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海
摘 要:《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提出,“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課程和教學改革,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緊密聯(lián)系農村實際,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就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毙抡n改無疑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主攻方向,但農村小學地處偏遠山鄉(xiāng),經濟相對落后,信息比較閉塞,教學設施有限,師資配備不齊等。可以說,農村小學實施新課改既有機遇又有挑戰(zhàn)。
關鍵詞:農村小學;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132-01
農村的小學教育,因受其環(huán)境,教學條件以及教學設備等條件的限制,較城市教育而言,有一定的落后趨勢,為了彌補這種差距,農村的小學教育就一定要順應新課改的要求,采用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自愿地加入到課堂學習當中來,讓學生建立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共同努力,順應新課改的教育改革浪潮,推動農村小學新課改的順路進行。
一、新課改中農村小學面臨的困境
1、社會性支持缺失。課程改革是教師、學生和家長、社區(qū)人員共同作為動力的“草根式”的參與決策的過程。農村小學教師一方面要實施和推行新課程理念,另一方面要應付來自社會、家長和學校的不全面的評價壓力。農村教育的現實,使農村小學的課程改革步履艱難。
2、師資力量薄弱。教師是新課改的主要參與者和實施者。在城市小學教師富余的情況下,不少農村小學教師卻嚴重缺編。有的小學師生比甚至超過1:35。農村小學教師質量不高,師資隊伍不穩(wěn),來源沒保證,專業(yè)發(fā)展滯后,已成為制約農村小學新課程順利實施和推進的瓶頸。
3、課程資源欠缺。當前的農村社會經濟狀況及其傳統(tǒng)觀念以其巨大的慣性對教育起著強有力的制約作用。經濟落后,使得實施新課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媒介、場地、設施和環(huán)境等硬件性課程資源極為不足。許多農村小學除了教室以外,連張像樣的乒乓球桌,籃球場都沒有,更不用說現代教育媒體和網絡設施了。
4、教學輔助設備匱乏。有些學校無錢購買與新課程配套的音像設備、音像資料、掛圖,教師上課基本上是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和一本教材展開教學。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資源與設備對很多農村教師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5、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效率不高.小學階段的學生沒有主動去學習的意識,導致學習效率難以有所提高。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主動去學的意識,再讓其對學科產生興趣更是難上加難,那么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又何談進行高效率的學習呢。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就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的學習。大多數的學生在課堂上都只是聽課,但是,或許當時已經聽明白了,聽過就忘,就是課堂學習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而小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問題也并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教學生如何記課堂筆記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農村小學新課改強調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所以關于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問題,應及時解決。
二、新課改中農村小學對解決困境策略的革新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發(fā)展離不開教師。農村“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偏多,素質偏低,觀念相對落后,教法相對陳舊。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建好農村學校衛(wèi)星網這一“天網”和互聯(lián)網這一“地網”的同時,還要加強“人網”的建設。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yǎng)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yōu)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通過發(fā)達地區(qū)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zhèn)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zhèn)教師定期送教下鄉(xiāng)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三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四是加強學歷培訓和繼續(xù)教育,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政府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
針對目前農村學校教學設施落后的問題,政府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特別是對偏遠農村辦學條件極其落后的學校,要想方設法改善其辦學條件,提供新課改所需的物質和技術支持,為農村新課改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使城鄉(xiāng)教育得到均衡發(fā)展。
3、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
參與主動性對于課堂的活躍度來說尤為重要,只有學生愿意主動的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來,才能使老師的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可以通過舉辦類似“幾何圖形手工制作大賽”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到課堂的活動中,而且還可以在課堂活動當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手工制作深入了解幾何圖形的知識,又能增強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一些積極、活躍、簡單的課堂活動都可以應用到小學數學的課堂當中,通過活動鍛煉學生主動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深入貫徹落實農村小學教學的新課程改革。
三、要建立一套適合農村學校的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高分的學生,而是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有成就感,享受成功的快樂。要充分考慮國情,多傾聽農村基層教師的意見,改革考試制度,制訂科學的評價標準??梢試L試讓一些農村教師參加教育評價方案的制訂,參加高考命題。要避免由于評價標準只定位于城市學校,從而使農村學校在新一輪教育改革中再次被邊緣化。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新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新課程改革在農村的順利實施,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我們只有不斷完善教育制度,全面科學地推進農村新課程改革,才能使農村教育走上健康發(fā)展之路,才有助于加快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楊曉微.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理念、趨勢、困難和代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0
[2] 李振峰.基礎教育新課改實驗中的問題與對策.當代教育科學,2003
[3] 王子嘉.新課程改革對農村小學的影響:來自廣東的個案研究[D].南京大學.2011
[4] 馬 藝.新課程改革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