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
顧明遠先生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在中國教育實踐與教育改革的土壤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繼往開來,積累了大批優(yōu)秀的教育成果。到2015年為止,顧明遠先生已經出版了大約32種著作,在各種刊物上發(fā)表了600多篇文章。是否有一本能濃縮概括顧明遠先生教育思想的書,可以讓讀者了解顧先生的理論框架、基本觀點與核心思想,還篇幅短小,難易適中,便于閱讀呢?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顧明遠教育論述精要》就是這樣一本“心經”式普及性著作。
全書84篇文章涵蓋了教育的主要領域。不僅包含了教師、學生與課程教育三大要素中的諸多問題,還涉及古代、現在與未來,以及國際最新教育潮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教育等很多內容,信息精練而具全體,使讀者有“嘗海一滴,知百川味”的效用。
“唯洋是從、食而不化”的文風要不得
顧明遠先生曾經專門對某些言必稱歐美,嚴重脫離中國教育實踐的 “唯洋是從、食而不化”的文風進行過批評,他說:“現在有許多文章內容確實很豐富,旁征博引,一會兒是海德格爾,一會兒是哈貝馬斯,但令人不知所云。許多文章我是看不懂,主要因為我的水平太低,但作者是不是也有點責任,你寫出來的東西至少不是深入淺出,很難讓一般教育理論工作者看懂,恐怕也不排除有些文章連作者自己也未必真正懂得?!?/p>
顧先生明確反對淺入深出——自己不明白,卻故作高深而行文晦澀的文風,而大力倡導深入淺出的文風。“學習總要消化,化為我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論,用自己的嘴巴說出來,切忌鸚鵡學舌,讓人聽不太懂?!鳖櫹壬粌H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毒飞婕肮沤裰型夂芏嘀R與理論,顧先生在自己思考、消化與吸收之后,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語言,明白曉暢地表達出來,使普通教師與教育研究者都能讀懂,充分展現了他自己倡導的“深入淺出”的學術文風。
教育工作者要有真摯仁愛的情懷
只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的源泉,這是顧明遠先生幾十年踐行與倡導的核心教育思想,也是《精要》中很多文章的核心理念。十多年前,筆者跟隨顧明遠先生讀博士,有一次去他辦公室討論問題,看見顧先生正在給人寫信,看放在桌子上的信封,才知道他是在給一個小學生寫親筆信。當時顧先生不僅是北京師范大學的資深教授,還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在百忙中,還親自給小學生回信,讓我感佩不已,時至今日,還記憶猶新。他說:“因為有了愛,教師就有了開啟兒童心扉的金鑰匙,教育的機智、教育的藝術都是‘愛的土壤上的鮮花。”正是出于這種對教育、對學生的誠摯仁愛,他強調要保護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地位,反對強迫學生被動學習,提倡激發(fā)學生興趣,從細微處著手,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
反之,顧明遠先生對現行教育體制中挫傷學生學習興趣,壓抑學生個性,損害學生身心健康與發(fā)展的現象提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評。對學生所面臨的應試與學業(yè)的重壓,顧先生振聾發(fā)聵地喊出了“又該吶喊‘救救孩子了”“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而是要把他們從‘考試地獄中解救出來,從學業(yè)重重負擔壓力下解放出來;不是將來能幸福地度日,而是眼前就能過幸福的童年”。也出于對學生的愛,顧先生先后提出叫?!罢勰ズ⒆拥膴W數”以及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的“三好學生”評選。廢除各種摧殘孩子身心的“鞭子”,把選擇權與主動權交還學生,把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作為教育的目標。
切中時弊,分析中國教育的八大病源
在《教育研究》創(chuàng)刊三十周年座談會上,顧明遠先生指出:“認真貫徹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鼓勵學術爭鳴、學術批評。真理總是越爭越明,學術爭鳴和學術批評是學術繁榮的標志?!彼麑χ袊逃绲闹T多問題,都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思考與切中時弊的分析。
愛之深,恨之切。在《精要》中,顧明遠先生不僅對崇洋做作的不良文風,對奧數、“三好學生”評選與應試教育提出了明確批評,還對當前八大教育病源進行了透徹的分析與嚴厲的抨擊。顧先生總結的八大病源:一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文化傳統(tǒng)是教育與考試競爭的歷史文化根源;二是重學輕技的傳統(tǒng)思想導致對職業(yè)教育的忽視;三是攀比習俗導致教育競爭;四是偏重學歷的用人體制加大了高考與大學錄取競爭;五是高考指揮棒主導了教育的發(fā)展;六是升學率成為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七是社會誠信缺失對教育改革的負面影響;八是商業(yè)化教育培訓機構與教輔出版對教育的干擾作用。
顧明遠先生跳出教育看教育,從國家政治、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整體來看待教育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教育的病理不在教育,教育的根源也不在教育本體。教育的病是社會的病癥,應試教育是社會逼出來的。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過于惡劣,教育難以作為。今天的教育就需要全社會營造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p>
教育學要解決實際問題
在一次針對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的研討會上,顧明遠先生對學術界存在的為了追求所謂“學術性”與“純理論”而脫離中國教育實踐的傾向給予了批評。“我國當前有些學者為了追求所謂的學術性,寫的著作和論文脫離了教育實際,大談玄而又玄的‘理論……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理論都是先從實踐中提出來,同時也是為了解決實際的教育問題。不論是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還是赫爾巴特的《教育學講授綱要》,都是為了解決實際教育問題”。因此,《精要》中沒有大而無當、玄之又玄的理論問題,幾乎全是言之有物、聯系教育實踐的實際問題。
《精要》中很多觀點直接源于教育的實踐,如《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就源于一個發(fā)生在幼兒園的真實故事,由此顧先生敏銳地指出:“老師,特別是幼兒園、小學老師,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細枝末節(jié)……老師的行為具有示范性與長效性?!碑斝碌漠a業(yè)革命與工業(yè)變革發(fā)生的時候,教育的發(fā)展也不能脫離這種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顧先生緊扣時代的脈搏,書中的《第三次工業(yè)革命與高等教育改革》《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等文章,就是圍繞如何應對新經濟與新產業(yè)變革而展開的。
對于學生成長,顧先生也始終強調實踐的價值與作用,大力倡導“活動教育”:“他們都是主張兒童要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學習。我提倡的活動教育,主張兒童成長在活動中。這里的活動既指學校課堂上的活動,也指在家庭中的活動,參加社會實踐的活動?!倍鴮嵺`論則是活動教育的堅實哲學基礎:“人的知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學生必須主動參與到教育實踐活動中,并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真正認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