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亞麗
摘要:氣候變暖已經是一個嚴峻的全球性問題,氣候變暖與人類的過激行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既要看到氣候變暖對人類行為方式的影響,也要看到人類行為方式的積極改變能夠緩解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人類應該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氣候變暖;過激行為;情緒;辯證
一、引言
“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1]。世界是一直運動變化著的,氣候也是一樣。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人類開發(fā)、掠奪自然的能力也越發(fā)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更進一步增大,然而,自然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這使得工業(yè)文明無限的發(fā)展與有限的自然資源之間形成了必然的矛盾,這種矛盾即人與自然的沖突。進一步,自然更大程度的被破壞、被污染,這使得人與自然關系進一步惡化。目前,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了世界環(huán)境十大問題之首,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指出:每年因為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了10萬人,如果沒有有力的措施來緩解氣候變暖,那么到2030年,全球每年將會有30萬人死于氣候變暖。
正如古人所說的“天人相應”,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大自然的改變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極端天氣的增多,人們的行為也隨著氣候的變化走向極端化。過激行為是指“過分”、“過頭”、“超越理智”、“不當”的有違傳統(tǒng)道德和公共規(guī)范的一種喪失理智的行為。過激行為一般都是因為某種特殊環(huán)境和事件的強烈刺激而引起,人們有可能因情緒上的不穩(wěn)和過于激動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秩序。
二、氣候變暖與人類的過激行為
(一)氣候變暖是人類情緒波動的一個重要因素
氣候不僅僅是影響著人類的生理健康,對人類情緒的影響也十分明顯。早在古代,人們已經發(fā)現了天氣和情緒之間的關系,正如杜甫在《夏夜嘆》中所述:“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所表達的意思是在夏日高溫的蒸烤下,人就會變得煩躁不安,心情不暢快。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體會也相當深刻,每到三伏天,人們就會感到心煩意亂,脾氣暴躁,缺乏耐心。這很大程度上都是“三伏天”惹的禍。就全世界的范圍來說,熱帶地區(qū)的人們,性情較寒冷地區(qū)的人們更加喜怒無常,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因為海邊的氣候比較濕潤,人們對周圍的環(huán)境比較敏感,造就了他們多愁善感的性格。而住在山區(qū)的人們,長期生活在山高地廣的環(huán)境里,造就了他們洪亮的嗓門和直爽的性格。所以,氣候和人們的情緒和性格有著緊密的關系。
一些專家學者針對氣候與人的情緒的關系展開了相應的研究。 “冬季抑郁癥”就是一種與寒冬相關的精神障礙。當天氣比較寒冷的時候,人們情緒就比較低落,無精打采。當濕度隨溫度上升而增高,人體會缺乏自控力,顯得煩燥不安[2]。相關研究表明,當氣溫在11℃到25℃的時候,人的情緒最穩(wěn)定,心情最舒暢。
現代醫(yī)療氣象學研究結果證實,天氣狀況之所以能影響到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這是由于人體內有一種名叫松果腺體的物質也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導致人體內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分泌情況的變化,以致引發(fā)人的情緒狀態(tài)變化[3]。隨著氣候變暖,人體的新陳代謝進入旺盛期,體內環(huán)境和內分泌受到影響,使人的情緒波動比較大。顯然,氣候變暖是影響人類情緒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二)氣候變暖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情緒作為人的主觀體驗,會反作用于人們的行為之中,比如人悲傷的時候會痛哭流涕,激動的時候會手舞足蹈,高興的時候會開懷大笑,情緒所伴隨出現的這些相應的身體姿態(tài)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緒的外部行為。
氣候變暖導致的持續(xù)高溫使很多人不僅出現了頭暈、乏力、胸悶、發(fā)熱等癥狀,也使人們心煩意亂、情緒暴躁,甚至與別人發(fā)生口角。研究表明,當環(huán)境溫度超過34℃時,人不僅會大汗淋漓,而且心虛氣短、情緒不穩(wěn)、心情煩躁,比較容易產生過激的行為,精神病發(fā)病率也大大增加。
“路怒癥”就是目前人們在社會中受情緒波動的影響,產生過激行為的一種癥狀。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對不同的社會壓力,普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炎熱的天氣加快了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使人變得煩躁不安,容易觸發(fā)人的過激行為。有學者研究表明,憤怒情緒狀態(tài)下,駕駛員駕駛的平均速度相比于平靜狀態(tài)時有顯著增加,最大差值為 1547 km/h,最小偏差為 5.16 km/h[4]。憤怒的情緒會導致車速的增加,車速的增加又是車禍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研究還表明人們在憤怒情緒狀態(tài)下,駕駛員按喇叭鳴笛的頻次相比平常狀態(tài)有顯著增加(最大倍數為 2.41,最小倍數為 1.90)[4]。駕駛員在煩躁情緒的影響下,容易對外界做出過激的行為。鳴笛不僅增加了城市的噪音污染,也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憤怒情緒使斑馬線減速讓行的次數相比于平常狀態(tài)顯著下降,是交通運輸安全的不利因素之一[4]。
高溫引起的壞情緒不僅會影響整個社會秩序,還容易轉移到家庭中,以抱怨、責備甚至暴力方式釋放,影響家庭和睦。所以,氣候變暖催生的過激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如何緩解氣候變暖,如何減少氣候變暖對我們人類的行為的影響成了我們必須要研究的問題。
三、對策
(一)低碳生活模式
低碳消費模式著力于解決人類生存環(huán)境危機,其實質是以“低碳”為導向的一種共生型消費模式,使人類社會在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的單元中能夠和諧共生、共同發(fā)展,實現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的消費方式[5]。我國目前實行的以電氣代替煤炭的消費模式,就能夠減少煤炭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既能夠保護環(huán)境,也為后人留了資源,維系了代際公平。
低碳的消費模式首先要求我們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消費嗜好。一些學者研究表明,目前超市里面大約有70%的電用于冷柜的使用,相較于玻璃門式的冰柜,敞開式的冰柜要多消耗約20%的電,也就相當于每年要多消耗4.8萬度的電,相當于19噸的煤。所以說如果大家能夠減少敞開式的冰柜的使用,而多采用玻璃門式的冰柜,毫無疑問能夠減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二,提高環(huán)保節(jié)能意識,少用一次性用品。例如目前我國的限塑令就很好的規(guī)范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其三,戒除“奢侈消費”、“面子消耗”此類以大量耗費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嗜好。比如減少一些豪華車的使用,我們應該盡量使用小排量的汽車。低碳生活模式促進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結構走向科學化、合理化和理性化,它以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態(tài)化消費方式為基礎,使人們的物質消費、精神消費和生態(tài)消費進一步走向均衡。
(二)重視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研究
《憲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焙茱@然,植樹造林,保護林木可以直接或間接的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體系雖然已經初步形成,可是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制度。制度的建設是戰(zhàn)略實施的保證。我國雖然制定了部分法律以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還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對違法行為的處罰較輕。《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違反本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電網企業(yè)未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造成可再生能源發(fā)電企業(yè)經濟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并由國家電力監(jiān)管機構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可再生能源發(fā)電企業(yè)經濟損失額一倍以下的罰款”。這類處罰措施明顯較輕,實踐中可能會不予執(zhí)行或懈怠執(zhí)行。
我國應對全球變暖存在立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全球變暖危機意識和法治意識不強。法律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只有國家有關部門引起高度重視,應對全球變暖自然才會反映在法律當中。
同時諸多問題的解決都沒有相關的立法保障。增強行為主體法治意識,讓“依法辦事”成為生活習慣,真正做到依法辦事。
(三)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
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能動作用,為了提高全民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手段,開展了大量應對氣候變化宣傳活動,增進社會各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了解和認識,提高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轉變意識形態(tài),改變消費方式。人們在在生產生活中適度消費,滿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梢岳眉哟笊莩奁废M成本,重點投資城市公共交通建設,設立轎車環(huán)境污染稅等,間接地促進氣候變暖減緩。
(四)轉變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
人類中心主義在韋伯氏辭典中的解釋:認識宇宙的中心;認識一切事物的尺度;根據人類價值和經驗解釋或認知世界。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者一切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fā)[6]。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中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對立的、使用與被使用、征服與被征服、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在這種價值觀下人們對自然的觀念是政府征服和控制。也是在這種觀念下,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以破壞消耗自然為代價。
然而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生活在自然里的人。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存在物,超越了生物性而具有社會屬性。這使得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帶有社會屬性,人類從認識到實踐,從生活到生產,都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周圍的社會關系。人是社會關系之總和,這些社會關系也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在環(huán)境問題嚴峻的今天,將社會與自然、自然與人的活動決然分開來對待的思維方式己經不適用于目前的情況。人即主體,自然即客體的單一思維模式應當被人是自然的人,是整體中一部分的整體性思維方式所代。
四、結語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到:“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7]。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過激行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積極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緩解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同時也需要整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支持。氣候變暖和人類的過激行為相呼應,人類應該理性的看待這個問題,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何飛.空氣濕度對人體健康的影響[J].廣西氣象,1992,(1).
[3]唐奇開.天氣狀況與人的情緒[J].廣西氣象.2000,(2).
[4]鐘銘恩,洪漢池,袁志群.憤怒情緒對駕駛行為影響的實驗[J].重慶理工大報,2011(10).
[5]吳鈾生.低碳生活是人類應對氣候變暖的行為選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221).
[6]張志宏.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詰問及反思[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6(8),167
[7]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于光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