治課堂真正有效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 凌忠.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J].教育科學論壇,2009,(03):40-41
[3] 麻曉春. 初中思想政治課活動教學的探索. 思想政治課教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