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06-01
什么是習慣?我國20世紀心理學界泰斗、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結(jié)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習慣”一詞的解釋,“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yīng);在長時期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不難看出,習慣的形成是學習的結(jié)果,是條件反射的建立、鞏固并臻至自動化的結(jié)果。
如今,“習慣決定命運”“習慣成就未來”之類的觀點越來越被世人所認可,并不遺余力的研究各種方法以培養(yǎng)孩子的諸多好習慣。伴隨著信息社會的迅速發(fā)展,閱讀能力水平已成為衡量現(xiàn)代社會公民素質(zhì)的一項重要指標。何謂閱讀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倍喿x習慣就是不需要別人強制,自然而然地進行閱讀的種種行為,如每天閱讀、帶工具書閱讀、邊讀邊思考等等,它是在閱讀實踐中養(yǎng)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自動化。近年來,幫助學生盡快、盡早的實現(xiàn)獨立閱讀已經(jīng)不約而同地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母語教育的重要措施。在龐大的研究隊伍當中,就有一個小小的我,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解決閱讀動力的問題
隨著學生學校學習生活的正式拉開帷幕,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至關(guān)重要,這是促使學生持續(xù)閱讀的動力源泉,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條件。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每一個兒童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欲望外,還帶來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眲?cè)雽W的一年級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我就進行了摸底調(diào)查,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了然于胸后,再針對他們心理和認知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
1、班級設(shè)立圖書角,準備一些兒童讀物放在上面,圖書角的位置選在一進門的地方,這樣學生最容易看到。
2、注意觀察學生經(jīng)過圖書角時候的狀態(tài),如果目光經(jīng)常是避開圖書,說明他對閱讀不是很感興趣,我就會獎勵他與閱讀有關(guān)的活動。比如“你幫助老師把那本紅色的書拿過來好嗎?”“你能幫老師找一找封皮上畫著小花貓的那本故事書嗎?”……當學生這樣做了,我就會給以獎勵,即強化。我這樣做的依據(jù)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報酬或懲罰,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今后是否會重復發(fā)生?!蔽野l(fā)現(xiàn)微笑、贊美、獎品等強化物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圖書的興趣。
3、再進一步就是讓學生更多地同書本接觸,如要求學生在書中找到黑色的小狗、紅色的帽子、飛舞的蝴蝶等,學生是很容易就找到的,當然也能得到老師的獎勵,閱讀的興趣一點點被激起了,我就這樣繼續(xù)進行著,不斷完善著,直到學生能自己閱讀。
經(jīng)過上述訓練,一旦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重要的還必須在學生開始獨立閱讀時繼續(xù)對他進行獎賞強化。因為我知道,兒童獲得他人注意的驅(qū)力很強的話,那么他就會設(shè)法來滿足這一驅(qū)力,進行新的學習,學習一種好的行為來引起他人注意。如果多次重復這一過程,就會形成一種牢固的習慣。美國心理學家赫根漢曾說:“人類的一些復雜技能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塑造,并且每次以小步子的訓練方法逐步進行才能形成?!?/p>
二、給予閱讀方法的指導
方法的支持在實現(xiàn)學生獨立閱讀的過程中也尤為關(guān)鍵。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朗讀、默讀、略讀、瀏覽等等,這些基本閱讀方法的掌握能夠保證閱讀的順利進行。葉圣陶先生曾說:“凡是好的態(tài)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地成了習慣,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yīng)用,一輩子受用不盡?!比绾螡B透閱讀方法的學習與運用呢?“教是為了不教”,閱讀教學就是要“授之以漁”。針對各階段的教學目標,我對學生的閱讀方法有所側(cè)重地進行了指導,良好的閱讀習慣也隨之漸漸形成了。
大家熟知,語文課堂有時候需要“書聲瑯瑯”,即朗讀,有時候卻需要“鴉雀無聲”,即默讀。這二者是閱讀能力發(fā)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朗讀是默讀的準備條件,默讀是閱讀的更高階段。朗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最基本的技能,學生是需要經(jīng)過大量實踐才能掌握的。如何進行方法的指導呢?我通常做到自己充分把握教材,解讀文本,根據(jù)學習的需要,盡力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用恰當?shù)睦首x表達出自己閱讀時的體驗和見解。當學生把握不準確時,我會鼓勵他們,根據(jù)文字的描述,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或者換位思考,把自己當做文中人物,還原人物話語里的情態(tài)。這樣學生的朗讀會做到入乎文,入乎心,入乎情,就像說話一樣自然,從而也會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形象的教育。如果說朗讀是一種聲讀,那默讀則是一種視讀。默讀時對文字符號的感知是眼腦直映,重在思考和理解,讓學生在安靜中擁有一種豐富,默讀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閱讀技能。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我就耐心去啟發(fā)、引導、示范,先從某一段課文練起,逐漸增加練習默讀的文字,初學默讀時學生常常會有唇動并發(fā)出輕聲的現(xiàn)象,經(jīng)過了小聲默讀階段后,就逐步做到不用手指,不動頭、不動唇,再逐步過度到“無聲”。當學生掌握了默讀的方法后,我再提出“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和“一邊讀一邊思考”的要求。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感受、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了,會讀書,自然就更愛讀書了。我就是采用這種分解核心目標的策略,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
三、搭建閱讀分享的平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痹诼鋵嵾@一理念時,我在班級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比如班級讀書會、好書推薦、詩歌朗誦、演講比賽等活動,使課內(nèi)外閱讀有機結(jié)合。在課外,學生也能自主閱讀,能在真實的閱讀實踐中自己去摸索去感悟,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是使學生受益一生的財富。
幾年的實踐中我深深感受到:起先是我們造成了習慣,后來是習慣造就了我們。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所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但愿,我的學生們會因為從小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而成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