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明
摘 要:古代詩歌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透露著風姿相異的韻味。教學古代詩歌,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使學生受到詩的熏陶。
關鍵詞:教學 ;古代詩歌 ;欣賞品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65-01
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成語言世界中的百花園,那么,詩歌就是百花園中最光彩奪目的一朵花。我一直以為,讀詩應該讀出些美的感覺出來,或著眼全詩,總攬全影風光;或挑脫出幾處玲瓏,怡心醉意。
教學古代詩歌也應如此,教師應通過努力將一份詩意的美感擴散、浸染,讓學生也能醉心徜徉在古代詩歌美的國度?!墩n標》對學生學習古代詩歌也有這樣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和小學的詩歌教學不同,初中詩歌教學任務不能僅僅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應漸次深入,引領學生得到更多美的熏陶。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由于古代詩歌語言形式和現(xiàn)代語言不同,容易造成語句理解上的隔閡;另外由于時空差異,學生與作者在身心情境等方面存在巨大懸殊,所以很多教師常常采取朗讀正音先行,疏通翻譯隨后,背誦默寫壓軸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疏通詩意和積累詩句方面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如果長期如此,往往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視野日益狹隘、學習取向漸趨功利、人文底蘊難以豐厚等諸多問題。那么,如何實現(xiàn)古代詩歌教學的突破,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呢?以下就以人教版課標本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還原人事,辨?zhèn)吻笳?/p>
《觀滄?!返淖髡卟懿偈且粋€具有豐富性格的人物,在中國社會發(fā)展史和文學史上均留下了光輝的印跡,但很多同學對他的評價卻是消極的、負面的。因為很多同學對曹操的印象來自《三國演義》或舞臺上的白臉。這種片面認識顯然會和詩歌表露的廣博的胸懷、建功立業(yè)的抱負等情志相互抵觸、相互消解。因此,教師很有必要補充相關資料,簡略還原正史中的曹操,以達到撥亂反正、辯偽存真的效果。只有對曹操的形象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明了寫作背景,學生才有可能在情感上親近他,仰慕他,甚至在讀詩的過程中把自己代換成曹操的角色,這樣才能讀出詩歌中蘊含的積極力量,感受到慷慨的“建安風骨”。所以在教學某些詩歌時,使學生了解關于詩歌的人、事、基本情境、寫作背景等,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舉象造境,繪形悟情
《錢塘湖春行》和《天凈沙·秋思》分別描繪了初春西湖圖和深秋晚景圖。教學這些詩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擇取詩中物景,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構建畫面,融入個人感受,選用準確細膩的語言描摹形態(tài),點染色彩使畫面鮮明。這樣,半面輕勻的早春西湖和冷肅悲愁的行路晚景就形象地浮現(xiàn)在腦海,學生就容易獲得集中而飽滿的感受。除了這種自然之美給學生帶來的熏陶之外,這兩首詩歌的妙處更在于即景寓情,寄情于物,把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同無形的抽象的情感有機統(tǒng)一起來了。當詩人把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成了作者情感的觸發(fā)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在教學這些詩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對畫面作生動的描摹,還要引導學生關注抒情主體——愜意的游人、揪心的旅人,認識到這世間不僅有慷慨任氣的生活,還有盡心盡情的生活。生活的多元狀態(tài),才是這個社會豐富的本源。
三、煉意究理,深度開掘
《次北固山下》一詩寫景生動,敘事確切,整首詩的藝術特色突出。尤其為人稱道的是第三聯(lián)“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以旅者的心態(tài)感慨時序交替的不經意和不可逆,雖油然而生羈旅之思,但給予讀者卻是積極的認識?!叭铡?、“春”、“?!薄ⅰ敖奔斓刂竺?,匯自然之偉觀,使人間呈現(xiàn)出宏大的氣象?!吧焙汀叭搿倍职讶碎g視為有情化、生命化的大自然。這兩句給人以理性的啟迪——美好的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并表達出了唐人所感受到的中國文化哲理——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當時人們評之為“詩人以來罕有此作。”(殷璠《河岳英靈集》)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品詞興象、擴展鏈接等手段豐富學生對此詩的理解,增加對唐人氣象的感知,否則學生讀此詩往往讀出的是“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感傷,而忽視整首詩的開放、美好、昂揚。
四、多向勾連,豐富認知
教學詩歌要有一個意識,即任何一首詩歌都不是孤立獨存的。就題材辨,這四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教學時使學生認識到登山望海、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等生活內容均可作為詩歌內容。詩歌,應該能夠與人生相交織,既是詩人生活的反應,也能把美好納入我們的生活。不然,如果只是詩人自舞自演、自嘆自憐,那么它又與我們何干?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想象、去追問、去代換,以使這些先行者的生命歷程作為間接經驗豐盈自我的生命。就體裁看,四首詩歌有樂府詩、五言和七言律詩、曲,這分明就是詩歌發(fā)展史的一個片段——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教師可以設計如“從本課或課外找一首律詩,看看詩中有哪些上下對仗工整的詩句,說說是怎樣構成對仗的,并對詩句做簡要賞析”這樣的練習,用來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各類詩歌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其血脈相通之處——都是借客觀景物抒發(fā)主觀情感。這樣,學生學習詩歌容易置身在詩歌發(fā)展的廣袤空間和悠久歷史中,感知到古代詩歌的一些本質規(guī)律。
結束語:中國古代詩歌無疑是人類文學百花園中極為誘人的一朵鮮花,蘊含精華,芳香沁人心脾。在教學古代詩歌時如果能夠突破僵化的教學模式,強化賞讀的意識,不斷培養(yǎng)欣賞的能力,那么,師生就可以共享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