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搬了一次家。在新住處的附近,有兩個菜場,一個是馬路菜場,另一個是標準化室內菜場。
標準化室內菜場入口的外面,就是一條馬路,那馬路菜場,就沿著這馬路向東西兩側展開,其氣勢之恢宏,為生平所僅見:從頭至尾長達數(shù)百米,道路兩側的攤位擠擠挨挨連綿不斷,而且爭相向路中央發(fā)展。其結果,馬路的功能已徒具形式:留下的道路空間,僅夠行人下腳,車輛根本無法通行。曾見一小汽車從旁邊的一條支馬路駛來,誤入攤位的海洋之中,半天動彈不得。無辜的車主窩在車里,一任攤主和行人痛罵,茫然無措。
在這浩大的馬路攤位的包圍中,這家標準化室內菜場依然活得不錯!整個室內菜場的所有攤位都租出去了;來這里買菜的居民雖然談不上絡繹不絕,但基本上人流不斷;菜場的氣氛是熱鬧的,叫賣聲和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一如其他的菜場??偠灾匆娛捝〉臍庀?。
為什么在如此浩大的馬路菜場的擠兌之下,這家室內菜場依然如此堅強?不錯,放眼整個城市,幾乎每家菜場的四周,都會有馬路攤位如影隨形,但一般而言,這些馬路攤位往往是零星的,而且大抵出現(xiàn)在早晚高峰時段。數(shù)量少,時間短,不會對菜場構成實質性的影響。但在這里,馬路菜場不僅規(guī)模龐大,遠超室內菜場的面積,而且從早到晚,營業(yè)時間比室內菜場更長。毫無疑問,如此之大的馬路菜場的存在,必然對室內菜場構成了實質性的競爭。
這實質性競爭的要點,是在價格上。相對于室內菜場,馬路菜場的一個天然優(yōu)勢,是價格便宜。因為不用繳納攤位租金以及相關的管理費用,馬路上的攤位可以開出更具競爭力的價格。而這一點,對“馬大嫂”們而言,無疑是具有吸引力的。而對于蔬菜、水果、水產(chǎn)、肉類等這樣的日常食材,其質量的優(yōu)劣,一個經(jīng)常買菜之人是容易辨別的,并不像珠寶、古董之類存在很高的信息費用。這樣看,室內菜場被馬路菜場擠垮是早晚的事情。何以兩者在這里能夠共處?
一個通常的解釋是錯位競爭。也就是說,馬路菜場與室內菜場“井水不犯河水”,蔬菜、水果、水產(chǎn)、肉類有不同的種類,你賣你的貨,我賣我的貨,彼此之間不形成直接的短兵相接。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現(xiàn)場可見,馬路菜場所賣的食材品類,與室內菜場大抵相同。雖然在室內菜場的同一個攤位上,可能聚集著更多的品類,但因為這個馬路市場足夠大,從整體上看,其供應的豐富程度其實反而超過室內菜場。因此,這競爭,室內菜場想“錯”也錯不開。
正確的答案,其實存在于室內菜場的攤販不經(jīng)意的反駁中。倘若與室內菜場的攤販討價還價,說馬路菜場上同樣的東西比他便宜許多,他照例會給你一個回答:“我這里不會短斤缺兩?!边@是實話。那分量的保證,不僅出于攤販的良知,更在于有兩種力量的約束。一是室內菜場里設有公平秤,顧客隨時可以進行驗證?!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蔽以嚵藥状?,信然。二是菜場經(jīng)營方的監(jiān)管。顧客認為有問題要投訴,可以找到菜場的工作人員,一般很快能夠解決。
反觀馬路菜場,則大不然。為了驗證,我曾經(jīng)在馬路菜場上買過三次東西,分別是蔬菜、水果和水產(chǎn),結果無一例外地短斤缺兩。而你要找他理論,則無一例外地矢口否認,并往往出言不遜。一個可以觀察到的事實是,馬路菜場上顧客與攤販“臉紅脖子粗”的現(xiàn)象,遠比室內菜場多。
是的,如果沒有馬路菜場,室內菜場會比現(xiàn)在活得更為滋潤。但是,在馬路菜場存在的前提下,保證分量以及容易解決糾紛,使室內菜場與馬路菜場明顯地區(qū)別開來,室內菜場因此找到自己的忠實顧客群。這是室內菜場生存之點。實際上,短斤缺兩也是一種代價,糾紛難以解決也是代價,將這兩種代價加上去,那馬路菜場上的所謂“價格便宜”的優(yōu)勢,其實也已經(jīng)所剩無幾。因此,馬路菜場對室內菜場的競爭壓力,沒有想象的那么巨大。也因此,馬路菜場與室內菜場就這樣微妙地共舞。
(摘自《鄉(xiāng)愁的成本: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