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劉保
摘 要:社會保障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不管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還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必然涉及到受保障對象的尊嚴問題。尊重人的尊嚴既關系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效果,也關系到社會成員本身權利的實現,更關系到受保障對象的精神健康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關鍵詞:社會保障;人的尊嚴;底線思維
社會保障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尤其是通過社會保障立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給予相關保障的一種社會安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依法確立的制度建構,保證了每個社會成員從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獲得各種物質幫助、服務保障等基本的生活需求。社會保障制度是針對人的一項政策,其實施的好壞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管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還是實施,其對象都是各類受保障對象,必然涉及到受保障對象的尊嚴問題。
一、社會保障制度中人的尊嚴的內涵
“人的尊嚴是指人基于所處的社會關系和人自身的需求,通過一定的形式而具有或表現出的一種不可冒犯、不可褻瀆、不可侵越或不可剝奪的社會存在狀態(tài)?!保n德強,2006)如何來界定社會保障制度中人的尊嚴呢?它指的是被保障對象在所處的社會保障關系當中以及自身對社會保障的需求過程中,通過隱性或顯性的方式而具有或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容侵犯、不容褻瀆和不可剝奪的社會存在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在社會保障關系當中,這種尊嚴感體現為社會保障主體對社會保障客體的尊嚴的尊重和保護,也就是社會保障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對被保障對象的尊嚴的尊重和保護;在社會成員自身對社會保障的需求過程中,這種尊嚴感體現為社會成員或者說被保障對象對于自身尊嚴的內在要求——覺醒和維護。隱性的方式指的是被保障對象對于自身尊嚴所持的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這是一種反向的維護,即消極被動的維護;顯性的方式指的是被保障對象在維護自身尊嚴的過程中所采取的相對過激的行為,這是一種正向的維護,即積極主動的維護。
二、社會保障制度中人的尊嚴問題的緣起
社會保障制度在其設計特別是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缺乏人道主義理念,或者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當,人的尊嚴受損或者被傷害的情況經常發(fā)生。在社會救助領域,例如捐贈,捐贈者往往站在自身的角度,或者是為了自我宣傳,或者是為了迎合某種需要,甚或是為了某種特別的目的,而要求被捐贈者對捐贈者表示感謝,甚至在公開的場合、在鎂光燈的聚焦下對捐贈者敬禮鞠躬乃至鼻涕一把淚一把,最終只會傷了被捐贈者的尊嚴,違背捐贈的初衷。捐贈者這種非慈悲的心態(tài)、非平等的對待被捐贈者的方式只會使被捐贈者感覺到是在接受捐贈者的憐憫和施舍,是不尊重被捐贈者尊嚴的典型表現,結果只會刺傷被捐贈者敏感的心靈和自尊,嚴重的還會使他們產生“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逐行為。被捐贈者這種“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逐行為實際上就是對捐贈者這種“變了味”的捐贈行為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其實質是被捐贈者對自己人格尊嚴的一種消極維護。毋庸置疑,捐贈這種行為需要我們大力提倡,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其中,但是,如果捐贈的目的不純或者捐贈的理念存在誤區(qū),只會使捐贈這一善舉最終走形、變樣。以對弱者施恩的心態(tài)和方式實施捐贈必然要遭到詬病,最終損害的是社會救助這一社會保障制度最美好的理想。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有一個悖論現象:為了保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更好地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符合要求的社會成員得到真正的保障,就必然要對社會成員的家庭收入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并進行相應的公示,可是這又有侵犯社會成員的隱私、自尊之嫌,容易對被調查對象造成精神壓力和心理陰影。實際上,人的尊嚴是與生俱來的,放棄尊嚴,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而且,心靈被無端傷害、人格遭到嚴重侮辱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愈合的,甚至永遠也不會愈合。
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即從人的外在層面需要到內在層面需要。外在層面需要主要是指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保障,屬于社會保障制度設計與實施的較低層次;內在層面需要主要是指精神慰藉和心理需求方面的保障,屬于社會保障制度設計與實施的較高層次。不管是人的外在層面需要還是人的內在層面需要,都隱含著人的尊嚴問題,或者說實質上都是人的尊嚴的具體表現形式。人的外在層面需要和人的內在層面需要往往互相交織在一起,滿足人的外在層面需要就是尊重人的較低層次的尊嚴,滿足人的內在層面需要就是尊重人的較高層次的尊嚴。事實上,人的生存僅是一個方面,在保障社會成員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利的基礎上,既要從外在層面尊重和保障受保障對象的尊嚴,使之得以重視;也要從內在層面尊重和保障受保障對象的尊嚴,使之不受侵害。
三、關注社會保障制度中人的尊嚴問題的必要性
不管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還是實施都要充分尊重每個受保障對象的尊嚴,關注受保障對象的尊嚴問題很有必要。隨著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的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國家對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人的尊嚴問題逐漸被專家學者在論及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時所提及。鄭功成教授就曾認為,不管是制度化的社會保障還是非制度化的社會保障,都應該是充滿人性和人文關懷精神的,不能單純地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層面來看社會保障,還應該從倫理、人道主義和人性的角度來看社會保障。專家學者對社會保障制度中人的尊嚴問題的積極關注和思考,使得隱藏在社會保障制度中人的尊嚴問題開始受到重視,這是一種好的現象,既體現了社會保障理念的擴展和更加人性化,也體現了現代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進步。事實上,能夠如此長久地支撐社會保障制度發(fā)展并不斷完善的潛在的精神力量就是人類社會所具有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人類對于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關注。
十八大以來,中國正在積極推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而全面小康的本質和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目標和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上任之初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曾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睘榇?,黨和國家領導人莊嚴承諾:要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強調“中國夢即人民的夢”,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積極踐行群眾路線和“三嚴三實”,要求全體黨員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斷改善民生和提升居民幸福指數。以人為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關心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生活和需求,二是尊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精神世界、心理追求和人格尊嚴。加強對人本身的關注是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要義所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推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一項重要內容,關系著全體社會成員的安居樂業(yè)。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在工作實踐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有“底線思維”,凡事不能超越底線。如果我們突破了事物的度,越過了事物的底線,事情就會朝著壞的方向發(fā)生質變。對于社會保障制度來說,這種底線就是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尊嚴,就是要使社會成員在享受改革發(fā)展成果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深層次的以人為本的關懷,這既關系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效果,也關系到社會成員本身權利的實現,更關系到受保障對象的精神健康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作者單位: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哲學與文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