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羽
國家珍貴古籍特展的舉辦,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展示中華民族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展示以文字、書籍為主要載體的中華文化。
中國是雕版印刷的故鄉(xiāng),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長什么樣?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得益于哪部古籍的啟迪?我們自幼誦習的警句名篇,源頭何在?360年前,從沒見過荔枝、椰子的歐洲人,怎么描述這些長在中國的新奇植物?在6月21日國家圖書館開幕的“民族記憶 精神家園——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上,人們可以找到答案。特展中展出的100余部珍貴古籍,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個有關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
名篇佳句 親近讀者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些經典的語句旁,都被“畫”上了一道細細的紅線,即使隔著厚厚的玻璃窗,讀者也能從沒有標點的古書中迅速發(fā)現(xiàn)自己熟悉的章句。
有讀者發(fā)現(xiàn),在宋版的張載《張子語錄》中,著名的“橫渠四句”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非現(xiàn)在常見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些細線其實不是畫上去的,而是把紅色的無酸宣紙裁成細條擺上去的,對古籍沒有什么傷害?!眹覉D書館展覽部主任林世田說,收入了范仲淹《岳陽樓記》的《范文正公文集》是北宋刻本,展出的《禮記》是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刻本,辛棄疾的詞集《稼軒長短句》是元大德三年(1299年)刻本,宋刻本的《張子語錄》,全都入選了《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用紅線標注名句,是為了讓這些珍貴的古籍更接地氣,更親近讀者。
同樣用紅線標注出的,還有明萬歷刻本《葛仙翁肘后備急方》中的一句:“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當年,屠呦呦等科研人員就是從這句話中悟出了提取青蒿素的奧秘。
新入名錄 秘笈重光
近兩年,波蘭人卜彌格撰寫《中國植物志》在各種社交媒體被頻繁介紹。這部完成于360年前的書,今天之所以會流行開來,既因為其中有幾十張精美的手繪圖,也因為其獨特的觀察視角。有人戲稱:在那個年代,卜彌格看中國的動植物,大約就像一個外星人來到地球寫觀察報告吧!恰巧,1656年的維也納初版印本《中國植物志》入選了近日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也在此次特展中展出,吸引了很多讀者的注意。
展出中,同樣入選了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還有《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這本佛教著作僅收于佛教叢書《趙城金藏》之中,20世紀30年代曾被模擬復制。在后來的戰(zhàn)亂中,《趙城金藏》輾轉搬遷,此書失去了蹤影。近年,學者在河北大學圖書館發(fā)現(xiàn)此書,雖然有所缺失,但滄海遺珠能夠再現(xiàn)世間,令人不勝唏噓。
早期刻本 彌補遺憾
擺在展區(qū)正中央的三件晚唐五代木版雕刻印刷品,是此次特展的“明星”。
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在隋唐之際。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雕版印刷書籍,是敦煌出土的唐咸通九年(868年)所刻《金剛經》,現(xiàn)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中國作為雕版印刷術發(fā)明的故鄉(xiāng),卻一直沒有雕版印刷的早期實物。
2015年,國家圖書館成功入藏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刻本《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晚唐五代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代北宋初刻本《彌勒下生經》。其中,《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僅比咸通九年《金剛經》晚59年,是國內已知有紀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古籍版本專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方廣锠此前曾撰文指出,早期刻經存世量稀少,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為五代以前或可能為五代以前的刻經,僅有9種。
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表示,國家珍貴古籍特展的舉辦,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展示中華民族5000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展示以文字、書籍為主要載體的中華文化,通過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途徑向大眾傳播,使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了解它、學習它、體會到它蘊含的無窮生命力。
此次特展為期兩個月,7月21日將對部分展品進行更換。